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工作的几大门类中,社区社会工作面向的对象更加广泛,服务的场域更加复杂,动用的资源更加多样。社区作为联结国家与个人的纽带,一直是西方学术界关注的对象,围绕“社区”这一实践场域所形成的相关理论,也为社区社会工作提供了理论滋养。加之“社区”这一概念的舶来品属性,了解和掌握西方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显得尤其重要。大体上看,西方社区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包括了社会分析理论和社区发展理论两部分,前者侧重宏观理论的建构,后者侧重微观技术的运用。
(一)社会分析理论
社会分析理论,顾名思义是指分析社会的理论,其研究对象包括社会构成、社会阶层、社会矛盾、社会控制等内容。这些理论不仅在静态中考察构成社会整体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在动态中考察社会是如何在秩序和发展之间取得平衡的。因为社会学和社会工作这两门学科,共同把社会确定为研究对象,共同关注在社会活动中发生互动和联系的社会成员。因此,学科确立较早的社会学对社会工作学科有着持久和深入的影响,在社会学理论流派中,结构功能理论和阶级冲突理论较大地影响着社会工作理论的形成和建构。
1.结构功能理论
结构功能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Parsons)和默顿(Merton)。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认为,社会环境是行动者开展社会行动的外部条件,每一个有动机的行动者必须在环境中开展行动。在环境中开展社会行动的行动者,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取向,否则社会行动者之间就会产生无序、冲突和对抗。而这些规范取向,形成了共同的社会价值,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社会才能维持良性运行。这样,环境、行动、行动者和价值规范这四要素就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础。作为帕森斯的学生,默顿认识到自己老师的理论中存在着一个缺陷,即很多社会行为缺少价值规范的支持仍然被社会成员所接受和认可,比如未婚有子问题等,所以他提出了中程功能理论,解决了宏观社会分析理论对现实社区生活中各种现象解释力不足的问题。可以说,结构功能主义的这些观点,对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实质上说,社区社会工作就是在环境中,依托行动者遵守一定的价值规范开展行动的过程,因此借鉴和参考帕森斯和默顿的理论,能更好地从行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行动者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价值规范对各方行动者的制约关系等角度开展社区社会工作。
2.阶级冲突理论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时,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围绕着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马克思断言了生产资料占有者和无产者之间存在着剥削和被剥削关系,这一不平等关系最终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自阶级冲突理论产生以来,学者们围绕冲突的功能展开了研究。有的学者认为冲突具有积极的功能,正是因为冲突在小范围内持续存在,才避免了更大程度上的社会断裂;也有的学者认为冲突具有消极的功能,冲突本身就是在消耗社会资源,引发社会成员之间的敌视和对立。可以说,阶级冲突理论为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理论视角,即看待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时,不仅可以从个体层面去看待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而且可以从整体层面去看待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这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企业等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这一理论质疑者认为,阶级冲突理论过于强调阶级之间对抗的存在,而忽略了阶级融合这一可能,比如现代社会的经济组织纷纷向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或是通过改革经济组织经营模式,使劳动者成为公司的股东。
结构功能主义和阶级冲突理论都在宏观层面分析了社会运行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理,但不同的是,结构功能主义重在强调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之间协调配合的一面,而阶级冲突理论则重在强调构成社会的各部分之间矛盾冲突的一面。这两种理论对社区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在现有社会构成的条件下,为了解和分析社区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工具,进而指导社区工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社区性质、社会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社区发展理论
区别于宏观层面的社会结构分析,社区发展理论从具体技术层面为开展社区社会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引。这些理论主要包括关于社区类型的理论、策划和小组理论、沟通和做决策理论、基层建设理论等。
1.关于社区类型的理论(www.xing528.com)
社区是开展社区社会工作的平台和依托,要做好社区社会工作,就必须掌握社区的内涵、功能、类型、管理体制等内容。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社区类型进行了划分。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社区和社会》一书中研究了以两种意志类型为基础形成的人类互动模式,一种是以“本质意志”为基础而形成的“社区”,另一种是以“选择意志”为基础形成的“社会”,社会的发展过程即从“社区”向“社会”转变的过程。社会学实证学派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社区是介于个人和国家之间的中介结构,它拥有“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两种互动模式,在现代社会,受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影响,“有机团结”成为社区的主要互动模式,个人之间、组织之间、社区之间是相互需要和相互满足的关系,而“机械团结”则是靠强力维系的同质性社区的互动模式,如强调步调一致、服从命令的军队组织。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论资产阶级社会的类型》一书中,把社区及社会组织看作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公共领域,有着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和运作机制,其中文化批判和私人自律是公共领域展开的逻辑前提。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克认为,除了强调地域因素和功能因素之外,聚合在一起生活互动的人们的心理也是划分社区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心理社区这一提法也理应被人们重视。
2.策划理论和小组理论
策划理论和小组理论能够对如何推动社区社会工作提供不同的思考方法和工作原则,策划理论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强调理性的和全面性的策划。对具体的社会问题而言,其解决方法就需要制定理性的和全面的政策,包括收集足够的和多方面的资料,透彻掌握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通过比较最后决定采用其中最好的方案。第二种观点强调以渐进的方式策划和解决部分问题。立足于现有的资源,选择可行的办法,逐步解决问题。这一观点比较切合实际,有较强的可行性。第三种观点是以上两种观点的结合,即针对某一社会问题,以理性化及全面性的方法去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大的方向。然后顺着这个方向,衡量现有的资源、时间的限制,从而有步骤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政策设计,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沟通和做决策理论
沟通理论和做决策理论是美国学者桑德斯关于社区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沟通理论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专家学者与地方领袖之间、地方领袖与居民之间、社区工作者与地方领袖之间及居民彼此之间面对面交谈或进行观念沟通;第二个层次是社区发展知识与方法的传播;第三个层次是与社区发展相关的各级机构和民间组织之间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交流与沟通。通过不同层次的沟通,社区社会工作者能够了解居民的想法和需求,居民们也可以知道策划者的问题、介入的策略及最终的工作目标。
做决策理论是指做决策的方式和方法,其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争论,即面对面地争论问题;第二阶段是评价,即对实施方案进行评估分析;第三阶段是决定,即在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共同决定实施方案或工作方法;第四阶段是经营,精心策划、分头工作、通力合作,最终完成任务,实现工作目标。
4.基层建设理论
行政学家们曾经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出过三“D”理论,即民主(democracy)、分权(decentralization)和发展(development)。基层民主建设在各国的实践证明,它与社区发展的目标和方法是完全一致的,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方向。它看到了社区的自发性和自治性,认为社区居民能够通过协调行动来影响活动效果,强调居民的参与和创造、自助和自治、公民与政府的合作、地方与中央的合作等,因此社区发展本身就是一种“由下而上”的发展以及“向下扎根”的方法。二是由点而面的发展路径。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单元,作为构成社会总体的有机部分,在改善人民生活、提升生活质量方面作用突出,从而促进了单个社区的发展,而许多小社区的发展会逐渐促进大社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