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诗春(2009:119)指出,“学术语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传递信息,它是概念性或业务性的。在语言上的载体大多数为名词、名物化结构、由名词派生的修饰语等”,所以名词及名词短语是学术英语业务性或概念语言功能研究方面较为集中的切口。以往的研究主要围绕名物化和名词性短语展开,在语料库的基础上探讨学术语篇中概念信息的表述形式。以下将逐一述评名物化和名词性短语。
第一,名物化。
名物化是指用名词表达原本用动词刻画的动作或用形容词描述的特征等一系列将事件、过程和状态转换为名词的过程,属于概念意义维度的语法隐喻(Halliday & Matthiessen 2013)。名物化把本来动态、主观性的范畴变为静态、客观性的范畴,使得语言形式更适宜学术话语(尤其是科学论文)的知识表达,因为科学论文常常突出一种“非主观介入风格”,强调观点信息的客观性,“使主观声音次属于纯粹的自然物界”(Hyland 2001b:216)。另一方面,正如Christie & Derewianka(2010)所言,名物化在知识建构和语言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关乎学术英语学习的成功与否。因此,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和维度考察了学术话语中的名物化现象。
Banks(2003)基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历时学术论文语料库,发现近两个世纪以来,学术语篇中名物化现象显著增加,尤其在物理学科体现尤为明显。同时,在句法结构和功能方面发现名物化过程在学术文本中逐渐由名词词组的中心词(head noun)演变到中心词的修饰词(modifier)。Martin(1991)对少量文理学科的教学类文本进行考察,发现名物化过程在文理学科知识建构中具有不同的作用。简单来说,理工学科作者使用名物化建立文本和术语的专业性(technicality),例如compression、synthetization;人文类学术文本中更常见的是作者使用名物化过程提炼抽象化的观点和理论(abstraction),例如socialism、conceptualization。同样,Jalilifar et al.(2014)对应用语言学和生物学学术专著中的名物化特征进行了学科对比,发现应用语言学学术专著运用名物化特征比生物学学术专著更加密集,通过名物化过程呈现概念信息的倾向更明显。
Freddi(2005)和Thompson(2009)则集中关注应用语言学学术语篇中的名物化现象。Freddi(2005)以语言学基础教材为语料,发现说教类学术体裁的名物化特征大多涉及将言语行为(如suggest、claim、argue)转换为客观物化概念(如the suggestion that、the claim that、the argument that)的过程。Freddi(2005:13)认为由言语行为演变到物化概念的名物化过程适应了教材等说教体裁传递学科知识的需求,这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的探询和思考。Thompson(2009)基于包含十篇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的小型语料库,考察了论文评分级别与名物化使用的关系。尽管Thompson强调并非用名物化的使用多少评判论文的好坏,但是他发现评分高的论文名物化特征在频率和类别方面均高于评分低的论文。与研究过程相关的名物化现象(如investigation、limitation、assumption、conclusion等)尤其突出。最后,Thompson(2009:32-33)认为,论文评审赏识学术写作中名物化的使用,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能够用抽象性的研究概念形式描述数据和课题,实现由学生到研究者身份的转变。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名物化研究是Holtz(2009)。他对名物化的使用进行了学术体裁不同部分之间的对比。通过比较94篇学术论文的全文和摘要,他发现尽管名词是这两类学术体裁使用最频繁的词汇类型,但是摘要中的名物化比例(约每6.3个名词中有一例名物化)明显高于论文全文(约每7.2个名词有中一例)。可见,名物化在学术语篇的建构过程中能增强概念信息的密度,使得篇章衔接更加紧密。
在学术英语名物化研究方面,相对于国外研究趋于考察学术期刊论文体裁及对比不同学科在利用名物化过程建构知识和概念信息方面的差异,国内研究则更多地关注学习者语篇及其学术能力的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及研究包括王立非、陈功(2008),张会平、刘永兵(2013),钟兰凤、陈希卉(2015)等。王立非、陈功(2008)对比中国大学生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论说文语料,发现中国学生的名物化总体使用不足,但以-ion结尾的名词存在过度使用的特点,与本族语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同时也发现名物化随英语水平的提高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张会平、刘永兵(2013)考察了中国学习者语料库中三个时期学生群体语法隐喻的使用情况,发现高中时学生名物化使用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类型较少,频次较低,错误较多。然而,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本科一二年级与高中时的名物化使用相比没有显著提高,但本科三四年级较前两个时期已有显著提高。该研究揭示了学习者群体的学术语言和认知发展历程,体现了名物化的使用能力在英语学习中水平分阶段提高的过程。钟兰凤、陈希卉(2015)则通过语料库调查了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中包含名物化在内的语法隐喻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在语法隐喻中,名物化的使用频率最高,且形式齐全,因此研究者认为研究生运用名物化语法隐喻能力表现突出。此外,通过对比中国学生和英语本族语者理工科硕士论文英文摘要,谭丽花(2011)分析了中国学生名物化的具体运用手段以及中国学生是如何通过这一手段使学术语篇呈现客观、抽象、信息密度高的特点的。
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关注点是名物化现象的语域差异对比,其中杨信彰(2006a)、雷秀云(2000)和王晋军(2003)的研究有较大的影响力。杨信彰(2006a)基于包含简易读物、学术文本和法律文本的小型语料库,分析了名物化在这些语体中的分布,结果显示简易读物的名物化数量最少,法律语篇的名物化数量最多,学术语篇居中。通过分析,他认为简易读物的读者对象通常是儿童或初学英语的学生,这种语旨要求使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学术语篇面对研究工作者,作者在论述科学现象时需要将过程看成现象,所以经常省略那些有意识的动作而使用被动语态,因此其名物化主要体现在大量表示概念的名词词组上;法律语篇为了条文的严谨性以及概念和定义的精确性,使用大量的名物化结构,导致名物化结构的出现概率比较高。以包含学术英语、新闻英语、法律英语、英语小说和英语寓言等语域的语篇为语料,王晋军(2003)统计了语篇中名物化结构的总数,并计算出名物化结构在这五种语域中所占的比例,同样发现法律英语中名物化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学术英语,两者的名词化比例比较接近。新闻英语的名物化比例比小说高,而童话和寓言中几乎没有名物化结构。因此他认为名物化比例正好与语篇类型的正式程度相吻合。换句话说,名物化的比例越高,语篇的正式程度也就越高,篇章结构和信息量也变得更浓缩和凝练(王晋军 2003:76)。此外,雷秀云(2000)基于上海交通大学科技英语语料库(Jiao Da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us,简称JDEST corpus)分析了学术英语的各类语法特征,再次证实了学术英语中名物化现象频率较高,并认为名物化有助于学术英语体现信息量大而密集的特点,从而使得学术英语更精炼、正式和抽象。
此外,国内还有一部分研究是基于硕博学位论文考察各类摘要体裁中的名物化现象,如吴辉(2007)、吕蕾(2014)和刘禹辰(2015)等。尽管研究关注不同的体裁和学科,但是结论基本上都反映一个事实,即摘要具有短小精悍、信息密度大、高度概括的特点,名物化过程能保持紧凑的句式结构和高密度的信息分布,这对提升语篇信息的经济性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摘要是分析名物化现象和结构十分有效的学术体裁。
第二,名词性短语。
名词性短语的产生和应用与名物化现象是分不开的。正如Ravelli(1996:380)所言,“名物化过程往往会衍生其他相关的语言特征,最为典型的情况莫过于衍生各种前(后)修饰语的名词性短语,它通常表达正式的、学术的以及专业的语体”。通过分析小型多学科学术论文语料库,Vande Kopple(1992)一共找到约2.5万个名词性短语,发现其呈现两大特点:一方面,这些短语占语料总词汇量的82%;另一方面,超过五分之一的短语是作句子的主语。Vande Kopple(1992:334-336)认为,学术英语中大量使用名词性短语体现出学术语篇以事物为导向且以概要式信息呈现为主的特点(thing-oriented),同时也满足了“精确指代”(precise reference)、“客观表意”(objectivity)和“措辞精炼”(conciseness)的语用需要。同样,Biber et al.(1999)和Schleppegrell(2004)认为,学术信息在语篇中常常被包裹在名词性短语及其修饰语中,由于名词性短语指代具体,能够在语篇结构中表明语篇的具体内容及其相关性,因此增强了学术文本的概念信息密度与论说文本的语义连续性。(www.xing528.com)
在学术英语的名词性短语研究方面,Douglas Biber及其团队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和影响力的。他们的主旨观点认为学术文本突出名词性短语的使用,短语句式压缩语句概念信息含量,提高语法复杂性,同时随着结构缩紧,语意变得愈加含蓄、非显性(Biber 2006b;Biber & Gray 2010a,2010b,2013)。他们的研究关注点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关注学术期刊论文中的名词性短语;其次,讨论学术语境下口笔语的语域差别;再次,考察学术文本中名词化短语的历时变化;最后,分析学习者写作及其语言复杂度。
根据Biber & Gray(2010a)所言,传统观点认为学术写作句法复杂,在结构上扩展详尽,在语意关系上清晰明确。他们以420篇多学科学术论文为语料来验证传统观点,结果却发现相反的事实。研究结果表明学术写作的句式结构并非依靠从句扩展详明,而是突出使用套嵌短语构式修饰语的名词性短语结构,因此在结构上收缩紧凑。在此基础上,他们也质疑了关于学术写作语意关系的传统观点,认为学术写作收缩的语体风格并不产生清晰明确的表达效果,而是产生晦涩隐性的语意关系。在他们看来,这种非显性的语意表达不无道理,它使信息呈现简短紧凑的特点,专业娴熟的学者可以借此快速地浏览文章并提炼关键信息(Biber & Gray 2010:18)。同样,Biber et al.(2009)解释道,学术语篇存在大量的名词性短语是因为学术话语的受众读者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更多的读者具备专业的背景知识和信息储备,交际沟通的目的性也愈加特殊、具体。基于对包含学术论文、科普读物、报纸和小说的多语体语料库的分析,Biber& Gray(2013:102)将影响名词性短语使用的因素归纳为三大点:语体写作(written mode)、信息交际目的(informational purpose)和受众群体(specialist audience)。相对于科普读物、小说和报纸,学术论文尤其是科学期刊文章和报告,是有别于日常生活经验的新信息和新技术的。它面向专业的读者群,而且它的写作发表往往经过更多的修改(revision)和编辑校对(editing)。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学术论文中名词性短语的使用。
Biber et al.(1999)基于大型朗文英语口笔语语料库的经典代表作Longman Grammar of Written and Spoken English(《朗文英语口语和笔语语法》),谈及了名词性短语在口笔语不同语体里的差别。他们发现尽管在会话和小说中频繁出现名词性短语,但是超过60%的学术论文使用的名词性短语都附带大量的修饰词(modifier),而这在会话中却极为罕见,会话中仅有15%的附加修饰词。具体到学术语境下口笔语的差异,Douglas Biber在2006年出版的专著University Language: A Corpus-based Study of Spoken and Written Registers(《大学语言:基于语料库的口语和书面语的研究》)(Biber 2006b)中给予了全面且重要的论述。他发现尽管学术语境下口语和书面语使用的指称表达(referring expression)和名词性短语在数量上相当,但是学术口语更多地使用代词,而学术书面语体则更倾向于密集地使用扩展名词性短语,例如“名词+名词”结构(career objective、forest land management)。此外,Biber(2006b)还对不同语体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词(head noun)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书面语中经常出现的是抽象(过程)名词(abstract/process noun),如system、factor等。这些名词表达无形、抽象的概念和过程,在学术书面语中,名词性短语中心词的比例超过50%。与之不同的是,在学术口语语体(如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等)中,thing作为中心词的频率非常高,每百万词大约出现3千次。
此外,Douglas Biber及其团队关于名词性短语的另一研究脉络是考察学术文本中名词化短语的历时变化(如Biber & Gray 2011a;Biber & Gray 2011b,2013,2016)。他们沿着Halliday(2004)的理论观点,即科学论文从语法和表达“一致式”(congruent)的撰文风格逐渐演变到依靠名词进行多形式表达的“语法隐喻”风格,进行基于语料库的实证考察。基于包含科学期刊论文、新闻报道、小说以及会话的共时和历时语法赋码语料库,Biber & Gray(2011a:229)提到,在近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学术写作逐渐演变成为“紧缩”的话语风格和句式结构,并总结出在这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五类语法特征:名物化(nominalisation)、形容词作定语(attributive adjective)、名词作名词的前置修饰词(noun as nominal premodifier)、介词短语作名词的后置修饰词(prepositional phrase as nominal postmodifier)和同位名词短语(appositive noun phrase)。Biber & Gray(2016)还发现学术论文语体风格逐渐从18、19世纪的依赖从句传递信息逐渐演变到20世纪的大量使用名词性短语传递信息。后者的特点是少用动词和从句,密集地使用名词性短语并在其前后附加修饰词。在近150年的时间里学术写作才逐渐确立这种大量使用非从句短语(non-clausal phrase)的话语风格,即最小限度地在句子成分中嵌入从句,因此尽管学术写作中存在越来越多的名词,但是在这些与名词相关的短语中,通过从句实现句式扩展的数量并没增加。大量地使用名词性短语使得学术写作的语意表达越来越晦涩。因为作为修饰词的名词与中心名词之间的关系复杂发散,由此产生的句意关系不如从句修饰语表达得清晰明显(Biber & Gray 2011b)。然而,他们多次提到,学术写作这种名词短语式语体风格的历时演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譬如对文章的反复修改和编辑校对,“信息爆炸式”传播促使简洁、经济性的语言表述以及文本读者和话语对象愈加专业化、群体化等(Biber & Gray 2011b,2013,2016)。
另一方面,Biber et al.(2016)和Staples et al.(2016)通过名词性短语分析学习者写作及其语言复杂度。Biber et al.(2016)基于托福iBT考试作答的大型语料库考察不同题型和不同分数的作答在语言复杂度上的差别,考证各类语言特征在验证考试信度和效度的有效性。研究发现以往常用的状语从句(adverbial clause)和动词补足语从句(verb complement clause)仅能够较好地衡量口语考题,而作为前置修饰词的名词(premodifying noun)、介词短语(prepositional phrase)和作定语的形容词(attributive adjective)等名词性短语结构才能更有效地测评笔语任务类型的题目,因为名词性短语结构在笔语试题作答中的频率与多维度语体分析的第一维度赋值吻合,和托福iBT分数成正比例相关。因此,他们建议将名词性短语结构纳入语法复杂度的语言测评体系中,尤其是用于信息性写作任务的考核(Biber et al. 2016:26)。在此基础上,Staples et al.(2016)基于英国学术笔语语料库考察了本科一年级到研究生阶段学生写作语法复杂度的断面变化,发现随着学习阶段的增长,名词性短语使用复杂度也随之递增,而限定性附属从句随之减少。
在一定程度上,Douglas Biber团队在名词性短语研究方面代表了国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走向。相比之下,国内学者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团队与鲜明的研究脉络。一部分研究(李平、曹雁 2012;庞继贤、陈珺 2015)关注学术期刊论文标题中名词短语的使用,分析论文作者如何利用名词性短语表述文章主旨概念信息。庞继贤、陈珺(2015)以国内外应用语言学领域于2009—2013年期间发表的期刊论文英语题目为语料,比较了国际与国内期刊论文英语题目语法结构的异同,发现尽管论文题目中最常见的是名词短语,但是国际论文作者运用更多的是复合结构,即利用名词性短语构建主副标题,而国内论文作者则更倾向在单一标题中使用名词短语结构。通过比较,作者认为在复合结构中使用名词性短语有助于在题目中尽可能多地包含论文信息。主标题常常包含论文的主要内容、目的或成果的关键词语,副标题则为解释部分,进一步提供研究范围和方法等信息。李平、曹雁(2012)则以科技期刊论文标题为对象,从百万词的科技期刊英语论文中抽取4,492个标题作为语料,分析得出84.5%的标题是名词短语形式,名词性短语中采用既有前置定语也有后置定语的混合式,最为典型的结构是“定语+中心名词+定语”。这一结构占到总标题数的61.9%。作者认为名词短语结构可以简化表达,浓缩信息,达到用最少的词表达更多信息的目的。
另一部分国内研究者则考察特定学科学术文本中所含名词性短语的特点。例如,黄静(2016)对物理学科学术论文名词短语复杂度进行了基于语料库的分析,发现物理学科作者倾向于通过在两词或多词中添加连字符的方法构成复合形容词以扩展名词短语的词义,如two-thresholdcleaning algorithm和vector-like quarks等。黄静(2016:95)认为“这类复合形容词在学术论文中能大幅度提升名词短语丰富度,更符合学术语言的高信息密度要求”。于海燕(2011)对轮机英语名词短语进行研究,自建源于各种轮机英语教材、词典和机舱设备操作手册的轮机英语语料库,发现“名词+名词”以及“名词+名词+名词”的结构最为频繁,同时也发现“名词+名词”结构中作前置修饰词的名词多用来限定中心名词,比如pencil case、chess board等;“名词+名词+名词”结构中修饰名词和中心名词的语义关系通常是“施动者+行为+中心词”,例如value drive mechanism。作者认为轮机英语写作中名词性短语独特的修饰关系反映出该学科特有的知识建构和概念信息呈现方式。
此外,国内还有部分研究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中名词性短语的运用情况。万琦(2011)考察了中国英语专业本科生在写作中使用名词短语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准确性情况,发现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名词短语较为单一,多为“限定词+中心名词”结构。同样,彭立宏(2015)借助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简称SWECCL)和BNC,在对比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名词短语使用情况后,发现相似的结果,即中国英语学习者多使用简单的名词短语,少用复杂结构的名词短语。林生淑(2016)则关注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名词短语的使用情况。该研究以47个高频学术名词为基础,对中国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语料库和国际期刊研究论文语料库进行对比后发现,研究生的学术名词短语修饰语使用体现了压缩性结构的特征,短语修饰语类别的选择顺序与期刊论文一致,但是研究生使用的具体短语性修饰类别和期刊论文差异较大。这突出表现在:研究生过度使用名词修饰语;形容词修饰语使用不足;of以外的其他介词使用频率较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