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行动的策略
根据社会行动的不同阶段或相关部门的不同回应态度,社会行动的策略亦有不同,按照激烈程度大体上有四种类型。
1.对话性行动
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之间对相关问题,尤其是资源分配问题的解决办法存在分歧,但弱势群体尚未对强势群体失去基本的信任。弱势群体仍承认后者的权力的合法性,他们认为只要有正当的理由,并采取合适的方法争取,强势群体会采纳他们的意见。对话性行动形式一般包括约见官员、给官员去信以获得谈判机会,或者以其他比较温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等。
2.抗议性行动
当对话性行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弱势群体因为资源的局限性,便会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方式引起大众传媒的关注,通过暴露政府政策的不完善之处,争取和团结更多的利益相关者或普通大众,期望以此形成外在压力,从而使强势群体做出一定的让步。其常用的抗议性行动形式包括签名运动、记者招待会、露宿、绝食、群众集会等,通过扩大影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从而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
3.对抗性行动
对话性行动和抗议性行动不能取得很好效果时,对抗性行动便会成为一种选择。维权者组织起来直接针对利益影响者采取行动,致使正常秩序难以运转,迫使对方愿意重视谈判以解决问题。其常用的方式有罢工、公开违反不公正的政策和法律、拖欠或拒交有关费用、阻止施工等。对抗性行动与抗议性行动相比,不再完全依赖大众传媒和社会人士的支持,其方式更激烈,针对性和组织性也更强。
4.暴力性行动
顾名思义,暴力性行动是指向有关部门和人员采取投掷、打砸、挥动武器等方式进行维权的方式,多是弱势群体实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采取的反抗行为。暴力性行动破坏性强、激烈程度高、付出代价大,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负面影响大,一般不被倡导。在中国社区一般较少发生。
(二)社会行动的原则
由于社会行动模式可能是一种付出资源和代价较高的争取手段,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使用时要充分考虑利弊,并秉承“案主自决原则”,控制行动的节奏,最终帮助社区利益受损群体实现目标。一般而言,社会工作者在运用社会行动策略时应把握如下几个原则。
1.循序渐进
社会行动模式的四种策略是由温和走向冲突的逐步升级过程。一般要本着以对话化解对抗、尽量减少损失的原则,能用对话性行动则尽量不用对抗性行动,先温和后冲突,层层递进,步步提升。由最温和的方法起步,当行不通时才提高行动的层次。因为行动方式越激烈、对抗性越强,越有可能逾越法律限制,给利益受损者带来极大风险,也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隐患。因此要循序渐进,尽可能得到其他阶层的理解和支持,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混合策略”也可能成为社会工作者采取的方式之一。
2.争取让步而非破坏
社会行动的目标不是为了破坏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一定要注意行动的组织性、技巧性,尽量使行动控制在非破坏的层面,尽量赢得社会舆论和公众的广泛支持,尽量争取更多对话谈判的机会,迫使对方做出让步,从而改善自己的不利处境。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弱势群体把自己塑造成无辜、被歧视、被亏待的善良者,充分暴露对方的不合理之处,赢得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这种有秩序及和平的方法比暴力获得的效果更理想。(www.xing528.com)
3.把握行动的连续性
社区中弱势群体的问题多是由社会结构或社会政策不完善引发的,原因复杂,仅靠一次社会行动就全部解决的情形是不常见的。因此,当某一行动未达到预期效果,应有下一步的行动跟进。步步相连的行动本身就会给相关部门带来压力,从而促进问题的最终解决。
4.认真考虑有关因素
社会行动策略的选择要结合社区及民众的实际情况综合衡量,以确保行动效果收益最大,损失最小。一是群众的资源,包括组织能力、资金、内聚力等。不同类型的行动对群众资源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对抗性行动需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较高的操作技巧、较多的资金等,否则对抗性行动很难发动,即便是发动起来也难以持久。比如拒交费用等行动若不能够持久坚持也很难取得效果。因此,社会工作者要提前衡量并和社区公众交代清楚。二是群众的投入程度,如人数、时间、冒险准备等。社区群众投入越多,行动成功的可能性和收益越大。三是社会环境和氛围。社会氛围越开放,群众包容度大,相对激烈的行动方式阻力就越小,相反社会群众更喜欢平和有序的方式,那么抗议性行动就会遭到社会的排斥而直接导致行动失败。四是事件的性质。如果事件明显体现了社会不公或政策的不合理,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同情和支持,则宜采用对话性行动或抗议性行动;如果对于事件本身争议比较大,则宜采用对抗性行动。
(三)社会行动的介入步骤
香港学者梁祖彬提出社会行动的介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工作者觉察到居民对某些问题特别关注;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发动居民参与及商讨解决问题对策;将问题向外宣传,引起社会人士及政府的关注、同情和支持;问题得以解决。[9]
香港学者甘炳光和莫庆联在此基础上对社会行动的介入过程进行了完善和补充,总结出社会行动介入的一般步骤。他们按照社会行动的酝酿期、宣传组织期、行动期和总结期四个阶段总结梳理了每个阶段的重点内容和工作方法(见表4-1)。
表4-1 社会行动的介入步骤
资料来源:甘炳光、梁祖彬等著《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页。
(四)社会行动的影响因素
围绕社区事件开展社会行动的介入过程能否顺利,不仅取决于工作者是否熟练掌握实施步骤,还取决于对影响社会行动的因素是否考虑周全。社会行动的策划和实施是多个因素复杂互动的结果。因此美国学者包伯(K.Bobo)等人提出策划社会行动时,应就以下六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认真考虑,即目标、工作者及群众的取向、组织考虑、盟友及对手、当权者、战术运用。每一方面的考虑因素中又可以细化为几个具体的可能性,可据此来制定行动策略(见表4-2)。
表4-2 策划社会行动的考虑因素
资料来源:甘炳光、梁祖彬等著《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