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染病防治技术:医务人员防护措施

传染病防治技术:医务人员防护措施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标准预防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是指认定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具有传染性,医务人员在接触上述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以及安全注射。

传染病防治技术:医务人员防护措施

1.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是指认定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具有传染性,医务人员在接触上述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以及安全注射。同时,还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飞沫、接触隔离措施。

(1)标准预防的特点: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护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患者;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2)标准预防的操作原则:标准预防针对所有的患者实施诊断、治疗、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不论患者是否确诊或感染可疑传染病,都要采取标准预防。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污染医务人员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的隔离衣或围裙

医务人员手部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或者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戴手套操作过程中,要保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避免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锐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理,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保证废弃物的正确处理。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必须注意:运输废弃物的人必须戴厚质乳胶清洁手套;处理体液废弃物必须戴防护眼镜。

(3)标准预防技术:包括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和面罩等防护措施。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时应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1)洗手和手卫生:制订并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对医院职工开展全员性培训,增强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掌握手卫生知识,保证洗手与手消毒效果。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流动水、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和非手接触式水龙头和干手设备等。用于洗手的皂液应置于洁净的容器内,容器应定期清洁和消毒。对容器进行清洁消毒时,容器内剩余的皂液应弃去,禁止将皂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容器中。使用固体肥皂时,应当保持肥皂干燥。

外科手卫生设施配置除必须符合上述要求外,洗手池应设置在手术间附近,大小适度,易于清洁,洗手池水龙头的数量应根据手术台的数量设置,不应当少于手术间的数量,间隔适宜。用于刷手的海绵、毛刷等用具,应当-用-灭菌或者一次性使用,洗手池应当每日清洁。

医务人员应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彻底洗净双手。在频繁接触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当手无可见污物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代替洗手;当接触传染患者或被感染性物质污染后,应当先用流动水冲净双手,然后再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外科手消毒时,禁止指甲化妆、佩戴假指甲和戒指等饰物。选用的手消毒剂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对皮肤刺激性小、无伤害并有较好的护肤性能。外科手消毒剂的出液器应当采用非手触式,洗手后应使用无菌巾擦手,盛装无菌巾的容器应当干燥、无菌。当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污染的器械后应立即洗手。即使操作时戴着手套,脱去手套后也应及时洗手,在两个患者之间或接触同一患者身体的不同部位时均应洗手。日常工作时卫生洗手,应使用普通肥皂,快速洗手。为控制暴发,应使用抗菌剂或防腐去污剂洗手。

2)个人防护用具:各种类型的口罩、护目镜、面罩、隔离衣的防护用品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和隔离要求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以提供屏蔽保护。

3)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处置必须严格遵守“分类收集、专区存放、密闭运送和集中处置”的原则;医院检验和研究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必须就地无害化处置;严格污染物入袋制度,不同类别的污染物分别使用不同颜色、有标识的污染袋分开收集(普通生活垃圾用黑色垃圾袋盛放、医疗垃圾用黄色垃圾袋盛放),污染袋未破损,或袋外未被污染,单层即可,否则需要双层袋,并按规定无害化处置。

4)传染性患者的运送:限制烈性传染病患者或重要的微生物感染的患者离开隔离室是减少传染病在医院传播的唯一目的,患者在十分必要时方可离开病室。有必要转移或检查及手术时,患者及运送人员都要有一定的防护,以防传播和扩散。接收者必须预先知道患者到达时间及隔离预防要求,双方必须严密协作,才能保证安全。

5)耐用设备处理:污染设备和物品从隔离病房运出时,要装在污物袋内,以防止与其他患者接触或污染环境。袋子如果不易破损,或袋外未被污染,单层就可以,否则需要双层袋。应有防水渗出功能、防止污染的污物袋要有标识,并按规定销毁处理。

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让锐器面对着他人;在为不合作患者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作;使用后的针头不可再套回原针帽内,如果一定要套回,则采用单手复帽技术,针头用后不应放在治疗台上,应立即弃于防水、防刺的容器内;针头不可折断或弯曲;不要将裸露的针头直接弃于垃圾桶内,不要徒手处理破损的玻璃。

6)卫生被服处理:污染的敷料应尽量少接触,也不要搅动;用后的敷料被服应装入污物袋内,标记后运出病房,先消毒,后清洗,再清点;对特殊传染患者用过的敷料应装袋、标记或用规定的特殊颜色的专用袋,严格消毒处理。

7)餐具:对餐具设有专门的预防措施,任何可以使餐具清洁的方法均适用,如医院洗碗机(热消毒)配以去污剂充分洗干净,即可起到消毒作用。

8)日常工作和终末处理:一般患者住过的房间、使用过的床单位及设备为预防感染的传播,应采用医院规定的相同卫生处理程序,达到日常清洁的标准。除非特殊感染患者,具有传染性微生物的污染严重,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适当的消毒床单位、设备和环境的表面(桌面、窗台、床栏杆、轮椅、洗脸池、门把手、水龙头、电源开关等)。能在污染环境中较长时间生存的致病微生物感染的患者或定植的病原体接触过的设施、器物及被患者的分泌物、血液、体液等污染的物品必须达到充分、有效地(针对患者患病的致病微生物)清洗、消毒。其方法、清洁的频率和使用的产品应由医院决定。

(4)标准预防隔离措施

隔离原则: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生物媒介传播)并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隔离措施。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隔离措施:

1)医务人员的防护: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的物品;接触隔离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手部皮肤损伤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房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的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进入隔离病室前,应脱下隔离衣。

2)空气隔离: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患者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送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当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严格空气消毒。

3)飞沫隔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患者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当注意防护,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 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2.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预防(www.xing528.com)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人群HBsAg携带率为9.75%,HCV感染率为3%,HIV感染者达84万,而且还在不断攀升。虽然国内的传染病医院主要收治以病毒性肝炎为主的各种肝病和其他种类的国家法定传染病,尤其以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居多,但门诊和住院患者中不乏HIV携带者或AIDS患者。目前,我国HIV感染者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已经接近4∶1,按照国际的经验,男女比例大致平衡时,就意味着艾滋病已经在普通人群中流行。因此,医务人员患血源性传染病多因意外接触患者血液或其污染物所致,一旦感染或发病会给其身心及家庭带来不幸。到目前为止,血源性传染病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1)树立全面预防的观念:把每一例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等,均按有传染性的物质来对待;建立职业暴露应急处理规范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做好个人防护,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以及皮肤或黏膜有损伤时必须戴手套,尤其要注意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摘手套后务必认真洗手;如血液、体液可能喷溅时,必须戴口罩和护目镜;正确处理锐器;采取必要的免疫预防措施,如注射乙肝疫苗等;使用安全产品,如使用负压采血管取代注射器,用留置针取代钢针和头皮针等。

(2)采取有效措施严防锐器伤害:加强职业暴露预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强化自我防护意识;改变危险行为,如禁止用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弄弯针头、回套针头帽、直接传递锐器(手术中锐器用弯盘或托盘传递)、徒手携带裸露针头等锐器物以及消毒液浸泡针头等;及时将使用后的针头等锐器物立即丢弃到锐器收集容器内、禁止直接接触医疗垃圾;医院应建立针刺伤、锐器伤的登记、报告、评估、随访和预防服药等制度。

(3)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锐器伤发生后,戴手套者应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手套;立即用健侧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排出血液;用流动净水反复冲洗伤口;用0.5%碘附或2%碘酊或75%乙醇对污染伤口进行消毒;HBV暴露后应尽早监测抗体,并依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3~4周进行抗体检测,第6~9个月复查以判定是否感染,如果感染要检查肝功能。HIV感染后2周至3个月为窗口期,暴露后当时、暴露后1个月及6个月进行连续监测以判定是否感染,并按规定及时按疗程服药。

3.呼吸道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预防

呼吸道传染病是传染病医院常见的病种,部分呼吸道传染病,如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普遍易感,危害极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般措施有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适度运动,增强抗病能力;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食物;接触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戴口罩;适时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等。特殊措施包括医务人员要掌握呼吸道传染病消毒隔离知识与技能,对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采取严密的隔离防护措施;定期做好消毒监测,保证消毒效果;做好空气、地面和物品表面的消毒;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等须排到加盖容器中,并及时消毒处理。

4.紫外线职业暴露的预防

紫外线灯照射是医院室内空气消毒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果使用不当,可造成角膜炎、结膜炎白内障、皮肤红斑水肿、水泡、光变异性反应、荨麻疹,甚至是皮肤癌等。紫外线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包括医务人员应提高防护意识,严格操作规程,紫外线照射消毒时应有提示性标识,提醒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或避免误入照射区;紫外线照射强度监测时,应戴护目镜、帽子和口罩,避免皮肤、黏膜直接暴露;紫外线灯开关应安装在室外;一旦发生意外照射,要及时处置。

5.化学消毒剂职业暴露的预防

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是传染病医院最常用的消毒方法之一,如果化学消毒剂配制、使用、保管不当,可造成支气管、皮肤、眼结膜、鼻窦、肝脏肾脏和造血系统的损伤,故必须规范使用和严格管理。化学消毒剂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包括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性能、功效和配制方法,严格掌握使用浓度和剂量;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要戴口罩、帽子、手套和护目镜;如不慎溅到皮肤上或眼睛里,应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化学消毒剂应放置在阴凉通风处,易挥发性消毒剂要密闭保存;环氧乙烷熏蒸后的衣物、物品等须放置一定时间,待环氧乙烷气体散尽后再使用;戊二醛浸泡消毒时应严格封闭,防止气体泄露;消毒灭菌后的内镜,使用前应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甲醛熏蒸消毒时,严禁人员进入,消毒后必须通风2小时以上,减少气体残留。

6.化疗药物职业暴露的预防

化疗药物即肿瘤药物,医务人员对化疗药物损害身体的认识普遍不足。传染病医院收治肝癌患者非常普遍,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在配制、操作、意外溢出、处理化疗污染物和患者排泄物时经常接触。化疗药物可通过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吸收或吸入,造成造血细胞、生殖细胞、消化道黏膜细胞和毛囊细胞的损害。因此,操作或接触时应做好防护工作。

配制的环境必须安全。应设专门化疗药物配药间,并配有空气净化装置,在专用层流柜内配药,也可使用垂直抽风或密闭橱。在一般调剂台上配药时,应铺设吸水纸,用以吸附溅出的药液,以免药液逸散至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

配制化疗药时,必须戴手套。割锯安瓿时应将安瓿颈部的药液弹下,打开安瓿时应垫纱布;稀释粉剂化疗药时,其溶剂应沿瓶壁缓慢注入,抽取药液时以不超过注射器容量的3/4为宜。配药操作完成后用清水擦拭操作柜和台面,脱去手套后用肥皂及流动水彻底洗手。执行化疗时,应穿防渗透的隔离衣,戴手套、口罩、圆顶帽和护目镜。输注化疗药物时,输液管要先用溶剂预充,莫菲滴管加药时,应先用无菌棉球或无菌纱布围在滴管开口处,然后再加药,速度不宜过快,操作结束后应彻底洗手。如不慎溅到眼睛里应及时用大量的生理盐水、眼用平衡液或清水反复冲洗。

凡与化疗药物接触过的针头、注射器、输液管以及棉球棉签等,要收集在专用的密闭垃圾桶内统一处理。接受化疗的患者,48小时内其血液、体液、分泌物以及排泄物中都含有化疗药物,故处理时要戴帽子、口罩和手套,患者便后的便池应及时冲水2次。化疗患者的床单应单独处理,被污染的区域要用清水或去污粉反复清洗。凡涉及化疗的科室均应备有化疗防溢箱,内装口罩1个、护目镜1副、手套2双、吸水小纱垫2块、小扫帚1把,在遇到化疗药液大量溢出时,及时用防溢箱内的物品规范处理。

对病区工作的清洁员、护工等进行相关的教育。要使所有人员学会处置被化疗药物、患者血液、体液等污染的物品。工作人员应注意锻炼身体,定期体检,每隔6个月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及免疫功能等,发现问题及时治疗。怀孕的工作人员应避免接触化疗药物,以免出现流产、胎儿畸形。

虽然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进行化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职业危害,但只要思想上重视,认真落实各种防护措施,化疗药物职业暴露的危害是完全可以防范的。

7.社会、心理因素

传染病医院的医务人员经常面对和接触疾病缠身的传染病患者、传染性极强的血液、呕吐物、排泄物以及死亡患者;临床医务人员人数少、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这些都会影响医务人员自身的情绪。随着社会对医疗护理服务要求的提高,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医务人员易患溃疡病、心脏病偏头痛、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慢性腰腿痛、慢性肝胆病等。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因此,医务人员应加强学习心理学知识,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娱乐,保证足够的睡眠和良好的情绪,保持心理健康,减少心理疲劳;要学会正确对待社会偏见及各种心理困扰,积极采用回避、疏泄、转移、放松和自我暗示等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和心理防护。医院领导要关心、体贴医务人员,使其感受到被重视、被理解与被尊重,身心愉悦地投入工作,减少或降低因社会心理因素及工作压力对医务人员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

8.工作人员区域防护

医务人员上班时,必须经医院清洁通道进入更衣室,将部分清洁衣物脱掉,更换二道防护服(上班专用内衣),穿拖鞋;在清洁区与半污染区之间的缓冲区内穿工作服(必要时穿防护服)、工作裤和工作鞋,戴帽子、口罩(必要时戴手套)进入半污染区。进病房前,在半污染与污染区之间的缓冲区内加穿隔离衣,必要时戴第二层帽子、口罩和手套以及防护镜和穿鞋套,之后再进入病房。

诊疗、护理工作结束后,在病房外的缓冲区内脱鞋套后,解隔离衣袖带、腰带,摘外层手套,解隔离衣领带、脱隔离衣,并将隔离衣里朝外卷好再放入带盖的容器内;摘防护镜,脱外层帽子,摘外层口罩、摘内层手套,分别放置在相应的容器内,清洗消毒双手后,经病区外走廊回半污染区的医护办公室(必要时重新戴手套)。

下班前,在半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的缓冲区内脱帽子、工作服(或防护服)、工作裤,摘手套或清洗消毒双手后,最后摘内层口罩,分别放置在相应的容器中;再次清洗消毒双手,脱二道防护服,沐浴、更衣后离开病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