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质藏式佛塔纽基本造型为纽呈微缩的藏式佛塔状,塔中龛内可供奉坐佛。瓷藏式佛塔纽从元代开始出现,通常依附瓷盖罐器形出现。藏式佛塔纽在瓷器中的品种为青白釉加红彩[172]。而瓷质汉传佛塔纽则在唐代已大量制作,其造型在宋、元陶瓷中仍有延续。汉传佛塔纽在陶器中亦大量得见,藏式佛塔纽则多见于瓷器中。瓷质藏式佛塔纽及其依附的盖罐造型是融合了藏传佛教因素的元代创新器形。
就出土收藏而言,元代带藏式佛塔纽的瓷盖罐,最有名的一件出土于景德镇的元墓,藏于江西(图73)[173]。根据罐上铭文,可知制作时间、制作者、所有人[174]。还可推知带藏式佛塔纽的瓷盖罐应是汉地民间使用得墓葬明器,其于民间具有的性质与民间祭器—号筒尊类似,有别于其他宫廷参与制作并主导的众多具有藏文化因素的瓷器。
图73 元瓷塔式罐
图74 唐瓷塔式罐图(www.xing528.com)
图75 唐瓷塔式罐
就造型分析而言,带佛塔纽的盖罐一般被称为塔式罐,而带藏式佛塔纽的瓷盖罐则是元代出现的新品种。所集作品高22.5厘米,为青白釉纽,带红彩(图73)。对带藏式佛塔纽的瓷盖罐的造型进行溯源要回到唐代,之前东汉开始发展的五联罐、堆塑罐等可看作其雏形,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塔式罐”(指盖上有佛塔造型的盖罐)。唐代佛塔纽造型的产生或得到过唐代佛教用品净瓶其相轮口部设计的启发[175],唐代大量产生的塔式罐(一般为瓷或陶质),根据纽的造型大致可以分为有相轮(图74)[176]与无相轮(图75)[177]两类,与元代塔式罐比较起来,皆有高座,唐代塔式罐的纽模仿了汉传佛塔中的一些造型[178],而也有仿来源印度的覆钵塔形,但皆已汉化明显,如覆钵造型常与颈部圆柱造型合而为一(图75),或呈拱门状。唐代这些纽的造型也是对唐五代佛塔建筑的真实写照[179],中国内地佛塔建筑在对外来佛塔造型进行改进的过程中,亦发展出了本土特色。宋代陶质塔式罐基本延续了唐代造型,亦有高座,其纽亦是带相轮的汉传佛塔造型[180]和无相轮的印式拱门覆钵造型[181]。元代瓷塔式罐中,高座消失,印度圆柱、拱门状的覆钵造型被微缩的藏式佛塔造型代替,产生了藏式佛塔纽。此外,汉传佛塔纽的盖罐[182]仍有生产。另外,图73的藏式佛塔纽盖罐中可见与汉地文化密切相关的四灵、双龙等堆塑,以及汉式人物纹饰等,与藏式佛塔纽一起构成了汉藏文化交融的图景。
最后是对于塔式罐用途及分布的探讨,带藏式佛塔纽的瓷盖罐是墓葬明器。从东汉以来,一直于墓葬中时常出土五联罐、堆塑罐等类似的明器,这些明器通常被认为有谷仓、魂瓶的用途,据此判断带藏式佛塔纽的瓷盖罐亦可能有谷仓、魂瓶之用。而之前提到的唐代盖罐则被认为具有“谷仓”功能[183]。就塔式罐分布而言,在不同时代地域分布则不同:唐代之前流行的五联罐、堆塑罐等塔式罐雏形均流行于南方,而唐代塔式罐多出现于北方,宋代仍然于北方常见,元代塔式罐却在南方地区开始多见,且元代塔式罐具备了唐之前南方地区明器罐不带高座的特点。综上分布范围(南方)及地域造型特征(无高座)在带藏式佛塔纽的瓷盖罐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