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标准预防的概念
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是指认定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具有传染性,在接触上述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同时,还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不同采取空气、飞沫、接触等隔离措施。
2.标准预防的特点
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护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患者;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1)洗手和手卫生:制订并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开展全员性培训,增强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掌握手卫生知识,保证手卫生消毒效果。
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流动水、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和非手接触式水龙头和干手设备等。用于洗手的皂液应置于洁净的容器内,定期清洁和消毒。对容器进行清洁消毒时,容器内剩余的皂液应弃去,禁止将皂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容器中。使用固体肥皂时,应当保持肥皂干燥。
外科手卫生设施配置除必须符合上述要求外,洗手池应设置在手术间附近,大小适度,易于清洁,洗手池水龙头的数量应根据手术台的数量设置,不应当少于手术间的数量,间隔适宜。用于刷手的海绵、毛刷等用具,应当一用一灭菌或者一次性使用,洗手池应当每日清洁。
(2)个人防护用具:各种类型的口罩、护目镜、面罩、隔离衣等防护用品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和隔离要求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以提供屏蔽保护。
(3)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处置必须严格遵守“分类收集、专区存放、密闭运送和集中处置”的原则;医院检验和研究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必须就地无害化处理;使用不同颜色、有标识的污物袋分开收集(生活垃圾用黑色、医疗垃圾用黄色),污物袋未破损或袋外未被污染,单层即可,否则需要双层袋,并按规定无害化处置。
(4)传染性患者的运送:限制烈性传染病患者或重要的微生物感染的患者离开隔离室,患者在十分必要时方可离开。有必要转移或检查及手术时,患者及运送人员都要有一定的防护,以防传染和扩散。接收者必须预先知道患者到达时间及隔离预防要求,双方必须严密协作,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技术临床培训要求操作。(www.xing528.com)
(5)耐用设备处理:污染设备和物品从隔离病房运出时,要装在污物袋内,以防止与其他患者接触或污染环境。袋子如果不易破损,或袋外未被污染,单层就可以,否则需要双层袋。应有防水渗出功能、防止传染的污物袋要有标识并按规定销毁处理。
(6)卫生被服处理:污染的敷料应尽量少接触,也不要搅动;用后的敷料、被服应装入污物袋内,标记后运出病房;对特殊传染患者用过的敷料应装袋、标记或用规定的特殊颜色的专用袋,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
(7)日常工作和终末处理:一般患者住过的房间和使用过的床单位及物品采用医院规定的日常和终末处理程序,以达到清洁、消毒的目的。
3.标准预防隔离措施
(1)隔离原则: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并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隔离措施。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单间隔离,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2)隔离措施
1)医务人员的防护: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手部皮肤破损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
2)空气隔离: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患者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应严格空气消毒。
3)飞沫隔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患者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 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