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照顾模式是在反思机构照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优势显而易见。一是社区照顾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重点,可以弥补机构照顾社会性缺失的不足,可以根据受助者的特点制定更加符合其实际需求的照顾计划,使受助者得到更为有效的更为人性化的帮助;二是社区照顾充分重视非正式社会资源的调动和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和家庭个人的负担,可以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互助意识;三是社区照顾通过社区教育、社区倡导、社区联络等方法的实施,加强了社会组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工作者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了社区自治能力的增长和关怀社区目标的实现。
社区照顾模式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过分关注社区责任会带来政府推卸责任、减少福利开支、促进服务过度市场化的风险;二是随着人口流动和家庭结构的变迁,家人和亲属的非正规网络很难有效支撑起照顾压力;三是志愿人员缺乏激励机制,其不稳定性难以保证照顾服务的质量和持续性。此外,还有一些女性主义者认为社区照顾加大了女性在家庭照护中的压力,对女性而言是不公平的体现。
【注释】
[1]徐永祥:《社区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2]徐永祥:《社区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3]冯伟华、李丙伟:载甘炳光、梁祖彬等编《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江立华:《社区工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页。
[5]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与提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2页。(www.xing528.com)
[6]梁祖彬:《社会策划》,载香港社区工作教育工作者联席会议编《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甘炳光、梁祖彬、陈丽云等:《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8-179页。
[8]莫庆联、甘炳光:《社会行动》,载甘炳光、梁祖彬等编《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5页。
[9]邓演超、梁祖彬:《穗港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96页。
[10]蔡汉贤:《社会工作词典》,台湾社区发展杂志社2000年版,第258页。
[11]夏学銮:《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页。
[12]夏学銮:《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