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区社工:照顾背景、概念及特点

社区社工:照顾背景、概念及特点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社区照顾产生的背景1.院舍照顾模式的反思“社区照顾”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反院舍化”运动。受照顾对象应回归社会正常生活成为“反院舍化”运动的重要导向,这为“社区照顾”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社区社工:照顾背景、概念及特点

(一)社区照顾产生的背景

1.院舍照顾模式的反思

“社区照顾”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反院舍化”运动。院舍照顾是指国家对孤寡老人、孤疾成人、孤儿和各种精神病患者等社会弱势群体实施住院式照顾,即将他们安置在由政府出资兴办的与自然生活社区隔离的福利院舍中进行统一照料的模式,表现形式为老人院、孤儿院精神病院等。这种模式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便于政府统一管理,但在运行了一百多年后,弊端逐渐显露。一是将照顾对象与社会隔离的照顾模式导致其社会性的缺失。长期住院的受照顾对象处于一种封闭的环境之中,能接触到的都是老弱病残,缺乏更广泛的社会接触,致使其社会适应能力逐渐丧失,机构依赖性逐渐增强。作为社会人,虽然享受照顾,衣食无忧,但不应忽视其社会性的培养。二是行政管理的官僚化使受照顾对象遭遇非人性化待遇。为了维持机构的顺利高效运转,被照顾者的需求和意愿是被忽视的,身心障碍者被强迫结扎,精神病院禁止患者外出,等等。工作人员制定严格的用餐时间和对照顾对象实行统一的强制管理,导致被照顾者自身的差异和需求难以满足。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们开始关注长期大型院舍照顾所产生的一些非人性化后果。《谁家的儿童》《机构生活的景象》等一些作品陆续问世,激起了人们对机构照顾的深入批判,“反院舍化”运动深入开展。受照顾对象应回归社会正常生活成为“反院舍化”运动的重要导向,这为“社区照顾”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2.“正常化”权利观念的倡导

“反院舍化”运动强调了“正常化”的意义。“正常化”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人沃尔芬伯格做出详细描述的,最先应用于精神障碍者,后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其他需要受照顾的群体。“正常化”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价值倡导。任何人都应该能够按照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过尽可能正常化的生活,这种理念的倡导对照顾机构和专业人员产生了深远影响。让被照顾者回归社区,是实现正常化目标的重要手段,这至少需要克服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区人们对弱势群体的接纳和态度的改变,二是急需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所需要的硬件设施。福利机构及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努力减轻社区居民对这些特殊群体的恐惧,去适应和接受他们,另一方面呼吁整个社会为弱势群体提供道路和设施,以使他们能够尽可能独立地生活。这为弱势群体重新回归社会,实现“社区照顾”奠定了基础。

3.福利政策的困境

“社区照顾”的产生一方面源于“院舍照顾”模式的弊端及对“正常化”价值理念的呼吁,另一方面源于西方福利国家的福利困境。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模式经济成本太高,中央政府无力支撑,国民过于依赖福利和政府服务,工作意愿弱化,家庭和社区责任被弱化。早在1957年,英国皇家委员会就提出了社区照顾的概念,《社区照顾蓝皮书》的发布标志着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重大转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尝试减轻地方政府的服务提供者角色,鼓励更多非政府化服务的发展,从而弥补福利国家的种种缺陷和不足,社区照顾的理论和工作模式广泛兴起,后被欧美其他国家广为效仿。

(二)社区照顾的概念(www.xing528.com)

最早开展社区照顾的英国于1990年颁布了关于社区照顾的法令,指出社区照顾是对老年人和残疾人所提供的服务和供养,其目标是在自己家中或社区中“类似家庭”的环境下过着独立的生活。但实际需要受照顾的不只是老年人和残疾人,对象更为广泛,服务提供者也不只是社区,而是多种力量。台湾《社会工作词典》对社区照顾的定义是“运用社区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资源,协助需要长期照顾的人士,如身心障碍者、精神病患者、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让他们能住在自己的家里,生活在自己的社区中,而又能获得必要的照顾”。[10]这个定义强调了社区照顾对象的广泛性和长期性,服务提供者的多元性,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在社区内提供照顾,让被照顾者留在熟悉社区的家庭中生活,辅以社区支援性服务,包括家务服务、交通、社区中心、家庭式的小型住宿机构等;二是由社区提供照顾,动员社区内的资源,发动在社区内的亲朋好友及其他人士去协助提供照顾,包括官方和法定照顾;三是与社区一起照顾,包括政府、专业服务与社区亲人的照顾,以伙伴关系对等地承担照顾的责任,即社区内外力量合作一起实施社区照顾。理想的社区照顾应该能够同时融合上述三层含义及策略。还有学者认为社区照顾的关键是与生活正常化相通,使需要照顾者得到社会性支持和服务,能有尊严、独立地生活在类似家庭的环境中。

随着社区照顾实践的发展,社区照顾在内涵上达成一些基本共识,即是指社会工作者整合社区非正规和正规服务资源,让有照顾需要的人士在家里或社区中类似家庭的环境下得到照顾,过正常生活的一种专业服务模式。从对象上看,不只是原初的只包括老年人和残疾人,还包括儿童、精神病人、康复者等需依赖别人提供照顾的群体;从工作主体上看,政府人员、社区工作者、非营利企业、志愿者团体等都可以提供服务和帮助,由管理员、关键工作员和照顾员组成的社区照顾服务体系深入有需求的所有领域[11];从目标上看,不仅是要使依赖他人的社群可以在社区或他们原本的环境下维持独立的生活,还要促进社会各主体的合作,共同努力打造“关怀社区”。社区照顾不单单是直接为有需要者提供照顾性服务,也包括能关怀、照顾及服务其中成员的种种方法及策略。[12]

(三)社区照顾的特点

1.社区照顾假设社区环境优于院舍照顾环境,社区可以有效利用政府之外的资源对需要照顾的人士提供支持。服务对象在正常化的环境中接受照顾有利于其社会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弥补院舍照顾的不足。政府和社区可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家庭和社区蕴涵的非正式资源在帮助政府减负的同时,可以促进社会支持网络发展并有效满足服务对象的照顾需求。

2.社区照顾提倡资源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和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福利多元主义思想认为各类性质的组织共同分担福利供给任务,不仅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危机,而且有利于促进各主体参与竞争,促进社会服务效率的提高。在服务方式上,既可以是由政府、非政府福利组织及营利机构等专业化机构和专业人员提供的正规照顾服务,也可以是由亲戚、朋友、邻居、志愿者以及案主群的互助组织所提供的非正规照顾服务。正规照顾价格昂贵,但更为专业,非正规照顾价格便宜,但可能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服务参差不齐。理想状态是两种照顾方式优势互补。

3.社区照顾不仅关注任务目标的实现,也关注过程目标的实现。社区照顾的任务目标是为社区内有需要照顾的人士提供照顾和支援,促进其融入社区的生活,包括行动照顾,如起居饮食的照顾等;物质支援,如提供衣物、器具等;心理支持,如问候、关怀辅导等;社会支持,如调动资源改善环境等。在任务目标实现的同时,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建立和恢复社区内的互助网络,提高人们对社区环境和人员的关心,建立一个具有关怀性的社区是社会照顾的过程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