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内容的变化,当务之急就是关于人的问题,也是主体与客体的问题,不管是我们的哲学教学、研究,还是宣传也好,都应把它作为马克思哲学的主要内容增加进来。这个问题,主要讲关于主体、客体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回答费尔巴哈没有解决的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入手,创立了唯物史观,由唯物史观实现了哲学的一系列的变革。现在,有的同志提出,“人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提出“历史唯物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应处于核心地位”,从原则上讲我是同意这些看法的。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应当作为一个主要问题来对待,不能等闲视之。在马、恩的著作里,恩格斯明确肯定了费尔巴哈提出的要想把思维与存在统一起来的基础是人,这个观点是对的,这预示了哲学发展的方向。这表明马、恩继承了费尔巴哈的思想,问题是费尔巴哈所了解的人只是停留在生物学的观点上,他的人没有超出生物学的范围,最重要的是不了解人的社会本质,不从社会本质去了解人。这个人虽然是感性的具体的人,但没有现实性,是一种抽象的人。马、恩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应当把费尔巴哈提出的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其中特别是关于社会的本质作出回答,这是马、恩的贡献。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在《提纲》里,马克思批评旧唯物论的一个主要的缺点是研究自然只是从客观的立场上去研究,没有从主观的立场去研究,意思是,它不是把外界事物作为人的活动对象去加以研究的。如果把外界事物作为人的活动的对象去研究,这个对象不仅具有客观内容,还应包括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内容,所以人所面对的对象,作为客体就应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体了。所以,马克思说,旧唯物论所缺的正是这一点,而唯心论却以片面的形式加以补充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恩格斯讲得很明确,新哲学的出发点、立足点是什么呢?第一个前提是有人,没有人一切都谈不到;然后从人类的历史发展、人的社会本性出发回答了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说明了历史发展的最后归宿是共产主义。这很明确,按照这个意思讲,我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人本来是处在核心的地位,但是后来情况变了。前一时期,有一个争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里到底讲人没讲人呢?一种意见认为没有讲,另一种意见认为讲了。这个争论还是与前面三种倾向的影响有关。例如,从本体论倾向说,可以说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理论,它研究存在完全不考虑人的本质对象化的内容,完全相信人所认识到的就是存在的本来面目,脱离了人作为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去谈客观世界,甚至讲人的认识也把认识作为一种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大脑的属性去研究,自然地描述认识的自然过程,这里人的本性没有了。历史唯物论是讲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本来是讲人的,但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加上本体论倾向的影响,别的属性都去掉了,讲人只讲一个社会本质。是否可以作这样的归纳:从历史看康德、黑格尔讲人,他们把理性、自我意识作为人的本质。康德讲人就是一种理性、自主的理性,黑格尔认为人就是绝对精神的自我意识,这样的人当然是悬在空中的抽象的人。费尔巴哈在反对这种抽象的人的观点的前提下,提出他的关于人的学说,费尔巴哈讲:我把人从天上拉到了地下,变成了活生生的人。费尔巴哈讲的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意志,有欲望的,但是缺乏社会关系的本质,费尔巴哈做到了把那种悬在天空的抽象的人拉到了地下,使它具体化了,但缺乏社会的现实性。进一步应该解决:肯定费尔巴哈的功绩,然后用社会的本性来纠正他的片面性,马、恩这样做了。所以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很多地方讲个人,讲个人的地位,讲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有感性内容的。但是,在“左”的思想、本体论化倾向的影响下,似乎马克思的功绩就在于把人看成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除了这句话之外的内容都变成错的了,都是不可取了。所以在我们的历史唯物论里边虽然讲了人,仅仅是从社会关系的本质去讲人,本质离开现象仍然是抽象的。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教科书从费尔巴哈的理论中倒退了,虽然是用了马克思的观点,我们讲的人,是没有血,没有肉,没有情感欲望、意志要求的。哲学不能讲人的情感、欲望、意志,好像讲这些,就陷入了资产阶级的泥坑,实际这样的人仍然是抽象化的人,不过是以另一种形式抽象化的。抽象到人与人之间都是怒目而视,咬牙切齿,只有斗争关系,根本不能讲爱的关系,只有费尔巴哈才讲爱的关系。所以我们的教科书讲的是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规律,不是人的本质的发展变化规律,强调的只是马克思的一句话,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人,过去讲什么藤结什么瓜、什么阶级说什么话,只强调了这一面,社会关系对人的作用;其实马克思还有另外一句话,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就完全丢掉了,马克思讲过,必须有什么样的人,才能够通过他创立什么样的社会。人家指责教科书抽象讲人是对的,抓到了我们理论上的弊病,这是应该解决的。现在西方存在主义讲人的地位,人的意义、价值,为什么到中国这么受欢迎,特别受青年人的欢迎,认为人家是从现实的人出发去说明人就感到亲切,能够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们把它变成了几条抽象的结论了,人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社会关系一变,人就变,当然不能解决问题。个人怎么发展,也不能讲个人奋斗,讲个人奋斗似乎就落入资产阶级的观点。这些问题应该说,马克思主义观点不仅应抓住这个问题,而且能作出科学回答,这要清除“左”的倾向的影响。所以,按我的看法,如果从“三统一”的观点就必须坚持这样的前提,人是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坚持这样的前提去理解哲学问题。“三统一”,为什么三个东西要统一?要从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去解决问题,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具体讲,解决人和人所处的周围世界的关系问题。哲学问题也是从人和人的周围世界的关系里提出来的,必须把它放到人和周围世界的相互关系里去认识,去回答,去解决。
这样,必须提高主体和客体的范畴的地位。近几年,中国与西方、苏联都很重视研究主体、客体的范畴,反映了现时代的精神,反映了人关注的问题,反映了认识发展的规律,应当重视这一问题。由于我们长期忽视,在国内现在刚刚开始研究,有关主体、客体问题现在还不很清楚。我们在哲学的教学、研究、宣传里尽管是初步的成果,也要充分利用,不要回避这个问题,要当成主要问题,要纳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里边来。至于把它安排到什么地方,现在理解不一样,我也不能提出一个肯定的意见。现在要想改革教科书的体系,想拿它做骨架,就是“主体、客体、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拿它做骨架来安排哲学内容,但是我们并没有把握说这样的安排方法是最合造的、最能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按这个框架考虑体系应分四篇。第一篇,哲学研究什么问题,主要解决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中所贯穿的主观与客观的矛盾,这是哲学的中心课题,也是我们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基本矛盾,所以第一篇,简称为矛盾篇。先提出问题,哲学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二篇叫客体篇,第三篇叫主体篇。客体篇通过一系列的范畴来说明迄今为止,人们是怎么达到对客体的认识,成果是什么,进一步把握客体需要使用什么样的工具。通过一系列的范畴说明客体,范畴里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主体篇专门讲人,把人作为一个主体来分析它有什么特性,占什么地位,怎么发展;我们怎么认识主体,应当通过什么样的认识工具、认识方法、范畴才能把握人作为主体的特性和本质。第四篇,简称统一篇,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怎么统一?统一必须解决两个矛盾,一是思维与存在的矛盾,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所以在统一篇里主要要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通过这个关系的解决达到主、客体的统一,达到人的自由。
我们是这样安排的,但不强加于人,我认为将来不一定能站得住,也许以后我个人的认识会进一步有了变化,完全有可能我自己就否定了。但是,关于主体与客体关系的问题在哲学里必须放到主要地位,这点我是坚信不疑的。离开这一点,就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能体现时代的精神,不能回答当前人们感兴趣的问题。
有关主体、客体怎么去理解,我想提几点看法,和同志们一起研究。
第一,现在一些文章,讲主体、客体,通常把它看成认识论的范畴,我不太同意这种看法。不能讲到认识论的时候,说认识有一个对象叫客体,还应有一个主体叫人,这样才有主、客体的问题,不应该这样看。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事物作为我们认识的对象,它首先必须是实践的对象,反过来说一样,人作为认识主体,首先应是实践主体。在其他实证科学理论里,没有一个从总体去研究人和人的周围环境的关系的学科,而这个任务应由哲学来承担。所以我们讲人,讲主体,应当是恰好从总体上来讲的,应当看到,人是实践主体,是认识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把这个关系在理论中讲清楚。从这些关系讲,实践关系、认识关系、评价关系,这就是主体、客体之间所发生的基本关系,哲学应当最后集中到真、善、美的关系问题。过去把真、善、美看作是康德哲学提出的一个观点,好像哲学只讲真的问题,只讲真的问题解决不了真的问题,非得结合善和美。真、善、美最后的统一,就意味着主体和客体的完全统一。所以主体和客体是通过真、善、美达到统一的,这就需要把它们纳入进来。当然这些内容只讲观点、方法,讲怎么看待这些问题、怎么认识它是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至于它的具体内容,我们不能讲伦理学,也不能代替美学,但是属于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问题应当在哲学里边讲。
第二,怎样理解主体、客体概念的本质呢?怎么去说明主体、客体的概念呢?现已发表了很多文章,有各种说法。我认为,这个问题不一定搞得很复杂,现在讲主体的定义很多,讲人加上很多的限制词,讲客体也加上很多限制词,使定义很长,难把握,特别是很难理解。主体、客体问题提出的本质、精神究竟何在?还应从它的始源考虑,马克思曾讲过: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当然这是在特定场合讲的,但我认为表现了所以要用主体、客体这两个词,其实已经表现了它的本质。按马克思的意思,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就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当然,我们也得承认,人也可以把人自身作为研究对象,人不也可以成为客体吗?但这显然是个引申的含义。原来的意思就是讲人和人活动的对象的关系,从这个意义讲,什么叫主体、客体呢?主体就是讲从事活动的那个主宰者,就是人;客体就是讲,人的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在一定意义上和对象是一个意思。既然是这样一个关系,我们直接就讲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就可以吗?为什么还要把人加上主体的名称,把自然加上客体的名称,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呢?不是的,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成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意味着,当着自然产生出人以后,在人和自然之间就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了,主体和客体表现了人出现以后,特别是通过实践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和自然的那种特殊关系的内容,这种关系意味着,人是主体,表明人是人自己活动的主宰者;自然是客体,表明自然在人的活动里处于对象的地位。从这个意义来讲,主体、客体所要表达的就是由人的活动所构成的这个属人世界的两个基本要素,所以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然的客体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这两个范畴,才能揭示出人的活动的世界的本质关系。
主体的概念意味着什么?它进一步说明,在哲学里必须从主体的角度讲人,涉及到哲学的性质问题,在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一书里,结论是我写的,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哲学是双重性的理论,它既是一种知识形态、知识体系,同时又是意识形态;哲学既代表一种真理,同时又代表一种信念,它是真理和信念的统一。在这点上,它既和宗教不一样,又和科学不一样,既和科学有联系,又有某些类似宗教的问题。不能把哲学搞成单纯传授知识的东西。讲哲学应当通过哲学的世界观的教育提高人的自我意识,这就是人对自身的权力、义务、地位的意识,叫人的自我意识。这样的理论应当催人向上,使人能够知道怎样发挥人的能动作用。通过哲学的教育,树立一种思想、培养一种情操、做自己的主人,这样的哲学才真正能够引人入胜,而不是与人无关的干干巴巴的纯粹的知识。讲人是主体,主要强调人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人是自己活动的主人,人的命运是操纵在自己手里的,人不是工具。在一定意义上讲人可以是工具,但从本原意义上说,必须看作人是自己的主人。再一点,要强调人是人自己世界的主宰,甚至我们可以用上帝这个词,如果可以用上帝这个词表达最高的主宰者的话,那么在人的活动的世界里人就是其自己的上帝,这就是人的本性。在历史上人变成了工具,人丧失了主人的地位,人不仅不能成为上帝,而且成为奴隶了。我们的任务正好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克服那种使人失去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质的社会制度,来建立一种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主体能力的社会制度。这样,就会既符合客观规律,又符合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和它应当肩负的任务。
再一点,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既然人是主体,客体(客观世界)就要放到客体的地位上去讲,不能当作和人没有关系的纯自在的一个存在物来说明。把外部世界的对象作为客体来看待,就意味着在客体里边就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换句话讲,费尔巴哈和马克思认识很深刻,他们都讲过“作为对象的东西,其实就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产物”。它应当体现着人的本质,这样讲客体就不是追究康德的所谓物自体,而是按照我们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去总结科学成果,总结怎么把握客观世界的一些方法。包括讲社会、认识都不能离开人。我们讲认识论指狭义的认识论,专指说明认识的根源、形式、发展过程、真理标准等等的问题,讲这些问题,当然不能离开主、客体的关系。离开了实践的基础都讲不清楚,这是抽象化的,现在的理论就是抽象化的,很多同志写文章表示不满。我们就讲一个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好像去粗取精就能上升到理性认识了,把非理性的作用都去掉了,实际人的理性的认识不可能是纯理性的产物,放在主、客体的关系里必然要有非理性的作用。西方的理论强调非理性,这种片面性是错的,我们完全忽略非理性对认识的作用,也不完全合适。放到主、客体的关系里,这方面的内容都要发生变化。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哲学是世界观,要对世界提出看法。按照上面所说的观点,哲学讲的是弄清两个世界的关系,一个是自在的世界,就是客观世界;一个是人的世界,哲学的出发点首先是解决人的世界问题,就是人的活动的范围内的世界问题。为了要解决人的世界问题,它不能不追溯、探索这个自在世界问题,而且也只能通过人的世界,透过人的世界的认识,去了解自在的世界的状况。这样,人的世界应是哲学的核心内容,哲学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解决人的世界和自在世界二者是什么关系。由于有了人的世界,进一步又分裂出两个派生的世界:一是客观世界,一是观念的世界(主观世界)。要解决自在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关系,就非得解决客观世界和观念世界,就是解决头脑里的世界和头脑外的世界是个什么关系,这样才能解决前面的关系问题。上面我用了几个世界的词,也许不恰当,但这个思想还是有把握的。比如“什么叫世界观”的问题?按照纯本体论的观点,就解释为“自在的世界究竟是什么东西”这样一个问题。哲学讲世界观,我理解人的世界和自在的世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是世界观的核心问题。对世界的看法,就是把世界的这几个关系问题弄清楚,能给我们的行动提供一个正确的指导观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讲世界的统一性,必须强调这点,这是就自在的世界的统一来说的。但是,这种理解必须结合人的世界才能说明物质的世界,离开了人的产物和他所具有的能动性,我们得出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结论,就和旧唯物论没有什么差别了。自然物质的运动能产生像人这样的一个主宰着自然的,在一定意义上讲,叫做超自然的存在物,说明了物质本身就是一种能动的存在。如果从人的观点看世界,人产生以后,人和自然就处在相互作用当中,互为本原了。人也要参与创造世界,而且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导者,自然是被动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的信心。但是这一点,又必须和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结合起来,不然就会落入唯心论。从实践的观点看,客体和主体是不能分开存在的,没有客体就没有主体,反之也一样。这不等于原则同格了吗?是原则同格,而且人还是原则同格的中心项。唯心论提出这个命题错在哪儿呢?错在它缺乏前面所说的一个世界观的基础,所以就落入唯心论。在前一个基础上必须看到主、客体是相互作用的,而且主导方面是主体,是人。从主观认识的观点来看世界,就提出了观念世界的问题,观念世界也可叫主观世界,它是前面两个世界的统一,它的内容既来自于自在的世界,又来自于人的活动的世界,所以观念的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不这样理解,把观念世界理解为仅仅是客观世界的一个消极的被动反映,那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结合前面两个问题去理解观念世界,才能说明实践的能动性。关于主体、客体的问题就扼要地提这么几点,今后在教学、研究及宣传工作中,我们应当贯彻这个思想。(www.xing528.com)
下面扼要地说明怎样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有两种不同观点的理解。我认为,必须从人的观点才能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用上面两个世界的关系去理解才能了解它的内容。为什么有许多问题,而单单“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问题成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过去我们受本体论倾向的影响,对这个问题是说不出道理的,或者说出道理也不能让人家信服。按照纯本体论观点回答:因为思维与存在或物质和精神是构成世界两大类的最基本的现象,是两个最广泛的概念,有的甚至讲,是构成世界本质的基本矛盾,所以它最重要,这就成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离开了人类去谈基本问题,显然是不合适的。其实,“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所以成为基本问题,是指人的活动的世界,它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离开人的活动的世界怎么能说它是自在世界的本质,基本矛盾呢?没有人,没有人的意识,就没有思维和存在的矛盾,世界就没有本质了吗,很难说通。所以离开了人的出发点,解释不明白。再一个解释,是因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一个根据。我认为,这正是因果颠倒。问题恰恰是这样的,正因为它是哲学基本问题,所以才需要根据它来划分哲学派别。如果我们从人的观点来说明,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释了。因为思维与存在其实就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代表两个世界的关系,而这两个世界是人的活动世界的基本矛盾,人的一切活动,最后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认识和对象的统一,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从这就很容易解释通了,容易理解了。
对“思维与存在”问题的内容怎么理解?按照本体论的观点,通常解释为: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就回到了旧哲学的提法,因为把第一方面看成本体论的问题。恩格斯原来提法是:精神对自然、精神对物质,二者谁是谁的本原,精神是自然的本原呢?还是自然是精神的本原?现在把它换成了解决世界的本原,这就脱离开了人的世界的范围。第二方面,认为仅仅属于认识的问题,有的甚至就简单地归结为是可知与不可知的问题,排除了所谓本体论的内容。因为本体论和认识论是分开的,第一方面如果是本体论,第二方面就是认识论,所以认为辩证法是属于本体论的学说,它不能包括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里。这样也有矛盾,既然是本体论又不能包括在第二方面,也不能包括在第一方面。所以后来出现了毛泽东讲的哲学从来就有两个对子,唯物论与唯心论是一个对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一个对子,两个对子都重要。可是哲学基本问题,只能管住一个对子,另一个对子怎么办呢?于是就讨论是不是还有第二个哲学基本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在恩格斯的书里就已经说清楚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不完全是认识论的问题,也包括所谓本体论的问题。本体论这个词,我顺便说一下,在马克思、恩格斯讲到自己哲学的时候,我所看到的范围,是没有用过。他用这个词,是用在旧哲学,但是我不反对,今天还用本体论,你如果把本体论理解为就是世界观,当然也可以。但我认为,最好还是不用,与其用本体论不如用存在论。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也应包括本体论的内容,是本体论、认识论统一的内容,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同一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的内容的起源问题,是否起源于外界的对象;另一是思维的规律,是否和对象的规律是一致的,而后者更重要,这个问题不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解决不了。
按照“三统一”的观点,就应当说,第一、第二两个方面既是世界观的问题,又是认识论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划分。两个方面归根到底是要解决思维怎么把握存在的,在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达到统一性的一个基础和前提,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这,统一往哪统一,以什么为出发点统一它们,就是弄清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但是解决了第一性、第二性出发点的问题,目的是为了用这个出发点进一步去研究思维与存在是怎么统一起来的。第二方面才真正讲思维与存在统一的内容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二方面更重要。第一方面如果离开了第二方面,把它孤立起来看,它仅仅是一个抽象的论断,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第一方面是为了解决第二方面的问题服务的,旧唯物论的毛病就出在停滞在第一方面,所以只有一个抽象唯物论的论断。这个论断按恩格斯分析,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就因为它不懂得统一的内容。所以这样看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也要发生变化。
最后说明一个问题:对唯物论、唯心论观点的理解问题。对唯心论,许多人认为,贝克莱的观点是一种儿子生母亲的观点,是荒谬透顶的。这是一种简单化的理解。其实,唯心论是反映认识更深和更高层次的矛盾的理论,不是一个连石头的存在的经验事实都不承认的理论。贝克莱提出这样的问题:有物存在我完全承认,问题是你怎么知道物的?我是通过观念知道,通过观念知道的物,物被观念化,怎么通过观念能把握物的本来面貌呢?所以他通过唯心论的方式提出了认识论里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因此讲唯心论必须从这个层次上来讲,才能讲到唯心论的错误本质。这样讲就非常难了,按现有的教科书来批唯心论,不一定能批倒。对唯物论也不能简单理解,不能把它看成是素朴实在论的理论。它是针对唯心论,认识更深、更高层次的主客观矛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也必须从解决主、客观矛盾来看。举一个例子,比如,把唯物论归结为要从客观实际出发,第一从客观事实出发,第二不要从主观想象出发,其实这两点,矛盾都很大。“从客观出发,不能从主观出发”,能这样说吗?人的一切活动,首先是从主观出发的,要改造对象,需要用它来满足我的需要,没有这个主观需要认识它干什么,都是从主观出发的,是靠主观想象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对物的改造,我要把物想象成一个能改造、适合我需要的东西。但是这样能达到目的吗?不能达到目的,要拐弯,还需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这是个矛盾关系,我们把它简单化了,好像就是从事实出发。什么叫事实?事实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眼睛看到的是事实,耳朵听的也是事实,今天看到的是事实,昨天看到的也是事实,明天看到的也是事实,哪个事实是真正的?矛盾很多。所谓事实,就是已经意识到了的存在,就是观念化了的存在,从观念化的存在出发,不仍然是从观念出发吗?简单地就把看到的事实即观念到的存在作为出发点,很可能犯主观主义,过去很多人就因为简单化,所以犯了主观主义、唯心论的错误。
上面讲的是我的一些看法,有的话可能过一些,作为学术讨论,欢迎同志们提出批评意见。
【注释】
[1]北京高等学校哲学教学研究会于1986年7月在北京举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备课研讨讲习会”,本文系应邀在会上所做的专题报告的记录整理稿,记录保留了口语化,有一些地方可能不够准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