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观念里,那些有课堂掌控力、会教书、特别能讲的教师通常是出色的。但在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看来,这些很会教的教师其实已经落伍。“如果说19世纪和20世纪的好教师都是‘教的专家’,那么21世纪的好教师则必须成为‘学习行为的设计者’。”
“学习行为的设计者”为教师修炼指出了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教师仅在学科知识学习方面成了“学习行为的设计者”,也不能称为好教师。因为教育的核心是做人。在这个问题上,古代先贤有更高深的认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用中华圣贤的标准来看,好教师必须觉悟、践行师道,而师道的核心在于守“中”。天道酬勤,人道酬和,师道酬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先圣修炼、治国的心法,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表达。将这句话浓缩为一个词就是“允执厥中”,化为一个字就是“中”!
好教师要悟“中”。这里的“中”绝不是世俗意义上的“中庸”,而是与大“道”相通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与阳之间、把控阴与阳的就是“中”。所以,老子才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悟“中”即悟道,悟道才能传道,传道才能从最根本处让学生会做人、善创新。要悟“中”,必须要用心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www.xing528.com)
在悟“中”的基础上,好教师必须守“中”。在我看来,教师守“中”必须要做好三点:
一是少教多育。教与育是两个概念,如果教是“阳”的话,那么育就是“阴”。现实教育的问题是,教得太多,育得太少。许多学校里,充斥着教训、教导、训练,而“育”却少之又少。什么是“育”,其实就是让孩子在爱的环境里自己去体验、感悟、成长。中国古代的教育家都是少教多育的典范,孔子自不必说,商朝宰相伊尹辅佐了5位帝王,作为太子的老师,其核心教育思想就是少教多育。鬼谷子王禅培养的几个弟子,决定性地影响了战国纷争的局势,其教育成功的秘诀是“以修身之道驭治世之术”,其教育方式亦是少教多育。
二是少教多学。教与学也是两个概念,如果说教是“阳”,那么学就是“阴”。之所以要课改,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上。教师为什么要少讲?因为少讲才近“中”,才有可能把控教与学、教与育之阴阳,减少对学生的干扰、控制、伤害,利于学生早日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河南省汝阳县圣陶学校校长王天民的孙子王喆自小热爱学习,12岁之前就自学完了初中知识。然而,王喆8岁之前,一直认为爷爷什么都不会,因为他问爷爷任何问题,王天民总笑着说自己不会,鼓励王喆自己钻研。这就是教学上的守“中”。
三是“少他多自”。换句话说,就是减少“他主”,注重“自主”。一个人不可能改变另一个人,除非被改变者愿意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好的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好的教学本质上都是自我学习,好的管理本质上都是自我管理。现实中,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班级管理,“他主”仍处于主导地位,成人对孩子控制过多,进而导致成长中的伤害,让孩子不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走向“自主”,就是教育者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更多的是提供爱的环境,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让成长成为自己的生命常态,而不是自己不成长却要求孩子成长,自己不读书却强迫孩子读书,自己不学习却强迫孩子学习。
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大背景下,教育应该率先复兴。教育复兴的根本在于让我们的教育理念植根于中华文化,创造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样态。这是中国教育的大势,洞悉此大势的教师,必须悟透并践行“守中”的师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