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区社会工作:基础理论解析

社区社会工作:基础理论解析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工作的生态系统理论沿用了生态理论的“栖息地”和“生存空间或活动范围”的概念。依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社会工作将聚焦于促进人们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增强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外界环境对个人和群体的阻碍,增加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对人们需求的响应和营养成分的提供。

(一)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他把人的社会生态系统分为宏观系统、外层系统、中间系统、微观系统以及时间维度,这些系统构成生态系统理论的模型。宏观系统是一种意识形态,存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之中,包括文化、亚文化和媒体等支持性因素。外层系统是指个人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个人发展产生间接影响的系统。中间系统是个人与其主要组织之间的一种联系,是个人成长中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场域间的互动关系。微观系统是指个体以及与个体活动最直接相关的环境,与个人的互动最为频繁,对个人的影响也最为重要。除此之外,布朗芬布伦纳还提出了时间维度,也叫历时系统,他认为,在强调环境因素的同时,也要注意个人随时间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认为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在适应系统的同时,也会自主地选择环境。[2]

1.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生态系统理论源于生物学的概念,社会工作生态系统理论则与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人在情境中”的观点一脉相承。社会工作的生态系统理论沿用了生态理论的“栖息地”和“生存空间或活动范围”的概念。栖息地指人生活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当栖息地有丰富的资源,能满足有机体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时,人就会逐渐地繁殖和成长;当栖息地缺乏必要资源时,人的生理、社会、情绪的发展和相关的行为功能就会受到严重的限制。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指出,有生命力的系统或者是有机体与它们所处的外界环境保持着持续的关系,并且会进行交流互动。

2.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的切入点

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人被看作是通过与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来发展自己和适应环境的行动者。生态系统视角既考察某一系统的内部因素,也考察其外部因素。在这个视角下,人不是被动地对环境做出反应,而是主动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所在的各个系统层次类似于一个巢状的结构,并且它们是层层相扣的,大概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系统和四个层次(如图2-1所示)。

图2-1 人所处环境的层次

(1)微观系统。主要是指个人的一种角色扮演和活动形态,是在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情景下出现的,其主要是由影响个人的生物系统、心理系统以及社会系统构成的。

(2)中观系统。主要是指对个人有影响的小群体所形成的系统,包括个人所在的家庭、工作群体以及与个体有关的其他社会群体。中观系统分为两个层次:一为中间系统,即两个以上的系统发生关联;二为外在系统,即两个以上的关联系统再同一个间接的外在系统发生关联。这些系统的关联构成个体所处微观系统之外的中观系统。

(3)宏观系统。主要是指更高一级的群体和系统,宏观系统要比家庭、工作群体等中观系统的群体更大或更高。相对于其他的宏观系统来说,社区、文化、机构以及组织这四个系统是影响个人重要的宏观系统。各系统层次在更宏观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发生关联。很多微观和中观层次的行为都需要干预其所在的宏观环境。例如,个人的行为可能源于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是由这些系统模塑而成的。因此,即使服务对象是以个人身份前来求助,干预其所在的宏观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依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社会工作将聚焦于促进人们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增强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外界环境对个人和群体的阻碍,增加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对人们需求的响应和营养成分的提供。

(二)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的概念最先出现于20世纪中叶的精神病学领域,自提出后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很多学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个体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社会弱势群体来说,社会支持网络在其遇到突发事件时,起着重要的缓冲作用,能有效舒缓情绪,降低心理应激反应。社会支持网络的强弱与其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呈正相关。尽管学术界对这一理论尚未形成共识,但无论从哪一角度去认识理解,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社会支持是可获得的,是与各种社会关系有关的外部的资源。学者李强(1998)对其的解释是:社会支持是个人通过亲属、亲朋好友、社会组织、政府单位等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减缓个体心里的应激反应、使紧张的状态得以放松,并从中慢慢地解放出来,因此它是提高个体对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3]

社会支持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问题,即强调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重视人对生活环境周围的外部资源的应用与身在其中的感受。同时将综合考虑个人和环境因素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及与其适应性问题,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各个系统与人是相互作用的,包括政治、家庭、宗教以及服务等等,认为个人通过对这些外部社会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可以改善个人的生活状态。同时可以通过一系列行为模式的总结制定,并且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干预行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个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以及个人潜力的发挥都会提供一定的帮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为个人提供一定的社会资源以改善目前的生活状况。

1.社会支持理论基本假设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处于社会关系之中,无法自绝于社会而存在。其基本假设如下:人类的生存需要与他人合作,并且依赖他人从而获得协助;人的一生中都会遭遇一些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事件;人们在遭遇一些事件时,需要自身资源以及外部资源的支持;当人们遭遇事件处于压力之下时,社会支持网络对负面压力具有有效的缓解作用;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大小是与个人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成正比的,即当个人拥有较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的时候,他就能较好地应对外部环境挑战;社会中的困难群体需要通过强化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来获得较强的社会支持功能。

2.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切入点

(1)个人网络工作。主要是指个人通过亲戚以及其他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渠道与社会上其他个体之间发生相互连接,以这种接触的形式形成社会支持系统以保护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不会失调。个人网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个人网络的大小,即是指个体自我认为在自己周围可以并且愿意来帮助自己的人的数量;关系的基础,即是指来自家庭、朋友、同学、邻里、亲戚以及其他的援助者这六类不同影响范围的愿意伸出援手的人;与个体有关的网络成员提供的资源以及运用这些资源的能力;评估资源和实际提供帮助时的愿意程度。在具体的实务工作中,个人网络的工作步骤是首先辨认个人网络的大小、关系基础、能力、资源以及愿意程度;其次是分析个人网络中所有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重点是分析成员之间的接触频次、耐久性、方向性以及强烈程度等等;最后是通过中间的资源整合者,将关系成员中最合适的连接在一起,形成个人的支持网络。

(2)自助群体和小组的网络工作。自助群体主要是指由有共同问题以及目标的一群人所组成的一个网络系统。社会中的一些自助团体通常是处在社会弱势地位的弱势群体,为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而自发组织的。例如,社会中遭受家暴的妇女所组成的支持团体以及社会中戒烟戒酒的团体等等。小组工作网络不仅包括自助群体,同时还包括为这些自助群体提供相关服务的工作人员,将服务的提供者以及他们的组织结合成网络,从而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共享现有的社会资源。

(3)社区网络工作。社区网络工作主要是指把自然形成的或衍生出来的各种援助与各种支持连接在一起,共同开展工作。它促进了社区生活的质量并强化丰富了社区的社会构成。通常,社区中拥有丰富充分的社区网络资源,可以通过整合和应用社区现有的社会资源来改善居民个人的生活现状,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发挥应有的照顾功能。

(三)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中是最常用的一种重要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教授Dennis Saleebey认为,个人体验、品德、感悟、天赋、故事、灵性、意义以及社区资源等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被认作是一种优势。优势视角理论主要着眼于人的优势和内在力量,强调的是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包括自身的资源、天赋以及潜力等。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焦点主要关注个人自身的内在力量和资源优势,使个体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优势,激发个体的潜能,帮助其从逆境和挫折中挣脱出来,重新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看待人生的挫折和不幸,最终实现其目标和愿望。[4]

1.优势视角理论基本假设

(1)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自己的优势。优势视角集中于识别、挖掘和应用个人、家庭、小组或社会具有的资源、财产、智力,激发服务对象改变自身行为和丰盈生命的潜力。

(2)精神创伤和虐待、疾病和痛苦、抗争等可能是伤害,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优势视角理论认为负面经验能够带给个人、家庭或社会机遇,并不是意味着忽略负面经验带来的创伤和苦楚。优势视角理论承认多数人面对不幸时能恢复精神,人们试图探索和提升这种战胜不幸的能力。

(3)人们经常把自己界定在别人的评价、诊断中,或者对自己的人生有某些断定。优势视角理论会保持服务对象的高需求,并将他们的希望、价值、渴望和幻想结合起来。

(4)所有的环境中都充满资源。每个环境中都有个人、家庭、非正式群体、协会、帮助他人的机构。当有机会的时候,他们提供各种资金和资源以满足他人的需要,例如知识、陪伴、特殊的天赋、时间、场地以及其他。

2.优势视角理论下社会工作实务的特点

(1)非疾病假设。优势视角与传统工作的疾病模式不同,它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服务对象及其环境现状;它不是孤立地专注于问题,而是将目光投向可能性。(www.xing528.com)

(2)强调社会工作的任何过程都要重视服务对象的优势。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应该挖掘服务对象的优势及资源,并对其进行探索和利用,以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困难,实现既定的目标和梦想,帮助其树立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

(3)强调整合性干预服务。优势视角的理念与生态系统理论具有高度内在契合性。生态系统理论暗含着一个基本假设:个人的痛苦是政治性的,社会工作的实践也是政治性的,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契合了生态系统理论的这种假设,倡导一种生态系统的方法,强调完整与全体,并且在评估和介入过程中对服务对象的经验予以关注。

(四)赋权理论

赋权理论是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一种工作取向,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维护观点、市民权利以及妇女运动的基础之上,加上草根组织的运动孕育而成的,它根植于社会工作的传统。赋权理论的观点认为个人或整体以及在环境中控制自身处境、行使自我权利的技能,在自力与互助的过程中能够帮助自身和别人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水平。[5]赋权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方法。作为理论,赋权是指个体拥有能力去控制自身的生活,拥有能力获取自身所需的资源,拥有能力进行自我发展与自我抗争;作为方法,赋权则包括挑战那些压制性的个人与体系(这些体系将会给个人、小组以及社区带来一定的阻碍,阻碍满足其自身基本需求的重要资源的获取),再将权利与控制回归到边缘化与被压制的群体的手中。赋权主要指三种权利:个人权利,即得到某种想要得到东西的能力;社会权利,即影响他人如何思虑、感觉、行为或信赖的权利;政治权利,即在政府部门、社区和社会大环境中影响资本公平分配的权利。[6]

1.赋权理论基本假设

(1)个人无法与外部社会环境进行交流以及实现自我价值时,往往是由于个人经验深切而全面性的无力感。当个人经常感受到经济的不安全、缺乏政治参与所需的才能与信息、缺乏抽象及批判思考的训练,就会逐渐感到环境要求的迫压,产生自身应对的无力感。

(2)个人无法参与社会与政治以达致自我的实现,往往是由于个人周围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性的或者间接性的权能障碍,阻碍了个人接近权能、实现自我。

(3)通过社会的互动可以使权能得到增加,并可以使权能衍生出更多的个人以及人际权能。其实权能不是一种剥削或稀少的资源,而是可以增加或衍生的,通常是通过社会的互动来达到这一目的。

(4)应当将每一位案主视为有能力以及有价值的个人。赋权的历程取决于个人本身,并非依赖助人者,赋权即是社会工作人员与案主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目的在于降低个人在标签团体中所受到的负向贬低所致的无力感。

(5)与案主建立一种协同的伙伴关系。持赋权观点的社工人员应与案主建立协同的伙伴关系,聚焦于检视与要求个人、团体和组织注意资源交流与分配问题,特别是重视个人与其环境间的交换关系是否对称、权能结构是否合理,权能发挥是否遭遇障碍、与社会标准评价是否有落差等议题。

2.赋权的三个维度

(1)更具积极意义和潜能的自我感的实现。

(2)构建知识与能力,以便批判性地理解个人所处的社会和政治现实。

(3)形成资源和策略,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目标。

(五)女性主义视角

女性主义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最早出现于有关发展政治与和平的研究中,并形成了若干分支。主要有自由女性主义、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等。女性主义是从性别视角出发,关注两性不平等问题以及致力于促进两性平等的理论。女性主义认为,男女两性生理上的差异并不意味着社会属性上的差异,希望通过变革,为女性获得更加自由、平等的机会。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但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即“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女性主义思想家普遍存在着社会建构主义的思想倾向,她们认为当下的世界是由男性建构出来的,社会是由男性主导的,以至于社会上出现的男女两性以及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也是由社会建构出来的。因而女性主义的主体框架是试图消除女性由于其性别而遭受的统治、压迫、不平等以及不公平,关注领域由女性的受教育权扩展到就业、家庭、生育及性生活领域,力图保障女性平等的社会福利。从理论层面看,女性主义强调的是两性性别之间的平等,是一种基于对女性的肯定的价值观念或者学说,也是一种方法论原则;从实践的层面来看,女性主义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革命、一场提高女性地位的政治斗争,又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的社会运动。[7]

1.女性主义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在实务中的切入点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广泛应用于实务工作的理论基础由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以及激进女性主义几个主要的理论流派构成。为便于阐述及对比,将这几个理论流派的理论目标和行动策略通过表格来展现(见表2-1)。

表2-1 女性主义流派的理论目标和行动策略

2.女性主义视角下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1)尊重服务对象

对服务对象要给予充分的尊重,来寻求帮助的服务对象最期望的就是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者如果想要获取服务对象的信任,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尊重自己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诚心以待,换位思考,才能提供正确有效的服务。

(2)注意服务对象的差异性

每个人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优缺点,来寻求帮助的服务对象也不例外。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及思维方式。社会工作者要充分考虑每个服务对象的成长背景以及性格特点,寻找差异点和相同点,尊重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从而合理安排服务方式。

(3)尊重服务对象的隐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尤其是在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处理的事件中,大多是有关于家庭生活和工作的。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社会工作者要严格保护好服务对象的隐私,确保不会因为工作的疏忽为服务对象带来更大的伤害,保证不向第三方透露有关服务对象的任何消息。

(4)注重干预技巧

采用引导的方式让服务对象的思维走向正确的方向,主动进行维权。社会工作者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提高专业工作技能,学习掌握科学的干预技巧,以使服务对象能够在舒适安心的状态下接受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