(1992年)
哲学是时代的需要和时代精神的理论表达。哲学的功能不仅在于反映和表现时代,更重要的是推动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引导时代不断变革和发展。哲学的作用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我们只有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才能理解马克思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句话的深刻涵义。
哲学要推动思想解放和时代发展,它自身当然也就不能僵化不变。在历史上,哲学理论始终处在变革和发展之中。哲学理论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是绝对的。哲学就是凭借自身理论和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创新,去反映并推动历史和时代的变化,发挥自己特有的批判和引导功能的。哲学的价值主要并不在于它所给出的结论和答案,在历史上这些结论和答案都可能变成了陈迹,保留下来的主要是它们推动思想解放和开拓未来世界的创新精神。所以哲学一旦失去创新精神,也就在根本上失掉了存在价值。
然而,以往的哲学家们却醉心于建立永恒的真理体系,总要去追求某种终极性质的实在,例如柏拉图的“至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不动的推动者”、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等。这样就造成了传统哲学的矛盾本性,使它只能以体系更迭、派别更替的形式去实现变革和发展。哲学史就是这样写就的:每一种新哲学理论被创造出来,都宣称自己发现了终极真理;而随后就被新真理的再度发现所否定,于是旧的理论让位于更新的理论。历史变革的辩证法是谁也无法抗拒的,或者自己主动去变,或者由于外力被动去变,此外没有别的选择。历史的事实表明,愈是自诩为终极发现的那种绝对化的理论,愈是具有短命的性质,黑格尔体系的迅速崩溃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变革和创新是哲学的本性和常态,同它是否具有“科学”性质没有直接的关联。传统哲学处在变革状态,不能把原因归结于它们的“非科学”性质。难道“科学”性质的哲学就可以超时空地永恒不变,以不动应万变吗?果然如此,岂不使它恰好走向了科学的反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处在变革和创新状态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因为它的革命性和科学性就不变革和不创新。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比传统哲学更富有变革与创新性的哲学。它的变革和创新首先表现在,它勇于突破和否定传统哲学对永恒不变终极真理的追求。它的变革和创新更富于自觉性。(www.xing528.com)
马克思是把自己创立的哲学奠定于自觉变革基础上的第一个伟大思想家。马克思看透了哲学的本性,深深懂得哲学只有不断地自我更新,才能保持同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使它具有无限的生命活力。因此他自觉地以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作为哲学的最高原则,在历史上第一次树起了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哲学旗帜。
适应实践、历史和时代的变化,哲学理论必须不断地创新,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本是不言而喻的事。如果不是这样,它就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了。然而要做到这点却并非易事。无可否认,理论形态的哲学若干年来在我们手中并未得到很大的发展,体现于教科书中的理论半个多世纪无大改变是一个明证,当前哲学理论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也是一个明显的事实。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哲学就很难发挥它固有的功能,反过来还必然会阻滞实践的发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毫无疑问的是,许多年来“左”倾思潮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千百年来永恒哲学的传统影响是又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两个方面往往结为一体地发挥作用。因此,要实现哲学观念的变革,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固有本性,在今天首先就要破除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影响所造成的那些思想障碍。
看来,下面的几个问题是首当其冲的要重新认识的关键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