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单元教学规划构想:一篇一篇解读统编备课

大单元教学规划构想:一篇一篇解读统编备课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单元教学”中的“大”有三个内涵:其一:大方向。大单元教学始终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致力于服务素养的提升。在内涵的引领下,我们提出大单元教学的基本构想:充分整合单元中的阅读材料与写作任务,提取共同点,实现优势合并,资源互补,相互借力,在观照全局、统筹协调的教学优化设计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大单元教学规划构想:一篇一篇解读统编备课

统编版教科书的编撰实行双线并轨制。每个单元都依据不同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编撰不同的课文,单元习作和人文主题有关,并与单元中阅读课文及“课后练习”“小练笔”“交流平台”等助学系统中所携带的写作方法密切联系。这样的系统为实现以读带写,从读学写,读写统整,读写并进的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或者说就是明晰的指导与倾向。因此,我们将从整个单元出发,实现读写统整的教学构想,称之为“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中的“大”有三个内涵:其一:大方向。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最终应达成的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大单元教学始终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致力于服务素养的提升。其二,大目标。整个单元教学都要围绕着教学目标实施,解决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教学目标的达成。其三,大项目。在实施教学的各步骤中,以项目式学习为基本样态,每个阶段完成具体的学习项目。在内涵的引领下,我们提出大单元教学的基本构想:充分整合单元中的阅读材料与写作任务,提取共同点,实现优势合并,资源互补,相互借力,在观照全局、统筹协调的教学优化设计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基于知识深度模型,追求高阶思维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具体规划与设计框架如下:

1.锚定“写作”为顶层学习项目

在美国学界运用DOK理论时发现:当学生进行写作、编辑、创意剧本等学习活动时,呈现出对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情形,都能反映出其高阶思维的质量,也展示着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能力。写作活动本身,涵盖的高阶思维最为活跃,是单元中最集中展示思维品质的学习活动。同时,作为单元教学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写作任务的完成也是检测本单元教学目标是否真正抵达的重要标尺。因此,这一框架的顶层设计就是——认定“完成单元习作”为大单元学习中最具高阶思维意味的学习项目。

之前,我们在落实《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时,面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往往在基础知识教学上费时费力,但收效甚微。而《课标》的要求是不断迈向高阶的。《课标》将学习的结果分为“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四种,其中“了解”对应着对事实性知识的回忆和掌握;“理解”对应着认识对象的特征,能进行区别或关联;“掌握”则在理解的基础上强调实际操作,为在新的学习情境中运用做准备;“运用”则直接主张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开发,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可见,拘泥于知识传授的教学思路,不利于高阶思维的培育。传统教学设计按序从单元课文着眼,按部就班逐步教到最后才是完成习作。顺向的教学活动很容易陷入知识灌输的格局,导致最后的习作成为“一道特殊的家庭作业”。同时,由于不明确最后学生需要做什么,需要借助哪些力量,因此体现出零敲碎打,局促不安,因担心学生有知识缺漏而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重复讲授与记忆。显然,将大部分学习活动压制在水平1的区域。而到了真正要花力气的习作教学时,又潇洒地放手,认为“学生应该会”。

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的最佳结果就是“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讲”。这不是说学生天然会写作,而是凸显写作在综合素养中无可替代的地位,正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佳试纸。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提出语言的功能可以归纳为:1.认知,用语言来认识事物;2.传递,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3.思考,用语言来思考事物的结构与关系;4.创造,在听说读写之中缔造心中的世界。语言的功能是相关的,不是阶段性的,修习语言,就是发展智能。无论从语言的功能或是学习目的看,写作就是创造,写作活动就是处于知识深度模型中的水平3与水平4的区域,理应居于顶层,优先考虑。因此,大单元教学的规划与设计采用“逆向运动”,从单元的最后一个任务——写作入手,去考量、重组、设计之前的教学中,要做些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

例如统编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提出的学习目标为:“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本单元的习作目标为:“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单元的写作任务为《生活万花筒》,先让学生整理素材,运用表格支架,提取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三类关键信息。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将事件的过程写清楚。学生完成这一单元习作,就参与检测“能否将自己经历的事写清楚”。写作本身就是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带有对信息的提取、加工、重构、改良,是一次创造性学习项目。写得清楚,也就实现了单元学习目的。

当写作成为顶层项目后,教师着力考量的就是要达成目标,基层需要教哪些知识,做哪些准备,进行何种训练,才能实现保障呢?这样的思路就从纯粹教知识转向为创造性思维而教。教学思路转变,教学格局才会开阔,反过来也才能更为切实地完成“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顶层目标锚定,接下来要思考的就是——在单元教学中,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2.统筹单元的整体教学

在顶层确定后,要让整个单元的教学趋于一体化,一致性,让单元中的阅读和写作教学形成协同力,不断迈向知识深度,共同促进目标达成。

韦伯在知识深度模型中还提出教学“一致性”的观点。他提出的一致性指“教育体系中所有因素协调配合的程度,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师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知识深度模型也在一致性观点的统照下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结构体系:水平1区域注重对事实的回忆,获取的信息是精准、固定、明晰的,而且范围要大,内容要广;水平2区域要经历理解、分析、综合等思维,经由事实与经验,得出相对明确的概念。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概念具备基础性、广泛性,因此这部分的学习,结果也是相对固定的;水平3区域就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要运用到个人的经验水平与组合能力,在面对不同问题时,调用经验进行重组,会有无限可能,策略不是固定不变,而是随机应变、相对复杂的;水平4区域则留下更多空间,还可能进行跨学科整合,因为要面对的问题是未知的,创意属于不同的学生个体。如今,这一“金字塔”结构的顶层已经锁定,同时就影响决定着基座部分的知识宽度与教学边界,明确了单元学习中学生要获取什么,储备什么,经历什么,形成什么。“学什么就教什么”,“教”的内容随着“学”的项目发生改变。

具体说,统筹后的大单元统整教学,设计应有三方面推进:

(1)明晰各篇目学习项目,确保基础建设扎实且充分。(www.xing528.com)

围绕着目标达成,各篇目的学习不能同一力度,统一方法执教。不同篇目中所承载的任务不同,设立的学习项目也不同,但都应形成合力,确保目标的落实,这类似于夯实金字塔的“基础建设”。

继续以统编四上第五单元为例。习作的目标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清楚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麻雀》重在学方法,设计的学习项目是:掌握作者屠格涅夫将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学生借助课文为例,学习了“按一定顺序写”“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清楚”的方法,改变了原先的“写清楚”的知识结构。第二篇《爬天都峰》是对刚刚学得的方法进行巩固与加深。同时,推进以局部为样本,进行进一步细致分析,为在写作中进行迁移与模仿做准备。例如课后练习就安排了:“我”开始不敢爬,最后爬上去了。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显然,指向“爬上过程”的片段分析,应成为重点学习项目。习作例文之一《我家的杏儿熟了》则以伙伴语言层次的范例,让学生再次关注写清楚的方法在不同语篇中的具体应用。其中的“批注”,则重点对这样的运用情况和运用效果进行点拨。如“开头通过说杏、数杏,介绍了杏好、杏多。”“交代了事情的起因,还直接点出了奶奶打杏的动作、语言,都写得很清楚。”“结尾交代了奶奶分杏这件事对我的影响。”这些批注清楚明晰地让学生感受例文是怎么把事写清楚的?《小木船》则更多承载着对写清楚这一知识的评述与思辨,提出“课文只用‘转眼几个月过去了’一句话交代,你觉得课文有没有把事情写清楚?”让学生进行辩论、交流,这是对已有学习结果的固化,为最后的迁移做准备。在这个过程中,还安排了两次小练笔。“看图发挥想象,把图片内容说清楚。”“观察家人炒菜,擦玻璃或做其他家务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下来。”都是为了增加对学得知识的练习巩固,增加练习的频数。

单元中各个篇目设计不同的学习项目,承载不同的学习任务,精读课文就以接纳与回忆为主,注重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技能的获取,在水平1与2的区域。到了习作例文与小练笔时,向水平3与4的区域推进,让学生在熟练运用技能、方法,逐步实现写清楚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综合运用的策略。没有方法,写清楚就成了无根之水;有方法不能熟练运用,不能上升为技能,方法就只是文字标签,是无用之物。用而不熟,就很难抵达灵动自由,就很难有所创新。熟能生巧,巧才是创新。因此,大单元教学并非大而泛之,糊涂笼统,而是应统筹各个局部,落实各个项目。局部的教学,都为最后的目标达成做准备,也是目标抵达的必经之路。

(2)关照与联系各个项目,确保策略形成系统且灵活。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策略指计策,谋略,是实现目标的方案集,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计划。大单元教学中的各个部分虽然承载着不同的学习任务,但不能完全割裂,应该注重各种方案在学习项目中的调用、融合、互补,在实践中予以综合运用,这有利于策略的形成。

例如执教《麻雀》一课,教学时可优先提取交流平台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确这一课做到写清楚,既注重起因、经过、结果的记叙顺序,又注重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爬天都峰》的教学时,应该对《麻雀》这一课的学习结果进行复习、运用、巩固,之后再进行实践、检验。在习作例文《小木船》中,针对“是否写具体”的问题进行辨析时,教师不应存着既定的答案,而更应该充分展开学习过程,让学生畅谈对事实的态度与感受,整合之前所学的知识,有目的地佐证自己的观点,有意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演绎彻底,也有助于批判性思维力的提升,让学习向“深水区”漫溯。

单元教学过程中的联系与统整,可以看作是一种储备,也可以看作是写作的思维预演。学生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学习项目,已经综合调用了各种方法,尝试进行方法与方法之间的融合与重组,在解决新问题时拥有了创造性的设想。这些都将促成其最终完成创造性任务,实现自主写作。

(3)发挥中间人作用,确保目标达成真实且有效。

信息加工学中有“中间人”概念。即甲与乙之间有联系,而甲与丙之间也有联系,乙和丙之间也有联系,那么甲就占据着三者之间的重要结构位置,被称为“中间人”。中间人是关系的核心,拥有对信息的加工与控制的优势。教科书与学生之间的中间人,就是教师。在大单元统整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中间人的作用,这关系着目标达成的效果。

首先,在完成顶层的写作项目中,中间人应当实施全程辅写,过程相伴。顾黄初先生于1983年在第10期《中学语文教学》上就发表了《注重作文的全程训练》,围绕叶圣陶作文教学的“与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完全一致”的观点论述,提出对当前作文教学只是“半截子训练”的批判,提出合理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全程训练”,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大单元教学中居于顶层的写作也不是直接从学生那里获得结果,而是要注重过程的充分展开,这更有利于在过程中不断调校方向,达成目标。

写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经由预写、起草、修改、校订、发布五个流程,全过程统筹实践而成的。教师应介入流程的各个环节,如在预写中,辅助学生选取写作材料、安排文章结构、确定写作口吻等;在起草阶段应该提供局部仿写的片段、共谋语段结构的安置、共享词汇和素材等;在修改过程中应对文章的整体结构布局以及材料的运用、句子的流畅等提示修改;校订部分则提醒学生对书写、标点、语法等细节进行修正;发布环节还可以组织各种的编辑、排演、装订等。总之,在全过程中,教师这一中间人起到的是辅助、推动、激活思维的作用。

以统编四上五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为例。教师可以在学生填写表格时就指导素材选择、顺序地设定、结构的安排,指导学生通过比较、辨别,选择最有意义的材料进行写作,也可以组织资源共享,一起分析布局谋篇的利弊,让针对这一次写作所需要的“写清楚”的知识得到充分扩展,在具体运用中成为活的知识,成为学生从教科书中带走的素养。

此外,在单元各部分的教学中,中间人还要做好照顾、调整与增补工作。照顾:顾及个体差异,做好补缺补漏的工作;调整:控制知识深度的进阶速度,保证学习的节奏、知识的复杂程度,做好前后的衔接与呼应,让大部分学生接受与适应;增补:做好知识的整合与补充,提供应有的拓展知识支持。

例如,关于“写清楚”的知识,在《麻雀》一课教学中,增补了选入教材时删除的结尾三段内容,让学生领略屠格涅夫晚年散文诗的写作风格,感受支撑作家“写清楚”最强大的力量——心中的爱。正是出于对爱的崇拜,对生命的敬畏,屠格涅夫才会在遇到这样一个场景时,急忙拉着猎狗回家,细之又细、清清楚楚地写下这一事件的全过程。支撑他细腻笔触的,就是心里那股爱的力量。当我们将这样的知识补充给学生时,能让获取“写清楚”的内隐知识。学生不仅拥有技法,还有内隐知识的支持,这无疑让最后的自主写作更加有方向,有见解,更具有高阶思维的色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