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分为4个阶段。
1.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出现最初的临床症状为止的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各种传染病潜伏期的长短不一。潜伏期一般相当于病原体在机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每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都有一个相对不变的范围(最短、最长)。潜伏期是确定传染病检疫期限的重要依据,对一些传染病的诊断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2.前驱期
从起病至症状明显期的一段时间,称为前驱期。在前驱期中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的,如头痛、发热、疲乏、食欲缺乏、肌肉酸痛等,为许多传染病所共有,一般持续1~3天。起病急骤者可无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在症状明显期,不同种类传染病各自出现具有特征性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所见。病情多初轻转重,到达高峰,然后随肌体免疫力的产生,病情减轻进入恢复期。本期可分为上升期、极期与缓解期。此期易发生并发症。
4.恢复期
在恢复期,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体力和食欲恢复,直至完全康复。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效价上升,并逐渐达到最高水平。部分患者可转为慢性或留有后遗症。
复发指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见于伤寒、疟疾等病。当病程进入缓解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时,发热等病初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再燃。
(二)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1.发热
发热是许多传染病共有的最常见症状,常见热型有以下5种。
(1)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0℃以上且24小时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
(2)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见于伤寒等的缓解期。
(3)间歇热:24小时体温波动于高热与常温之下,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4)回归热:骤起高热,持续数日退热,间歇数日后发热再现,见于布氏杆菌病、回归热等;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
(5)马鞍热:发热数日,退热1天,又再发热数日,见于登革热。
2.发疹(www.xing528.com)
发疹是多种传染病的特征性体征,称为发疹性感染。发疹包括皮疹(外疹)和黏膜疹(内疹)两大类。疹子出现时间和先后次序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如水痘、风疹多发生于起病第1天,猩红热于第2天,天花于第3天,麻疹于第4天,斑疹伤寒于第5天,伤寒于第6天等,虽有例外,但基本上是按上述时间规律发疹。水痘的疹子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的皮疹先出现于耳后、面部,然后向躯干、四肢蔓延,同时有黏膜疹(科普利克斑)。
疹子的形态可分为4大类。
(1)斑丘疹:多见于麻疹、风疹及斑疹伤寒,其中玫瑰疹见于伤寒,红斑疹见于猩红热。
(2)出血疹:多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登革出血热、败血症等。
(3)疱疹:多见于水痘、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若疱疹呈脓性则称为脓疮疹。
(4)荨麻疹:见于血清病、寄生虫病或食物、药物过敏者。
(三)全身扩散
传染病在发病过程中可以出现病原体蔓延和扩散,以及其毒素由炎症区域经血管或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甚至病原体侵入血液内繁殖,引起全身扩散,可分以下4类。
1.毒血症
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如疲乏、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关节、骨骼疼痛等。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谵妄、脑膜刺激征、中毒性脑病、呼吸及外周循环衰竭(感染性休克)等表现,有时还可引起肝、肾损害,表现为肝、肾功能的改变。
2.菌(病毒)血症
菌(病毒)血症是指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进入血流,在血中短暂停留,但不繁殖,并不久即由于人体的免疫作用,病原体被吞噬消灭,而在血内消失。但亦可长期存在血内,出现所谓慢性菌(病毒)血症,如布氏杆菌、脑膜炎双球菌、乙型肝炎病毒等。
3.败血症
败血症是指病原体在全身防御功能大为减弱的情况下,不断侵入血液并在血液内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中毒症状。
4.脓毒血症
在败血症中,病原菌可随着血流到达全身各组织或脏器,在这些组织和脏器中引起转移性病灶,成为多发性脓肿,如在肝脏、肾脏、关节、皮下等,
(四)临床类型
根据传染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和病程经过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典型及非典型等临床类型。临床类型的识别对估计病情、判断预后、确定治疗方案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有着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