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号筒尊基本造型为碗状口,直长颈附一对兽耳,近圆柱状腹部下外撇。瓷号筒尊从清顺治时期开始制作,属于顺治时期的典型瓷器器形之一,直到康熙末年仍有生产。其外形颇似藏传佛寺中常用的乐器“号筒”,是融合了藏传佛教因素的内地创新器形。品种以青花最为常见,还有五彩。另外,号筒尊亦有其他名称[21]。
就收藏而言,瓷号筒尊在海内外博物馆、私人处皆有藏[22]。铜质号筒在现藏传佛教寺院中仍在使用,北京的研究所收藏了一件铜号筒。瓷号筒尊多是民间用器,其不同于其他具有藏文化因素的瓷器——这些瓷器大多宫廷自用或赏赉给西藏上层,瓷号筒尊在内地民间常作为寺庙等宗教场所的祭器被使用。
从造型来看,瓷号筒尊高度在45厘米-56厘米左右,体量较大,顺治时期胎体偏厚,纹饰中多见莲瓣、云、崖、海水、龙、火珠等,且多饰有“供养款”文字(内容一般为某某捐助)。瓷号筒尊以品种来看可分为青花号筒尊HTZ-A(即号筒尊A型)与五彩号筒尊HTZ-B[23]。其中HTZ-A按时代可分为HTZ-Aa顺治青花号筒尊(图52)[24],HTZ-Ab康熙青花号筒尊(图53)[25]。其中HTZ-Aa体量较HTZAb稍小,顺治至康熙青花号筒尊的器形与纹饰变化并不大,具有传承关系。HTZ-B体量较HTZ-A大,造型亦比较修长,HTZ-B颈部上的纹样中夹杂着八吉祥纹,兽首为白象造型,加之五彩的色彩搭配使其具有浓郁的藏地艺术风格。
图52 清顺治号筒尊
图53 清康熙号筒尊(www.xing528.com)
图54 铜号筒
瓷号筒尊原型是来源于藏地佛寺使用的乐器铜号筒(图54)[26],铜质号筒体量大,近两米,铜号筒口为杯状,较瓷号筒尊小,另铜号筒颈部更加细长,不似瓷号筒粗壮。但整体造型上,铜质号筒与瓷号筒尊基本一致。这种藏传佛寺常用的大型乐器“号筒”,最初据说是由北魏大铜角发展而来的,史料中大铜角的绘图与藏传佛教所用号筒形制上近乎完全相同,且“大铜角”还曾用于军事及百姓的红白事里,之后进入藏地佛寺,逐渐演变成今日常见的乐器“号筒”[27]。
就制作与使用而言、制作方面,瓷号筒尊是清顺治时期创烧的新器形,顺治时期景德镇陶瓷生产并没有完全从明清交替的战祸中完全复苏,官窑产量极少,民窑先于官窑恢复了生产,“官搭民烧”的现象多见,这从故宫藏的众多民窑顺治青花器中即可窥见,瓷号筒尊亦是当时民窑制作的新器形[28]。使用方面,瓷号筒又称“香筒”,有盛香之用。瓷号筒尊上常见“供养款”,有供养款的瓷器从五代青瓷中便开始出现,明后期颇为流行,清初顺治、康熙两朝仍比较多见[29]。根据某些供养款中的文字可知,瓷号筒尊亦作为民间宗教场合的供器在使用着[30]。具有藏文化风格瓷器在内地民间寺庙使用,可视为藏地与内地的又一文化交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