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明清瓷器中的藏式造型艺术研究:清时期其他材质的多穆壶

元明清瓷器中的藏式造型艺术研究:清时期其他材质的多穆壶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僧帽装饰占据流上一侧的口部位置,但没有全部包住,这区别于明代的僧帽装饰位置,而与康熙时期瓷质多穆壶的造型类似。紫砂茶壶之所以外销欧洲市场,与明后期开始荷兰商人在中国购买茶叶销往欧洲密切相关,外销紫砂以红泥为多,此件多穆壶正是红泥紫砂。需要指出的是,史料中记载的是“银茶壶”,而非“银多穆壶”。图30清银胎多穆壶

(一)紫砂陶多穆壶

就收藏与来源而言,台湾收藏过一件紫砂陶多穆壶(图29)[46],其来源应该与欧洲地区紧密相关,这类装饰复杂的红泥紫砂作品,许多是根据欧洲人的需求制造的外销紫砂器。

从造型来看,该紫砂陶多穆壶高达34厘米,在器形普遍较小的紫砂茗壶中颇为罕见,制作难度也较大。其应该是以清时期的瓷质多穆壶为范本制作的,器身已经为圆柱状,区别于元代的圆锥状器身。僧帽装饰占据流上一侧的口部位置,但没有全部包住,这区别于明代的僧帽装饰位置,而与康熙时期瓷质多穆壶的造型类似。松竹梅纹饰颇具文人雅韵,与品茗之用相得益彰。从基本造型上,大致可以确定此壶为康熙时期的作品。

就文化内涵来说,该紫砂多穆壶属于外销器。紫砂茶壶之所以外销欧洲市场,与明后期开始荷兰商人在中国购买茶叶销往欧洲密切相关,外销紫砂以红泥为多,此件多穆壶正是红泥紫砂。其虽用于外销,但这件紫砂壶并没有刻意去描绘与外销地相关的主题纹饰,反而选取颇有中国风格内涵的“岁寒三友”纹饰,这也为器物本身更增添了一份东方的神秘色彩,吸引了欧洲特定人群的喜爱。这一特征是外销红泥紫砂装饰的共性之一,也使得外销紫砂器在欧洲市场上找到了不同于景德镇外销瓷器的独特魅力定位。另外,此件紫砂陶多穆壶应该就是康熙时期外销订单中数量颇多的绘有花纹的红泥茶壶,这为该紫砂多穆壶属于清康熙时期提供了又一有利证据[47]

(二)金属胎多穆壶

就收藏而言,金属胎多穆壶分布较广,传世品较多,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均有藏[48]。其中两地故宫收藏的金属多穆壶应该为皇家御用品,西藏博物馆的金属多穆壶或是来自中央的赏赉品,内蒙古地区所藏应为内蒙古地区民间用品,旧金山所藏或为西藏上层人士所使用,而英国所藏则应是西藏地区民间日常用品。(www.xing528.com)

图29 清紫砂多穆壶

从造型来看,清代金属胎的多穆壶高度在12.7厘米-53.4厘米之间不等,民间用壶高度较低,在12.7厘米-30厘米左右;皇家或上层用壶普遍体型偏大,高度在50厘米左右,但也有例外,如有清中期的12.2厘米高的掐丝珐琅多穆壶[49]。根据材质工艺可以将以下金属多穆壶分为:QJSD-A(清金属多穆壶A型)掐丝珐琅壶(根据柄部造型再又可细分为QJSD-Aa 链条柄壶[50]及QJSD-Ab龙柄壶[51])、QJSD-B银多穆壶(图30)[52]、QJSD-C铜多穆壶(按地域造型不同分可有QJSD-Ca内蒙古器身无流型[53],QJSD-Cb西藏繁复型[54],QJSD-Cc西藏简洁型[55])。其中,QJSD-Aa造型体现了康熙至乾隆时期的过渡状态,可能是乾隆早期的作品,双系带链条为康熙时期多穆壶的特征,而僧帽造型包住整个口沿则是乾隆多穆壶的特点之一,这在QJSD-Ab多穆壶上亦可得见,但QJSD-Ab已经不再采用链条的设计,换以具有乾隆年间特点的龙柄。QJSD-B壶整体造型近似QJSD-Aa,呈现出浓郁的宫廷风格,链条设计与包住全口的僧帽装饰呈现出康熙到乾隆时期的过渡特征,极可能是清中央赠予西藏上层的礼物。QJSD-C一系列铜质壶均更呈现出蒙古族及藏族等民族特征。QJSD-Ca的东布壶将器身上的流移至僧帽装饰上,器身呈圆锥状,这一器身的特征延续自元代多穆壶,至清代蒙古族人民仍保持了这一特点。QJSD-Cb与QJSD-Cc两种西藏地区获得的壶型都为圆柱器身,这与清廷制作的多穆壶器身造型一致,说明朝廷制作的金属多穆壶器形更多参照了藏地器形进行设计,而非蒙古地区的器形。而QJSD-Cb前后有“挡”(或称为僧帽装饰)的造型及QJSD-Cc壶的器身造型都对于现代西藏地区的多穆酒壶产生了一定影响,现成酒壶前后多有“挡”,圆柱器身亦较常见。

从历史记载来看,金属多穆壶曾在乾隆及嘉庆时期作为赏赉品赐予了西藏地方,如乾隆曾经赠予达赖坐床的礼物里就有一件银质的多穆壶[56],这让人联想到QJSD-B型壶。另外,嘉庆年间遇到达赖坐床事件备礼时参考之前乾隆时期的赏单,亦提到了银质的多穆壶,并把乾隆赏单中珐琅工艺的茶壶改为一对铜胎掐丝珐琅多穆壶[57]。需要指出的是,史料中记载的是“银茶壶”,而非“银多穆壶”。笔者推测,很可能茶壶与多穆壶本就是指的一种器物,多穆壶在藏地常用于盛装茶水,故也可被称为茶壶。

图30 清银胎多穆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