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归自己,困难归别人。这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心灵深处不自觉的向往,但一帆风顺通常并不利于成长!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不妨从成长、创造、智慧、灵感4个关键词来分析。这4个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讲,成长是创造后的产物,是创造的结果。智慧是创造的主人,没有智慧就没有创造。所以,智慧是成长的源泉。那么智慧又是什么?来自哪里?智慧是灵感的释放,是灵性的体验,智慧来源于灵性、灵感。在什么样的情形下,人最容易发动灵性,获得灵感?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人在高度专注,与某一对象深度链接的情况下,最容易激发出灵感。而在面对困难,全力以赴、想尽办法去破解难题时,人就是高度专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遇到困难之时,就是产生智慧,进而激发创造,收获成长的机会。
由此联系到现实教育,我们很多一线校长、骨干教师明明知道应试教育是对儿童生命的摧残,也有推动课改的想法,但一想到课改的困难和风险,就止步不前了。其实,这样的教育人不仅忽略了困难的价值,而且屏蔽了进步的可能:如果一个人遇到困难、风险就逃避,就等于排斥灵感、智慧、创造、成长。现实的情形往往是,敢担风险,方避凶险;甘冒风险,才有灵感。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在其经营生涯中,一手创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现场有神灵,答案永远在现场”是他的名言。稻盛和夫在年轻创业时,工厂濒临倒闭发不出工资,员工士气低落,常常以罢工来宣泄。稻盛和夫却认为困难就是机会,自己在这样的环境里干不成事,在别的环境中一定也会一事无成。于是他吃住在实验室,不断地想,不断地去思考,一次又一次地在头脑中模拟推演。后来,那些开始只出现在梦境里的东西逐渐清晰,最后梦境与现实的界限消失,难以想象的事情发生了:起步时既无知识和技巧,又缺乏经验和设备的稻盛和夫,却搞出了世界领先的发明,给快要倒闭的工厂带来了生机……稻盛和夫的经历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人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全力以赴,潜能就会被激发,智慧就会被开发。
稻盛和夫时常面临挑战,生活在困难中。他近80岁时接手申请破产保护的日航,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让企业浴火重生。其实,做企业与做教育的道理是相通的。没有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中华教育改进社、育才学校的困难与风险,就没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没有教育家陶行知。
所以,有志于教育改革的同仁必须清楚,把自己时刻放在困难中的人,更容易发动灵性,更容易激发灵感,更容易获得智慧。排斥困难等于排斥智慧。人应该克服困难,成就自我。不断克服困难,让自己活在困难中,这才是安全、智慧的选择。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www.xing528.com)
因此,我们应秉持这样的信念:一帆风顺=相对静止=等待淘汰;从困难中穿越出来是幸运,从安逸中走过来需要面对的可能是更大的危机。也可以用更通俗的话进行自我警示:三个月不见困难,你的成长就停步了;半年不见困难,你就活在堕落的边缘;一年不见困难,意味着你的生命在接受惩罚;三年不见困难,就意味着你被淘汰了。所以,不要惧怕困难,不要排斥困难,应该走向困难,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近日,我拜访了一位智者。他送给我6个字——“留有余,必多余”。就是说,处处给自己留有余地,自己必然多余。凡事给自己留有余地的人,看起来很聪明,但事实上,往往不能取得大的成绩,因为从来没有全力以赴过。“三分之一情况下,先谋后动;三分之一情况下,先动后谋;三分之一情况下,边谋边动,边动边谋,这才是正常的生活、生命状态。如果仅活在一种状态里,另外三分之二就丢了。”智者说,“战场上,你端着枪,如果子弹没上膛,你的枪连烧火棍都不如。所以,启动你的生命,你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生命不启动,你无论如何都操控不了自己的生命。”
的确,人生的路有上坡、下坡时,也有跳涧、跳高时。过一个两米宽的山涧,退两步就跳过去了,是没必要修桥的。如果过这样的山涧,为了彻底的安全,坐等修了桥再过,那是不是一种生命浪费呢?其实,无论人生路上的上坡、下坡、跳涧、跳高,很多情况下,你给自己留的余地越多,往往就意味着你越落伍。
有志于成为时代教育家的同仁,你为自己的教育梦想全力以赴了吗?你让自己活在困难中了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