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英语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Hamp-Lyons 2011;Swales 2001)。当时,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资助大量发展中国家学生赴英国学习。随着短期培训课程的增加,学者们开始探讨英语教学出现的新需求,包括学业学习与学术交流等所需要的英语能力。Swales(1985)提到,学术英语相关研究的雏形始于Charles Barber在1962年发表的文章“Some measurabl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scientific prose”,并大致经历了萌芽、成长、突破和成熟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是学术英语的萌芽阶段。当时,一些研究(如Halliday et al. 1964)针对传统英语教学出现的新需求(如为印度发电站工程师讲授英语),提出语言学的任务是基于特定人群和特定语境下的语言实例,分析包括学术交流在内服务于特殊用途的语言特征。但是,当时正值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追从客观主义和实验方法的时期,学术英语被认为是简单直白的语言符号,是对知识信息的机械编译。因此,那个时期的学术英语研究仅停留在词汇和句式浅层的统计分析上,例如Barber(1962)统计三篇科技文本的动词形式,发现28%的实义动词是用于被动语态,而被动语态的最常见时态是现在时时态,约占各时态总数的25%。
学术英语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首先,学者们开始观察口语语篇(如课堂话语)。第二,研究逐渐跨越词汇和句式简单的统计分析,开始关注语篇模式和规律,其中Halliday和Hasan于1976年出版的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中的衔接》)是较有代表性的成果。第三,学术文本分析开始采取修辞结构视角(如Selinker et al. 1972),文本被分为开端、中间和结尾阶段式的修辞结构,而且学者们也逐渐认识到文本具有实现劝说读者的修辞功能。第四,教师逐步加强对语言使用规则和修辞策略的教学。Swales(2001)评价道,上述四个方面的进步为学术英语的后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进而摆脱形式语言学的影响,吸纳多学科的理论和视角。(www.xing528.com)
20世纪80年代是学术英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三个重要概念:体裁、科学知识社会学以及互文性。Tarone et al.(1981)和Swales(1981)首次将体裁(genre)一词应用于学术英语文献。体裁概念逐渐发展为精细分析语言选择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派、强调交际语境的新修辞学派和折中语言与语境的特殊用途英语学派(Hyon 1996)。科学知识社会学为学术英语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阐释学视角。其观点认为,科学事实建构在社会活动和修辞实践的基础上(Knorr-Cetina 1981),强调学术话语研究者在学术活动和知识建构中的作用。此外,在这一时期,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对学术英语的研究与教学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互文性指任何语篇都是对先前话语的回应,同时也反作用于后续的话语文本,突出了语言在各类学术话语活动中的重要性(Bakhtin 1986)。
20世纪90年代至今,学术英语从此前三十多年的词汇语法分析,逐渐进入到多视角、多维度的成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学术英语产生了语步、学科间性和修辞手段三个关键词。首先,在Swales(1981,1990)体裁分析的基础上,大量研究剖析了学术体裁不同语步的交际目的及其语言实现形式。其次,研究聚焦学术英语的体裁间性(如Hyland 2000;Hyland & Bondi 2006),比较不同学科在话语实践和知识建构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第三,与20世纪70、80年代的学术英语语言分析不同的是,研究者不再聚焦时态和语态等词汇句法的表面特征,而是关注学术话语的修辞手段和语言策略,比如元话语、词块和立场等语言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