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收藏而言,康熙时期的多穆瓷壶实物在中国内地、藏区、海外各大博物馆均有收藏[24]。可见此时的多穆瓷壶生产一改明代颓势,再次发展了起来。藏区收藏的康熙时代的虎皮三彩多穆壶应该是清中央对于西藏上层的赏赐品。而内地、欧美博物馆的藏品更可能是清宫的自用品。
从造型来看,康熙时期多穆壶造型普遍偏大,高一般在40厘米及以上(亦有22.9厘米的例外),这或是延续了明后期满人在东北地区所使用的体型硕大的多穆壶的体谅设计,与元代适于单手拿握的壶型完全不同。圆柱器身也延续了明后期多穆壶的风格。与元代多穆壶及明代东北地区多穆壶不同的是无柄,而以两系孔代之,孔中可穿绳等以达到提拿瓷壶的目的。另外,还有其他的改变,将口部的僧帽装饰从柄上方移到了流上方,以及吸收了元代多穆瓷壶流较短的特点和明代多穆壶流“S”形的特征,形成了高度不过僧帽装饰的“S”形短流,这也奠定了清代多穆瓷壶流的基本造型。以下列出的康熙时期瓷质多穆壶按品种可以分为KXD-A(即康熙多穆壶A型)素三彩多穆壶与KXD-B颜色釉(或加彩)多穆壶两类。其中KXD-A还可以细分为KXD-Aa虎皮三彩多穆壶(图23)[25],KXD-Ab绿地素三彩多穆壶[26];KXD-B还可以分为KXD-Ba色釉加彩壶[27]和KXD-Bb单一色釉壶(图24)[28]。此外。康熙瓷质多穆壶的其他品种还可见黄釉、五彩等[29]。
图23 清康熙素三彩壶(www.xing528.com)
图24 清康熙天蓝釉壶
就其功能文化、制作工艺而言,从元至清多穆壶僧帽位置的改变涉及了功能内涵的讨论。有学者认为僧帽装饰在柄上方,更便于使用,可以防止壶口液体不经意淌出伤手[30]。清代为何将僧帽装饰位置从柄上部改变到流上方,其中一个时常被提起的原因是清时期多穆壶主要是作为观赏使用,所以僧帽装饰的位置较为随意,无需太顾虑实用功能[31]。另外,清代将帽子置于前侧的做法,确实更符合五佛冠佩戴在人头部前侧的情形,更好地模仿了“五佛冠”的佩戴方式。回到功能层面来考虑,这种转变或与康熙时将柄换成系孔的设计有关,系上绳索拎起圆柱壶身,整个壶很容易形成前倾的趋势,僧帽装饰置于流上方无疑可以有效地挡住口部前流的液体与下滑的盖。此外,康熙时期瓷质多穆壶比起元代显示出与西藏更紧密的联系。藏区收藏的多穆壶(图23)是当时专门为西藏地区制作的赏赉品,而旧金山所藏多穆壶僧帽上装饰的藏地常见的八吉祥纹饰亦昭示其与西藏的密切关系。而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多穆壶则更可能是宫廷自用的上等瓷器。以上多穆壶都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做陈设器的可能性很大。工艺上,素三彩在多穆瓷壶制作中应用较多,康熙时期的素三彩是继承了明代已有的素三彩工艺,康熙时期则更加精致,在制作与外表装饰上都取得了极大成就,生产数量也大幅增加。三彩搭配一般从黄、绿、紫、黑、白中挑选三种颜色,黄、绿、紫的搭配最为常见,质朴素雅[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