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面向未来的科学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面向未来的科学成果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科学,是因为它第一次确定了哲学特有的对象。我认为,恩格斯这句话,主要是针对旧哲学来说的,旧哲学里边科学把它的对象都瓜分了,但是也没瓜分完,思维科学当时不够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我不主张现在马上改变大家已经习惯的哲学定义,已经习惯的恩格斯关于辩证法对象的定义,可以用来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定义。这应当是哲学的对象,只是不能按照本体论的观点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面向未来的科学成果

首先说明哲学对象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科学,是因为它第一次确定了哲学特有的对象。这是认识发展规律决定的,不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是天才,它是思想史发展到这步必然产生的结果。哲学的对象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哲学和实证科学分工和统一的关系问题,哲学研究什么对象,就牵连到实证科学研究什么对象,哲学对象的确定就看它和实证科学怎么分工。哲学和科学的分工决定于什么呢?不是人们的主观随意确定的,它是由人的整个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来决定的。在认识水平很低的时候,知识就不能分化,不能分得那么细,甚至含混不清。只有科学的对象逐渐明确了,实证科学有一些基本的部门都取得科学形态以后,哲学和科学的分工关系才能明朗。在这样的前提下,哲学才能找到自己专门的对象。通常把哲学叫作最高的智慧,这是表示哲学在人类知识体系结构里它是处在最高的层次、地位,这点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在知识体系的结构里,总得有一个最高层次的理论,这就是哲学。最高层次的理论,应当研究最高的原理。什么是最高的原理?这就决定于科学的认识程度怎样,人类知识的水平怎样,知识结构的状况怎么样,而归根结底来说,也就是决定于人及其文化精神发展的状态怎么样。按照这样的看法,每一个哲学家确定它的哲学对象,包括今天西方的哲学在内,都不是由主观自由意志来决定的,不过是通过他个人的特殊理解,表现了认识发展规律的。人类的知识要经过笼统直观认识的阶段,开始只能用直观去认识事物,直观就带有笼统性,不能分析得那么细。笼统直观就意味着没有分化的认识,即没有科学部门的分化,认识的形式和内容也分不开。笼统直观这种认识条件,(使)科学和哲学不能分化。在这样的条件下,哲学的对象和科学的对象就合为一体。像古代提出的万物的本原是什么?本原这个提法,既是科学的命题,又是哲学的命题,是两重性的。研究它构成的原子论哲学史要讲,把它当作哲学来讲,科学史也当作科学成果来讲,这样,哲学对象与科学对象就分不开了。近代,科学陆续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到了18世纪一些科学部门已经分化出来了,而且获得了自己的科学形态。但是分化还是不充分,问题还不明朗,再加上资产阶级阶级性给资产阶级哲学带来的影响,事实上一些科学部门和哲学已经分工了,把原来属于哲学的问题拿去研究了,但现在哲学还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应当由你研究的大大方方地都送给你,然后再研究独立的问题,还没有达到这样成熟的条件。所以在这时期,哲学处在既和科学有区别,又要包括科学,这就是一种矛盾,是由这种知识状况的矛盾所决定的哲学的矛盾。怎么区别呢?研究的对象是一个,都研究客观世界。但是,认为实证科学只是作现象描述,哲学才能发现现象背后的真理、宇宙的隐秘的本质,近代本体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的。这种条件下形成的哲学理论,就是通常说的哲学是一种科学的科学的理论。所以作为科学的科学的理论,一方面是包罗万象,科学所研究的问题,它都要作出回答,另一方面要作出和科学不同的叫做绝对真理式的回答,这是由当时的科学状况所决定的、人类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决定的。到了18世纪走向19世纪,通常讲三大发现,三大发现实际是个代表,这时期科学部门纷纷都独立了,哲学再想维持原来那种统治的局面已不行了。这本来是好事,它创造了这种条件,反过来,也才使哲学有可能走上了科学道路,包括使它自己找到专门对象,这时期条件就基本具备了。

哲学所专有的问题是什么?按照认识发展规律来说怎么理解?过去,只是讲这一点,引用恩格斯这句话:原来属于哲学的地盘被科学瓜分了,最后给哲学剩下的应当由哲学研究的只有思维领域。我认为,恩格斯这句话,主要是针对旧哲学来说的,旧哲学里边科学把它的对象都瓜分了,但是也没瓜分完,思维科学当时不够发展。今天就不行了,今天思维科学正在发展中,比原来的状况好多了。所以,当时恩格斯讲:按照旧哲学范围来说,自然、社会已经归于实证科学研究了,给哲学剩下什么呢?思维领域。从今天的观点来看,思维领域也不是哲学特有的对象,其中有很多问题也需要用实证科学的办法来研究。所以,我的看法是:哲学特有的对象,不应仅从科学给哲学剩下什么去理解,应从人类认识发展规律去理解。规律指科学纷纷独立了,走上了科学发展道路。它们这时期突出了什么问题?科学是一种理论认识,但是科学的特点,它是眼睛向外看,直接把握对象的状况,把握它的规律,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你把握的这个规律,究竟是不是真是那个对象的规律?你怎么把握对象的真正规律?提出了一个怎么处理认识和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的问题。随着科学发展本身,这个问题就越来越突出了。这个问题涉及到认识自身的本性问题,按本质来说,是属于认识对自身的反思问题,就是眼睛不能只看对象,还得反过来看一看眼睛有没有毛病。这种反思是涉及到认识的全局性问题,哪一门科学也解决不了,必须由处于认识的最高层次的哲学来解决。科学发展分化以后,它提出这个问题,科学的发展,暴露了认识自身的矛盾,哲学就应当对于怎么认识这个矛盾、怎么解决这个矛盾,提供方法,这就是哲学的任务。(www.xing528.com)

哲学对象的演变,完全是由客观规律支配的,不是马、恩当时灵感一来,忽然就给变了,不是随便变的,哲学自身也表现了这个趋势。按照这样来理解,哲学对象究竟是什么?大家可以研究。我有这样的想法,是否合适?就是按照哲学和科学的分工来说,它们都要认识世界,科学是直接去认识世界,哲学主要是解决怎么样才能认识世界的规律问题。哲学的对象就变成怎么理解存在的本性,即存在作为实践对象和认识对象的本性;怎么理解认识的本性,即作为能够反映对象规律的认识本性;二者的关系怎样,支配它们的是不是一个规律,还是各有不同的规律,怎么理解和掌握这个规律。这样就归结为哲学应当研究思维把握存在及其运动的规律的一门学问,认识怎么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学问。在这个问题上,我不主张现在马上改变大家已经习惯的哲学定义,已经习惯的恩格斯关于辩证法对象的定义,可以用来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定义。我认为,恩格斯的定义还是可用的,恩格斯说:“辩证法就是研究自然、社会,思维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这应当是哲学的对象,只是不能按照本体论的观点去理解,应按照“三统一”的原则去理解。过去,我们虽用了这个定义,但是我们的解释是本体论的解释,这样就扭转了哲学的方向。按照本体论的解释是什么意思呢?把自然、社会、思维的普遍规律看成纯粹存在的、作为客观的规律,把思维也作为一种存在的现象去看,它的规律是什么?这种研究和实证科学的研究没有分别了。分别只能在自然+社会+思维=世界整体(整体世界)。所以普遍规律就变成了整个世界的规律,要回答有关整个世界的问题,科学只是回答世界的一个侧面、一个局部领域的问题,哲学与科学就变成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了。这就不合理了,就失掉了哲学性质。而且哲学既没有试验室,也没有望远镜显微镜,可是要它研究世界的整体、提供什么见解,可能吗?今天的认识,对整个世界来讲,它太渺小了,可以说是沧海之一粟,就整个人类的发展来说,今天认识的局限性很大。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对整个世界作出一个什么样的科学结论,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是按本体论的理解。如果按“三统一”的理解,同样一个定义,理解便很不一样。恩格斯讲,哲学是自然、社会、思维运动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这个普遍规律恩格斯强调的是什么呢?强调的是自然、社会、思维三者关系当中,它们的规律是不是统一的规律。如果是统一的规律,不就叫普遍规律吗?普遍规律就是针对三者关系说的。要解决的矛盾是什么呢?主要解决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矛盾问题,不是解决世界的整体的问题。自然代表存在,属于客观世界,思维代表主观世界。它们本来就各有不同特性,但是想用思维来反映自然存在的运动,要遵循什么规律呢?遵循能够和存在相统一的规律,哲学家应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在这个定义里应强调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统一关系的普遍规律。后来,恩格斯在讲到这个问题时有两种提法:一种叫作三分法,自然、社会、思维;一种叫作二分法,主观思维和外部世界。到列宁时期,主要是用二分法,思维作为认识的形式和思维的内容、对象,它们二者是否是一致的规律,哲学就应研究这个,怎么使它们统一起来。这点,要注意,哲学里应讲客观世界,而不应讲整个世界。这两个概念不一样,过去往往弄混,由于本体论的倾向,很多问题提法都是沿用了旧哲学的绝对化的提法,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就分不清。我们讲客观世界是相对于观念世界来讲的,它们是否遵从同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不是既适用于客观世界,也适用于观念世界?而不是就世界整体来说的。这样来说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和科学就明确区分开了。单从客观世界的规律或单从主观世界的规律把它作为一个认识的客观对象来看,这是实证科学的研究对象。客观世界不用说了,物理学、化学都是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主观世界,心理学、思维科学研究主观世界,但不是哲学。哲学的特殊性在哪里?在于它总是通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去研究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问题。哲学不能离开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去研究问题,它必须把客观对象提到认识面前,作为认识的客体去研究,要解决怎么去把握这个客体,才能进入哲学领域。任何一门科学都没有从主客观的关系去研究对象,提到主客观的关系去考虑问题。什么叫哲学问题?就是把它的问题提到人的认识面前,去研究和人的认识的关系。这样,哲学有了特有的对象,有了研究问题的特有方式,哲学研究怎么把握思维和存在运动的规律是否一致。哲学没有实验室,没有观察手段,它不可能把所有对象拿来一一去观察,为人们提供实证知识。它主要靠总结科学研究的成果,通过科研成果去认识客观世界;通过科学获得这些成果的认识活动去总结思维经验,总结认识规律。哲学总结科学应该是两个内容,不是一个内容,不能单纯汇总它的成果,给世界构造一个完整的体系。更主要的是,从科学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果的认识活动当中去总结思维经验和认识规律,即从主客观的关系上去总结。如果按纯本体论来理解对象,思维也可以变成一个完全客观的对象来研究,变成人的思维在头脑里怎么进行,和人的神经有什么关系,这个哲学就解决不了,因为哲学不能观察,只能从科学当中吸取材料和内容,然后再反过来用于科学。哲学没有实验手段,把它变成本体论,要从客观对象得出科学达不到的结论,就等于向哲学提了一个解决不了的难题。在这个意义上讲,不能把哲学理解为纯本体论。一句话,真正的哲学就是从认识把握自身的矛盾开始,所以,哲学主要是解决认识本身的基本矛盾,或者说,作为主体的人和客体相互关系当中的那个矛盾,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这样,哲学对象就发生了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