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和张璐瑶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一文中,对中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作了全面系统的比较。
(一)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主要特点
1.社会中的人最重要。西方社会工作是在基督教影响下开展而来的,强调“人权、自由、平等”,强调“恩赐的福利行为”,社会工作是为了拯救身陷贫困苦难中的人群,这是每一个子民在上帝的指引下必须做的事情,而且基督教所称的“博爱”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不分亲疏厚薄,全都施与爱,具有普世主义色彩。
2.个人的利益高于其他利益。在西方社会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崇尚“个人主义”,宣扬个人主义至上,以“自我”为中心,竭力地表现张扬个性,认为强者才能得到尊重,注重个人成就带动整个社会,因此其文化特征是个人主义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在家庭生活中,家庭观念淡薄,强调人人“平等”观念,长辈晚辈地位平等;强调独立精神,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生活,将个人价值凌驾于家庭整体利益之上。
3.重视在服务中的法制规范。在行为规范上,西方人“重利”“重法”,在西方社会强调以个人权利为基准,以追求私利为目标,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认为只有依靠法律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因此,在社会工作服务中不会因为熟人关系或其他特有的私人关系因素对案主的不正当行为甚至是犯法行为进行保密,而是打破保密原则,秉承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价值、理念等,依照规章制度服务于案主。
4.专业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导致伦理困境。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专业的价值观,通常会与案主、同事、机构、社会等发生冲突,不能做到两全其美,使得专业的价值观与伦理间形成矛盾,因此会面临伦理性困境。专业的价值观通常注重本质上的考虑,然而伦理则强调人类关系的行为影响,例如在西方国家黑人在经济、教育、医疗、社会公正以及公民活动参与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这一种族歧视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平等、尊重背道而驰。(www.xing528.com)
(二)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主要特征
1.中国文化的群体性特征,形成了以家为核心的集体观念。中国人讲究“以家治天下,家和万事兴”,个人的发展与进步要以家为本,要乐于奉献、牺牲自我,通过家庭的振兴来推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这一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形成了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个人出现困难首先想到自我消解或只寻求家族人的辅助,“家丑不可外扬”“万事不求人”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2.以尊卑等级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体现出一种特殊主义伦理。中国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君王与臣子、父与子、夫与妻有着明显的地位差。中国社会家庭观念中“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作主是再普遍不过的事情,即便是在婚姻自由的当今社会,“门当户对”依然是众多年轻人所考虑的问题。因此,在这种社会结构下开展社会工作,有着明显的中国化特点,体现出一种特殊主义伦理。
3.中国的熟人社会体系,使服务中的人情观比法制观更突出。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是一种“差序格局”的社会,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种明显不同的社会结构为中国社会工作服务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就是说,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中,人们习惯于以“亲疏远近”行事,往往忽视法制,形成“熟人关系”的民间求助模式。
4.中国单一性文化系统,使专业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性不明显。主流文化意识是社会流行观念的表现形态,支配着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受主文化意识支配下的中国人,通常对亚文化产生一种怀疑、不认同的态度。长此以往,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主文化明显,主流文化的意识、道德明显,亚文化、反文化少,使社会大众基本形成了一致的价值判断标准和道德意识,因此在服务中的道德冲突不太明显。但是随着少数弱势群体的增加和变化,比如艾滋病人、同性恋者的增多,道德的冲突会越来越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