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向未来的实践观点思维方式本质

面向未来的实践观点思维方式本质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认为无论从本体论还是从唯物论去理解或突出实践观点的地位、性质和作用,都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跳出旧的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而造成悖谬理解的症结正在于这种思维模式,所以这类名称并不能很好地揭示出马克思哲学思想变革的本质。

面向未来的实践观点思维方式本质

(1988年)

(1)推进哲学理论发展,必须经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全面反思。现在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应该看作是一个重大的进展。

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这意味着多年来我们所理解的以马克思主义为名的哲学理论,其实并不完全符合它的创始人马克思的思想实质。而且在我看来,那种理论有许多恰恰是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相悖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现在才要尝试以某种新的名目,如实践唯物论、实践本体论、实践一元论,去重新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力求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庐山面目,以便为进一步前进奠定一个可靠的基础。

从这种理解出发,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必须坚持辩证唯物论,还是应当代之以实践唯物论或实践本体论,就不仅仅是一个属于名目问题的词句之争。它同马克思当初使用过怎样的称呼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即使马克思只说过一句“实践唯物论者”的话,甚或这句话还别有涵义,在这里都无关紧要。问题在于名目代表我们所理解的理论实质究竟如何。而事实所表明的“实质”恰恰在于,我们多年来在“辩证唯物论”名目下所论述的哲学,确实没有把实践这一奠定马克思新世界观基础的观点作为最高原则突出出来,并贯彻到哲学全部内容中去。“实践唯物论”、“实践本体论”的提出,我以为它的意义主要就表现在这里。

(2)只有抓住实践的观点,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哲学派别的理论实质。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述中,我从来没有使用过“实践唯物论”、“实践本体论”一类名称,但我赞同突出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以实践为基点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实质。

我没有使用实践唯物论、实践本体论的名称,当然也有我的理由。我认为无论从本体论还是从唯物论去理解或突出实践观点的地位、性质和作用,都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跳出旧的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而造成悖谬理解的症结正在于这种思维模式,所以这类名称并不能很好地揭示出马克思哲学思想变革的本质。

在过去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述中,例如在通行的教科书中,也并不是不重视实践。它遵照列宁的提法,把实践观点提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的地位。只是它没有把这一提法进一步扩展到历史观和世界观领域。我们要进一步贯彻实践的观点,提高实践的地位,必须使它由认识论领域进到历史观、世界观的领域,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问题是,怎样才能把实践观点也变成历史观和世界观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呢?要知道,这并不是仅靠引进一个提法就能解决的问题。而且我们也不能这样去设想:旧理论的代表者们从没有想到过这一点,不愿再把实践的地位予以提高。他们未能贯彻到历史观、世界观的内容中去,一定是具有其特殊困难的。我们如果不针对这里存在的问题,继续顺着旧理论所遵循的思路去“提高”,可以想见,那会照样陷入它曾经遇到而无法摆脱的困境。

(3)所谓实践唯物论和实践本体论,二者共同的基本思想,都是要“赋予实践以本体论的意义”,“把实践引进本体论,并把它提升到世界本原的行列中去”[2]。这个想法的意思是好的,而且看来也顺理成章。如果不把实践局限于认识论范围,要使它进入历史观和世界观领域并且成为最高范畴,那就不能不把它理解为历史和世界的“本体”。上述两个名称就是来源于此。但在我看来,这样却恰好落进了造成旧理论之所以不能把实践观点引进世界观并贯彻到哲学全部内容中去的那个困境。

以往的理论是按照本体论的传统思维模式建构起来的。本体与非本体(变体、属性)相对。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就是从二体关系把对象归结于它的始源存在的认识方法。按照这种方法,认识源于并依附于实践,在认识论范围说实践是最高范畴是顺理成章的。当然要把实践说成是认识的本体也并非没有困难,不过总还勉强说得过去。然而要说实践是包括自然事物和历史事件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本原”、“本体”,认为这些也都和认识一样源于并依附于实践,那就无论如何也难以说通了。物质是自然的始源存在,实践顶多可以看作人工事物的始源存在,而人工事物原初也是源于物质的,所以比起实践概念来,就本原、本体而言,毫无疑问地物质总是占先、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的。正是基于这一点,所以旧理论只能在认识论范围承认实践是“首要的基本”范畴,当着进入包括自然在内的世界观领域时,就必然要去坚持“物质本体论”或“物质唯物论”了。

提出“实践唯物论”和“实践本体论”,不想改变旧理论的思维模式,却要把实践提升到世界观首要范畴的地位,这就不能不使自己陷入矛盾境地。持物质本体论观点者提出的问题是,“究竟是物质高于实践,还是实践高于物质”?按照本体论的思维模式,这是恰中要害、无法回答的难题。说存在着两个本体,这在逻辑上有矛盾;如说实践也源于并依赖于物质,这不啻承认实践不是本体,它又怎能成为世界观的最高范畴?

在我看来,用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实践,即通过“赋予实践以本体论意义”的方法,是不可能提高实践的地位,使它成为世界观的基本范畴的。只有打破本体论的思维模式,才能做到这点。而且我认为,提出实践观的最根本的意义,恰恰就在于打破并根本改变了本体论的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哲学思考方式,所以,我是从思维方式的变革去理解并论述马克思提出实践概念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实质的。

(4)我认为马克思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把哲学理论奠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此根本改变了哲学思维方式,使哲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去判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我们讲了这么多年这种哲学,其实从来没有向人讲清楚过。如果说,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和“世界是按照从量到质、对立面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永恒运动着的”观点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么大家都很清楚,这些观点以往的哲学都已讲过,并没有一句是新鲜的,或者差别只在于他们不是讲在一本书里。如果我们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等观点去标志这一哲学倒是很容易判定的,但这就无异于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或主要的是一种历史学说而非世界观理论。至于用什么“性”(如阶级性等)去标志,不确定性更是一目了然,无须多说。

举出某一具体观点,哪怕是很基本的观点,都很难确切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其他许多哲学学派的情况也是如此。这一观点同这些派别区分开了,却难以同那些派别区分开来。

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的最高本质是集中表现在思维方式里面的。一种哲学出现了,它作为区别于以往哲学的新世界观理论,其根本意义在于为人们提供一种不同于其他哲学的观察世界事物的视角,即对世界的一种新的理解方式。哲学派别的区分根源于此,哲学理论的价值也体现在这里。

唯物论和唯心论是从总体上区分的人类认识史上两种既有理解方式类别。所谓第一性第二性观点上的对立,实质上代表了是从始源存在理解世界事物本质、还是从超越形态把握世界事物本质的观点对立。以往的哲学都是在这种框架中去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很少有在根本上超出这种理解方式的。(www.xing528.com)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则代表超出这种旧有思维框架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理解方式、思维逻辑。我以为判定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看它是否遵循这种理解方式去看待各种问题,而不在于它的具体观点是否合于马克思的某一说法。如果思维遵循、运用的方法完全违背了这种逻辑,即使背诵马克思的语录,也很难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5)人所面对的现实世界,是由于人的活动已经两重化了的世界。从始源存在的意义说,它表现着自然物质的本质。在这里,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内,都是自然按其物质本性所有的必然规律运动发展的产物。这是现存世界在一个方面的本性。此外,它还表现为恰相否定的另一个方面的本性。当人从自然产生以后,它就以自然为对手的姿态、作为自然的否定力量出现在自然面前,反要把自己的目的贯注到自然存在中去,把它变成“为人的存在”。这样,作为人的对象的世界,就都已是对象化了人的本质于其中的,同时具有了属人的本质。

现实世界的两重化就是指:一方面具有自然的本质,同时又有属人的本质。自然本质表现为必然因果规律的作用,它的根源在于物质性;属人本质表现着目的(自由)因果规律的作用,它的根源在于人的本性。本来是同一个世界,由于人的活动而具有了两种相互否定的本性和规律,从不同观点(视角)去看它们,俨然两个相反的世界。这就构成了哲学这种世界观理论发生论争的对象和内容。我在以前文章中使用的“自然世界”和“属人世界”两个概念,就是试图表达对象世界这种两重性质的两个概念。

属人世界原本来自于自然世界、奠基于自然世界,从这方面看它不过是个派生物。没有自然世界先存在,无从谈到属人世界。一部分哲学家于是就把属人本质归并于自然本质,试图完全以自然的物质性去说明属人世界的性质。这里遇到的困难是,由此无法解释属人的本质为什么会表现为对自然本性的否定、具有对自然本性的超越性。从自然本性只能说明它的始初本质,不可能说明它的超越性质。因而又有另一部分哲学家试图从相反的方面、以相反的方式去说明对象世界的属人本质。他们抓住属人本质具有的超自然性,运用了对象化的关系去说明自然世界。历史上的哲学家总要在现存世界之上设定一个超自然的世界(如理念世界、本体世界、绝对精神世界等),通过先把世界分裂为相互对立的世界,然后再去寻求二者统一性的方式说明世界的本质,就是根源于世界对人所有的这种两重化矛盾本性。

以往的哲学家或者立足于矛盾的这一方面,或者立足于矛盾的那一方面,都不能从否定性统一的关系中去把握现实世界的两重化本质,这就形成了统治以往哲学理论的两种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类型。我把它们概括为:从脱离人的自然出发的抽象存在观点;从脱离自然的人出发的抽象意识观点。很明显,这两种类型从更抽象的意义说,实质是一种思维模式,即都是从两极对立中试图直接地把它们统一起来的思维模式。或者把属人世界简单归结于自然本质,或者把自然世界简单归结于属人本质,这种认识方式在人类认识尚不够发达的历史阶段乃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经过这一发展阶段充分暴露出所含矛盾的内容之后,才有可能克服它们,发现出统一二者的真实基础和中介。马克思恰好在这一转折点上,他的功绩就在于发现了这一基础,实现了思维方式的转变。

(6)实践,按其本性说,既是造成世界两重化矛盾性质的根源,又是解决这一矛盾实现它们统一性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中既体现着自然物质的本原性作用,又体现着人及其精神的能动创造作用。既然实践是本原存在与超越形态的对立统一,自然关系本质与属人关系本质对立统一,那么,它也就是理解自然世界与属人世界否定性统一关系的基础。马克思把实践作为理解一切哲学问题、解决各种哲学纷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意味着确立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既不是单纯从脱离人的自然出发,也不是单纯从脱离自然的人出发,既不是单纯以本原存在为依据,也不是单纯以超越形态为依据,而是从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主观性和客观性在现实活动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以本原存在和超越形态在现实活动中的统一关系为依据,去观察各种事物、理解现实世界、回答两重化矛盾的思维方式。

这样去理解实践的性质和作用,它作为新哲学的基石,当然就成为世界观理论的最高范畴,而且作为理解方式必然要被贯彻到哲学的全部内容中去。

也只有这样去理解实践的性质和作用,才能既克服以往教科书只着重物质本原的作用而忽视主体创造作用的缺陷,又避免了双重本体的逻辑矛盾,从而摆正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这实质上意味着整个世界观理论根本性的转变,要说清这些,需要专书来论述。

(7)实践观点既超越了抽象的自然观点,又超越了抽象的人本观点,它是二者在合理形式中的具体统一。既然如此,就必然会逻辑地引申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再也不能被容纳于传统的唯物论与唯心论派别抽象对立的模式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秘密、变革的实质,恰恰就在于对抽象的两极对立模式的超越。

这就是我的基本观点。

【注释】

[1]原载《哲学动态》1989年第1期。原题目为“再现实践观点的超越性本质”。

[2]原载《哲学动态》1988年第3、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