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唯物与唯心对立非不可超越

唯物与唯心对立非不可超越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唯物论和唯心论在历史上就表现了这两种倾向的对立。在我看来,唯物论和唯心论作为两个派别的对立是可以超越的,哲学被划分为不是唯物论便是唯心论的原则不是永恒的。超越唯物论、唯心论的对立,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秘密、引起哲学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实质所在。在这一意义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并不会从哲学舞台上消失,但是,未来的派别对立决不会是对原有唯物论、唯心论观点、理论的简单重复。

唯物与唯心对立非不可超越

从“现实世界”出发去认识,人既是属于世界的,世界也是属于人的,认识深入于人,会从中发现自然的本质;同样,深入认识自然,也会从中发现属人的本质。这就提供了一个根据,人们可以从自然去理解和说明人,也可以从人去理解和说明自然。哲学发展史,就是在这两个基本点上的不断回旋和摆动:一时走出人进入自然,复又走出自然回到人。

人的认识只能在不同倾向的对立中前进。唯物论和唯心论在历史上就表现了这两种倾向的对立。它们或者从还原观点出发,坚持用自然去说明人,或者从超越观点出发,坚持用人去说明自然。作为对立两极观点,它们都不能合理解决二者的统一问题,由此形成了哲学史上两种相反的思维方式:脱离人的抽象自然(物质)观点、脱离自然的抽象人(意识)观点。但这只是认识发展在一定阶段上的情况。认识本质的发展趋向,则必然走向合理的统一。

在我看来,唯物论和唯心论作为两个派别的对立是可以超越的,哲学被划分为不是唯物论便是唯心论的原则不是永恒的。如果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能够在合理基础上统一起来,单纯用物质去说明精神或单纯用精神去说明物质的观点就可以超越。马克思创立的哲学就是现实的例证。超越唯物论、唯心论的对立,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秘密、引起哲学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实质所在。

早在马克思之前,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中,就已表现出了综合统一的趋向。由于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之间是一种否定性的统一关系,只有找到能够消解二者对立的中介,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以往哲学家之所以只能把二者简单合并,不能真正统一,不是不想去统一,主要是因为受各方面条件限制找不到这样的中介。这个中介,马克思发现了,就是“实践”。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实践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之间否定性统一的活动。人的实践既是分化世界的活动、造成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又是统一世界的活动、消解人与自然对立的现实基础;既是体现着物质对精神的本质作用的活动、吸收唯物论哲学合理性的根据,又是体现精神对物质的能动创造作用的活动、吸收唯心论哲学合理性的根据;既是克服主观性片面性的活动、扬弃唯心论哲学局限的根据,又是克服客观性片面性的活动、扬弃唯物论哲学局限的根据。“实践”的发现,意味着一种崭新思维方式的诞生、形成。对于脱离人的抽象自然观点和脱离自然的抽象人观点来说,实践观点既是它们的否定,又是它们在合理形式中的统一。正是依据这一新的思维方式,即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在现实活动中否定性的统一观点出发,马克思才超越了以往的一切哲学理论,把哲学推向更高发展阶段,实现了哲学革命性的变革。

对于这一新的理论,我们既不能再用抽象的自然观点或抽象的人的观点即旧日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也不宜于再把它简单地归属到以往的任何一个派别中去。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西方哲学在总的发展趋向上,也呈现出力图摆脱两极对立的思维方法,寻求能够把对立面结合起来的“中介”的趋势。虽然他们对唯物论和唯心论哲学的理解并不都是正确的,他们提出要超越两派之上的根据也不都是合理的,并且在他们之中也不乏在超越形式下散布唯心论观点之人,但我们如果尊重历史的客观事实,那就不能不承认:在他们所说的唯物唯心之分业已过时、二者对立可以超越的观点中,以及在他们从某一中介环节统一主客对立的理论追求中,确实透露出了两极思维方式正在走向中介思维方式统一认识发展的大趋势。对于这样的理论,我们也不宜于不加分析地一概使用唯物、唯心对立的模式去认识它们的本质。(www.xing528.com)

哲学在今后还是只能在不同观点、倾向的对立和斗争中发展,这是由哲学这种理论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永远也不能放弃从派别对立去认识哲学本质的原则。在哲学面临新的课题时,探究尚未深知的对象的本原和本体仍然会是首当其冲的任务,出现唯物和唯心或类似于唯物、唯心的派别对立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一意义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并不会从哲学舞台上消失,但是,未来的派别对立决不会是对原有唯物论、唯心论观点、理论的简单重复。

怎样认识唯物论和唯心论对立的问题,属于哲学观的重要内容。顺应时代要求和哲学观念的变革,我们在这一问题上的观念也不能不加改变。我们的思想如果不从这一僵化模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哲学理论就不可能得到突破性的重大发展。

【注释】

[1]这篇论文最初发表于1988年《时代论评》创刊号,《新华文摘》于1989年第2期全文转载,《人民日报》1988年11月7日摘介。

[2]指20世纪30年代。——编者注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