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质藏传佛像的基本造型为上部是佛、菩萨等塑像造型,下部是莲花座,少数还有须弥方座。瓷藏传佛像在清乾隆时期大量出现,是乾隆时期出现的新器形[140]。藏传佛像在瓷器中可见的工艺品种有仿金釉、仿哥釉、窑变釉、粉彩釉、颜色釉(青釉、白釉、红釉)等,且往往一件瓷藏传佛像上几种工艺混用,体现了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水平。除瓷器外,藏传佛像的材质还有金属(如铜、银)、木质、玉石(如青金石、青玉)、象牙、陶质等,就内地而言,元明清时期各类材质佛像皆有出现。其中铜质镀金佛像数量巨大,最迟6世纪左右,在西藏周边便有出现铜佛,藏地10世纪开始大量制造铜佛[141]。与内地常可见到的木漆佛像不同,时至今日,藏地佛像仍以镀金铜佛为主。瓷藏传佛像造型大多源于藏式镀金铜佛像。
图70 乾隆粉彩观音像
就收藏而言,瓷藏传佛像在内地、海外博物馆、私人等处皆有收藏[142]。宫廷中收藏的瓷质藏传佛像应是作为佛堂法器,有供奉之用。其他材质的藏传佛像在藏区、内地、海外博物馆、私人处皆有藏。其他材质(以金铜为主)的宫廷收藏的佛像有西藏高层的上贡品,亦有大量宫廷或少量内地民间的自制品,乾隆时期还曾请尼泊尔、西藏匠人来朝制作与指导,其中无量寿佛像常作为宫廷中的祝寿贺礼[143]。
图71 乾隆瓷佛祖
从造型来看,所收集的瓷藏传佛像高度均在16厘米-43.5厘米之间,而30厘米左右的较多,坐姿为跏趺坐的较多,因为藏地佛像以金铜为主,瓷佛像许多亦在肌肤上涂金。笔者所集瓷藏传佛像按佛像造型主体分类有ZCFX-A佛造型与ZCFX-B菩萨造型(图70)[144],ZCFX-A(即藏传佛像A型)还可细分ZCFX-Aa佛祖像、ZCFX-Ab米楚巴佛(或称阿閦佛)[145]、ZCFX-Ac无量寿佛(或称阿弥陀佛)[146]。而ZCFX-Aa还可以继续分为ZCFX-AaI佛祖应身像即释迦牟尼佛像(图71)[147]和ZCFX-AaII佛祖法身像即毗卢遮那佛像(或称大日如来,图72)[148]。以下结合其他材质的藏式佛像造型,进一步分析以上各类瓷佛的外形:
其中ZCFX-AaI造像数量最多,而在7世纪的斯瓦特地区[149]、13世纪的西藏[150]、15世纪的内地[151]均可看到与ZCFX-AaI相似的铜佛制品,7世纪时的斯瓦特铜佛制品可看作ZCFX-AaI瓷佛像的早期雏形,该铜佛为着半臂袈裟、结说法印、呈跏趺坐状的释迦牟尼相。这一造型在13世纪的西藏作品与15世纪的内地作品中基本得以延续,西藏、内地作品体量均比7世纪斯瓦特地区的作品大,且内地制品的造型明显与西藏制品更为接近,ZCFX-AaI瓷佛像则与内地制造的铜藏式佛像最为相似。莲座部分在7世纪斯瓦特地区亦开始出现,但是上短下长,呈梯形状,到13世纪的西藏制品与15世纪的内地制品中上边缘逐渐变长,莲座最终呈现出近长方形状,内地铜佛制品的莲座还是与ZCFX-AaI瓷佛的莲座更相似。
ZCFX-AaII在9世纪的尼泊尔[152]、14-15世纪的西藏[153]均可看到类似的铜佛制品,ZCFXAaII瓷佛中呈现出的毗卢遮那佛头戴宝冠、裸露上身着璎珞等特点在尼泊尔、西藏地区的铜佛作品中皆可得见。莲座的造型在尼、藏两地的制品中亦有体现。(www.xing528.com)
图72 清乾隆瓷佛祖
ZCFX-Ab瓷佛像在10-11世纪的尼泊尔铜佛制品[154]、18世纪的内地清宫青金石作品[155]中均可见到相似作品。西藏僧侣介绍,米楚巴佛像与释迦牟尼成道像在藏地造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藏地的米楚巴佛常于手中持一宝瓶,ZCFX-Ab瓷佛像与西藏佛像作品最为相似。
ZCFX-Ac瓷佛像在内地宫廷制造较多,与11世纪尼泊尔的无量寿佛铜像[156]相去较远,莲座造型此时已有;ZCFX-Ac瓷佛像持瓶的特征在14世纪西藏的铜质无量寿佛像[157]里开始出现,莲座上边缘开始变长;而ZCFX-Ac瓷佛像五佛冠的特征则在18世纪内地制造的铜质无量寿佛像[158]中得到体现,持瓶特征继续延续,呈长方形外观的莲座造型此时已形成。ZCFX-Ac瓷佛像与18世纪内地制造的铜质无量寿佛像最为近似。
ZCFX-B瓷观音菩萨像中持莲的造型很早就已存在,“持莲”也是早期所有菩萨像的一般特征[159]。在10世纪克什米尔地区、13世纪西藏地区及15世纪内地都可以看到持莲观音铜像作品。但早期的西藏周边地区均是持单莲的造型[160],而ZCFX-B瓷观音菩萨像中双手持双莲的造型(图70),应是在藏地铜佛像中形成后再传到内地的。西藏地区可以看到观音铜像双肘生双莲[161]或四手观音铜像后两手持双莲的造型,而到内地后观音铜像双手持双莲造型已经完全形成[162]。ZCFX-B瓷观音菩萨像与内地观音铜像最为相似。需要补充的是,瓷藏传佛像除佛与菩萨造型外,清宫中还藏有罗汉造型瓷像[163]。
文化内涵而言,瓷佛像中可见的佛祖[164]、米楚巴佛[165]、无量寿佛[166]、观音菩萨等佛教形象,在藏地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了有趣的历史故事及独特的文化内涵。佛祖应身释迦牟尼像是最早被带入西藏的铜佛像,由此佛教在藏地逐渐兴起[167]。佛祖法身毗卢遮那佛(或大日如来)、米楚巴佛(或阿閦佛、不动佛)、无量寿佛均属于“五方佛”(或称五部佛)[168]。无量寿佛信仰在藏地很普遍,主要是具有祈求长寿之用,笔者在藏地考察中发现其常同尊胜佛母、白度母一起摆放供奉[169]。藏人起源传说里,无量寿佛又称阿弥陀佛,曾派遣自己的辅佐——观音菩萨来藏地传法[170]。观音文化在藏地底蕴深厚,内涵丰富,观音菩萨被认为与藏人先祖关系莫大;松赞干布及达赖喇嘛两位藏地重要人物均被看作观音菩萨在藏地的化身;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其名意为观音的圣地;藏传佛教中由观音的女性化身还生发出了独具特色的藏地“度母”信仰,迄今在藏地仍颇为盛行[1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