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瓷态万千:元明清瓷器中的藏式造型艺术研究

瓷态万千:元明清瓷器中的藏式造型艺术研究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吕军,周高亮.金代红绿彩的考古发现及其历史传承[J].中原文物,2011(3):87-95.[2]魏明孔.西北民族贸易述论:—以茶马互市为中心[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4):118-131.[3]贾大泉.汉藏茶马贸易[J].中国藏学,1988(4):74-91.15.[4]秦大树,钟燕娣,李慧.景德镇御窑厂遗址2014年发掘收获与相关问题研究[J].文物,2017(8):69-88.

瓷态万千:元明清瓷器中的藏式造型艺术研究

[1]吕军,周高亮.金代红绿彩的考古发现及其历史传承[J].中原文物,2011(3):87-95.

[2]魏明孔.西北民族贸易述论:—以茶马互市为中心[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4):118-131.

[3]贾大泉.汉藏茶马贸易[J].中国藏学,1988(4):74-91.15.

[4]秦大树,钟燕娣,李慧.景德镇御窑厂遗址2014年发掘收获与相关问题研究[J].文物,2017(8):69-88.

[5]达力扎布.清太宗邀请五世达赖喇嘛史实考略[J].中国藏学,2008(3):76-85.

[6]吴云岑.金瓶掣签的设立及其意义[J].西藏研究,1996(1):34-42.

[7]王家鹏.清宫藏传佛教文化考察[A].王树卿.清代宫史丛谈[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6:135-152.

[8]萧振松.清代景德镇陶瓷兴衰谈[J].景德镇陶瓷,2000(2):22-23.

[9]达哇彭措,朱德涛.从元代瓷器看汉藏文化交流[J].中国藏学,2016(2):209-215.

[10]吴明娣.清代瓷器与汉藏文化艺术交流[J].美术观察,2004(12):92-94.

[11]吴明娣.明代瓷器与汉藏文化艺术交流[J].中国藏学,2002(3):107-116.

[12]尚刚.中土初起西南风——元代汉地工艺美术中的藏传佛教因素[J].装饰,2009(12):62-66.

[13]赵宏.藏传佛教对元代景德镇瓷器的影响探讨[J].陶瓷研究,1998(3):42-45.

[14]赵宏.故宫博物院明清时期藏、蒙俗瓷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1):43-48.

[15]刘伟.清宫藏传佛教瓷器赏论[J].收藏家,2004(9):9-15.

[16]刘伟.清宫旧藏藏传佛教风格瓷器与帝王宗教信仰[J].中国藏学,2005(1):70-89.

[17]何鸿.从僧帽壶瓷器看汉藏文化交流[J].荣宝斋,2011(3):28-41.

[18]王慧.古代瓷质僧帽壶的发展流变[J].艺术市场,2013(34):72-76.

[19]张菁,刘嵘.从贲巴壶看清汉藏文化对景德镇陶瓷的影响[J].中国陶瓷,2013(1):31-34.

[20]陈连勇.多穆壶源流略考[J].收藏家,2007(3):42-46.

[21]张向宇,韩诚.“法幢”图案源流考[J].艺术设计研究,2008(s1):38-41.

[22]周丽丽.瓷器八吉祥纹新探[J].上海博物馆集刊,1987(4):312-333.

[23]吕红亮.西藏浪卡子出土金器的再认识[J].西藏大学学报,2014,29(1):83-87.

[24]霍巍.西藏新出土的早期黄金制品及其相关问题初探[J].西藏研究,2001(4):55-62.

[25]蒋开磊.保山出土青花瓷花卉纹饰赏析[J].收藏界,2010(10):59-65.

[26]刘新园.元文宗——图帖睦尔时代之官窑瓷器考[J].文物,2001(11):46-65.

[27]张新杰.西藏与内地陶器起源、制作工艺及陶瓷业现状比较[J].西藏研究,2009,114(2):21-29.

[28]邓前程.从自由互市到政府控驭:唐、宋、明时期汉藏茶马贸易的功能变异[J].思想战线,2005,31(3):117-123.

[29]贾大泉.汉藏茶马贸易[J].中国藏学,1988(4):74-91.

[30]亚东·达瓦次仁.浅论元代藏区的茶马互市与驿站[J].西藏大学学报,2007,22(3):36-38.

[31]弗雷德里克·马特森.陶器生态学:近东早期文化研究的一种途径[J].黄洋,李雅淳等,译,南方文物,2012(1):184-190.

[32]普卢登丝·赖斯.陶器生产专业化演变:一个尝试性模型[J].郭璐莎,陈力子等,译,南方文物,2014(1):171-180.

[33]杰姆斯·布朗.作为经济过程的陶器起源[J].潘艳,陈虹,译,南方文物,2011(1):179,182-190.

[34]夏格旺堆.正在变化当中的西藏民风民俗[J].西藏民俗,1999(4):34-36.

[35]廖方容.略谈西藏的土葬习俗[J].西藏研究,2005(2):91-94.

[36]张晓舒.西藏农耕民俗探微[J].西藏艺术研究,1999(1):57-61.

[37]廖惟春,孙志娟,刘虹每.藏族木碗及其文化内涵初探——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奔子栏、上桥头两村为例[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5(3):168-175.

[38]张亚生.对西藏青作农业起源的再认识[J].西藏研究,2000(4):71-78.

[39]姜怀英.西藏的鎏金技术[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2.

[40]房建昌.西藏黄金及盐业与盐政史[J].西藏研究,1993(3):86-93.

[41]李玉香.略述西藏早期冶金业[J].西藏研究,1994(4):40-43.

[42]董玉祥.藏南温带半干旱农牧区沙漠化现状与成因研究——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为例[J].资源科学,1999,21(1):28-36.

[43]邓发旺,张晓莉.西藏农牧区开展集市贸易的思考——以山南地区扎囊县为例[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3):53-57.

[44]夏日彬.扎囊地区干旱成因分析[J].气象,1987,13(1):59.

[45]李学勤.“二重证据法”与古史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7-8.2.

[46]徐学琳.方法与态度:二重证据法的考古学反思[J].南方文物,2015(1):185-189.

[47]朱凤瀚.论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J].历史研究,2003(1):13-22.

[48]汪军.用比较法研究中国传统艺术[N].光明日报,2009-05-22(006).

[49]刘忠政.论教育比较研究法[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6(1):112-117.

[50]乌尔里卡·冯·豪梅德尔.艺术史:其研究方法及范围[J].胡润之,译.第欧根尼,1986(2):5-27,121.

[51]潘秋平,罗国安,冯岭.田野调查法在藏医古籍保护中的运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11):55-57.(www.xing528.com)

[52]李辉柄.略谈瓷器的起源及陶与瓷的关系[J].文物,1978(3):75-79.

[53]曹国宁.论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历史贡献[J].河西学院学报,2013,29(3):84-88.

[54]李玉香.关于西藏早期陶器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藏学,1997(2):93-100.

[55]杨曦.浅说西藏新石器时代陶器[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1):20-24.

[56]付火水,罗亨江.历史地理学视角中的景德镇陶瓷生产[J].中国陶瓷,2008,44(3):46-48.

[57]古格·齐美多吉.西藏地区土陶器产业的分布和工艺研究[J].西藏研究,1999(4):25-37.

[58]焦治平.论藏族的丧葬风俗[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03,14(3):3-8.

[59]王伟.藏传佛教模制泥像擦擦述议[J].丝绸之路,2013(10):36-37.

[60]吕春祥.“擦擦”造像艺术的功能性特征研究[J].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2008(4):50-52.

[61]索南才让.“擦擦”与佛塔[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12-114.

[62]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35(8):118-123.

[63]石柱,冷健.介绍西藏文管会库藏的一件青花藏文高足碗[J].文物,1981(11):75-76.

[64]罗绒战堆.略述西藏民族手工业之格局与发展[J].中国藏学,1992(3):24-35.

[65]吴建春.哥窑窑址新说[J].东方收藏,2015(3):61-62.

[66]王国栋,王骥.中原古代瓷器在西藏的流传[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91-95.

[67]张云.萨迦本钦与乌思藏宣慰使关系问题再探讨[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1):37-47.

[68]陈克伦.明清时期景德镇官窑瓷器流传西藏略考[N].艺术评论,2014-11-07.

[69]李帅.进京成“佛”:文物中明成祖与得银协巴之间的故事[J].中国西藏,2017(3):66-69.

[70]胡昭静.萨迦寺藏明宣德御窑青花五彩碗[J].文物,1985(11):72-73.

[71]陈一石.明代茶马互市政策研究[J].中国藏学,1988(3):34-49.

[72]陈锵仪,郭美兰.六世班禅承德入觐述略[J].中国藏学,1992(4):58-68.

[73]黄嘉沙.宫廷秘玩珐琅彩牡丹纹瓷器[J].上海工艺美术,2009(4):16-20.

[74]郑宏.关于故宫藏顺治朝瓷器的思考[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8):69-86.

[75]唐景福.从达赖喇嘛的名号、册封、坐床及亲政看西藏地方与祖国的关系[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9(2):18-30.

[76]周觉民.官窑“洋彩”与民窑“粉彩”[J].陶瓷学报,2003,24(3):177-180.

[77]沈阳.达赖、班禅互为师徒关系考析[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25-32.

[78]陈为.阿旺楚臣生平及铜像赏析[N].中国文物报,2015-05-19(007).

[79]张双智,张羽新.论清代前后藏朝觐年班制度[J].西藏研究,2009(5):16-24.

[80]张亚辉.六世班禅朝觐事件中的空间与礼仪[J].中国藏学,2013(1):92-100.

[81]曹淦源.乾隆皇帝、唐英和轿瓶[J].收藏界,2006(7):63-65.

[82]陈庆英,陈立华.八世班禅丹贝旺秋年谱(二)[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2):74-82.

[83]祝启源,陈庆英.元代西藏地方驿站考释[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26-38.

[84]巴次仁,朗杰扎西.清代入藏驿站及西藏地方内部驿站考[J].西藏大学学报,2008,23(4):78-81.

[85]陈庆英,陈立华.简论元代藏传佛教萨迦派[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1-16.

[86]李敏.莫高窟唐代前期艺术中的菩萨头冠[J].敦煌研究,2004(6):46-54,115-116.

[87]南卡大.藏帽[J].西藏民俗,2000(3):7.

[88]刘立千.藏传佛教的噶举派[J].中国藏学,1995(4):70-88.

[89]克珠群佩.噶玛噶举派黑帽系活佛述略[J].西藏大学学报,2004,19(1):27-37.

[90]恰贝·次旦平措,何宗英.噶玛噶举派红帽系活佛停止转世史末[J].西藏艺术研究,1991(4):76-78.

[91]才旺,拉姆.宁玛派的产生及其教义[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33-37.

[92]王继光.18世纪中国第一部安多藏区史——《明史·西番诸卫传》的现代诠释[J].中国藏学,2006(4):22-33.

[93]魏亚丽,杨浣.西夏僧侣帽式研究[J].西夏研究,2015(1):42-54.

[94]周润年.大慈法王释迦也失生平简述[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56-61.

[95]朱郁华.陈继儒的茶与时大彬的壶[J].农业考古,2005(2):89-93.

[96]陈坤怀,张和贵.宜兴紫砂的历史和未来[J].中国陶瓷,2003,39(5):52-54.

[97]张倩倩.浅谈李茂林款“僧帽壶”的象征涵义[J].江苏陶瓷,2012,45(5):36.

[98]蒋全卫.浅谈紫砂历史[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8):80.

[99]杨小语.明中后期江南地区工匠地位晋升探微[J].理论界,2015(8):109-114.

[100]刘伟.清宫藏传佛教瓷器[J].紫禁城,2001(4):36-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