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旧体系的主要问题-面向未来的马克思

旧体系的主要问题-面向未来的马克思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旧体系以两个主义、四大块为基本构架。这就是这一体系存在的最大的和最主要的问题。在旧体系的教科书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本上是采用从事实归纳出普遍性的原则,或提出普遍性命题、范畴,然后用大量实例加以印证的实证方式加以论述的。旧体系的另一大问题是,由于它没有贯彻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是一个东西的原则,就不可能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观点上变革的实质。

旧体系的主要问题-面向未来的马克思

旧体系以两个主义、四大块为基本构架。唯物主义理论、辩证法学说、认识论、唯物史观在这个体系中被安排为各具不同内容、相互独立的组成部分。这样的结构,不可能彻底贯彻恩格斯关于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思想,和列宁明确提出的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是同一个东西的基本原则。这就是这一体系存在的最大的和最主要的问题。

由于旧体系不是自始至终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去论述哲学问题,这就使它不能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化,不可能在哲学的内容、对象和性质上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旧哲学是建立在科学与哲学尚未分化,或者虽已分化但发展得尚不充分的基础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在科学与哲学业已分化、在分化基础上已达到更高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的理论。这两种不同的基础决定了它们在内容、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在许多问题的提法上,不能不有重大的区别。旧哲学所以是不科学的,不但因为它们的哲学观点是错误的或具有片面性的,而且由于受到科学条件的限制,它们关于许多问题的提法就是不科学的,例如,寻求世界终极的存在,万物的始基及其隐秘的本体和本质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决不在于对这些不可能得出科学答案的问题给出了科学的解答。随着哲学观点的科学化,也不能不同时抛弃或改变这些提得不正确的问题。随着哲学问题提法的改变,哲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也必然发生变化。

旧体系不是立足于这一变化去安排哲学内容的。它虽然采用了恩格斯关于“辩证法是研究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的哲学定义,却基本上是按照旧哲学的传统观点去理解定义内容的。它把自然、社会和思维三者看作“世界整体”的代名词,强调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不是以人为主体研究主观思维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规律。以此去区别哲学与各门科学的不同、安排马克思主义哲学各部分的内容,这样的结果,就造成在有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许多问题上沿用了早已为科学的发展所否定了的旧哲学的提法,例如,追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世界万物归根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整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万物普遍联系的体系如何”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不能回答的,只是它并非哲学所能回答,而是要由全部科学在不断发展中去加以回答的。哲学的任务不是要为这些问题提供答案,而是要为科学获得这些答案指明认识的道路和提供思维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的基本作用就在于此。如果把“物质”概念看作是对上述问题的答案,那就不但使人感到除了空话毫未解决问题,而且也会使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一种不正确的看法。

旧体系由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化了,必然混淆哲学与科学理论的不同性质,使哲学理论实证化。在旧体系的教科书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本上是采用从事实归纳出普遍性的原则,或提出普遍性命题、范畴,然后用大量实例加以印证的实证方式加以论述的。这样就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陷于正像列宁所指出的那种“实例的总和”的境地,从而失去了理论思维科学的性质和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范畴,本是认识史精华的总结,从运动过程反映事物本质关系的思维成果。把它实证化,就是使它还原成为可以从直观事实加以了解的经验命题,这就与自发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经验理论无大区别。似乎只要人们能够承认物(比如石头)在意识以外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就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者;只要承认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中这一经验事实,就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者;至于存在于其中的复杂的主观与客观的相互关系的内容,从这一事实中也被归结为“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两个简单的经验命题。反省的哲学认识被还原为直接意识:矛盾要求用眼睛直接看到,世界的无限性必须用望远镜加以证实,如此等等。实证化的结果,必然使哲学理论走向直观化、经验化、简单化。过去我们不是用一块石头讲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吗?用一块石头就“敲开了哲学的大门”,这虽然不能仅仅归咎于体系,但也不能说同旧体系的实证倾向毫无关系。(www.xing528.com)

实证化的结果还会使理论公式化乃至教条化。因为在这样的理论体系中,去掉了大量实例材料,就只剩下从实例中归纳出来的一些普遍原则,这些原则既然已失去理论思维的内容和特点,它就变成结论性知识,在现实中只能充任演绎推论的前提,当作公式去套用。哲学理论是对经验认识的反思,它的作用本来在于克服思维的简单化和片面性,使人们的思想变得复杂和全面一点。现在哲学变成经验认识的直接结论,当然对人们的思维也就不会有很大的帮助。难怪人们学习旧体系的教科书,看到它提出的问题会感到哲学很深奥,而在学完全部内容之后,又会感到哲学无大用处。这就是旧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旧体系的另一大问题是,由于它没有贯彻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是一个东西的原则,就不可能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观点上变革的实质。先讲唯物主义理论,然后再讲辩证法学说,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分割成为两个独立部分的这种结构,不可能充分表现二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内在统一联系。仅从写书必须避免重复这一要求出发,也不能在讲唯物主义理论时不剔除辩证法的内容,在讲辩证法学说时不剔除唯物主义的内容。去掉辩证法内容的唯物主义和去掉唯物主义内容的辩证法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在最好的情况下也不过是关于唯物主义和关于辩证法的一般理论。在这种体系的教科书中所论述的作为对整个世界基本看法的唯物主义观点,归结起来不过这样几个论断,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此外还有什么?没有了。这里有哪一个论断旧唯物主义者不能承认呢!而且翻开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和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的著作,甚至连话都是这样讲的。我们可以辨白说,在我们的体系中在唯物主义理论之后还有辩证法学说的部分,这点旧唯物主义者的著作中是没有的。事情确是这样的。但是去掉了唯物主义内容的辩证法学说,与唯物主义理论一样,也只是属于辩证法的一般理论,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很难有原则区别。难道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就是唯物主义一般理论与辩证法一般原则的简单相加,只要把这两种理论放在一个体系中就表明了它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吗?如果这样提出问题,我想不会有人能够赞同的。

旧体系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加以分开、并列的这种结构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实质。这里不去详述二者本来不是并列关系、在哲学基础理论中二者的内容是不能分开来的,只想就一个实例说明由于二者并列给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带来的损伤。就“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命题说,按旧体系的并列结构,在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论述这一命题不能过多牵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因为它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命题。可是离开后者怎样能够讲清前者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内容呢?“存在决定意识”的认识,旧唯物主义者已经达到。这一命题在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所以只是一个空洞的原则,既不能用它去说明任何现实的问题,也不能用它驳倒唯心主义理论,就因为它不是从深刻地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内在统一关系中得出的认识,而只是从某些经验事实中直接引申出来的结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存在决定意识命题的真实内容,二者本是同一的。在旧体系中从“存在决定意识”的命题中剔除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内容,就使辩证唯物主义这一命题变成与旧唯物主义无别的抽象原则,尽管在它之后我们附加上意识对存在具有反作用一句也不能改变问题的性质,因为脱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内容,这句话同样只是一个不能用来说明现实问题的空洞和抽象的原则。

此外,旧体系还有一个重大缺点。在这个体系中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和问题,基本上以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几部主要经典著作中作了充分发挥的问题为界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虽未展开论述,但已肯定的那些问题大都未包括进去(如认识史上关于一和多、实体和属性的范畴);至于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前提的那些内容,更是完全被排除在外了(如概念的凝固性、隔离性作为辩证思维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明确地说过,他们的理论是先前哲学发展中那些优秀思想的直接继续,他们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往前进的。这样的哲学理应是内容最丰富、含义最深刻的。在旧体系中由于排除了认识史的大部分内容,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显得很贫乏、缺少论证性,而且许多观点由于失去了立论的前提,也变得异常抽象和不可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