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细规划教学的流程详解

精细规划教学的流程详解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据对单元目标的设定,以及对学习的聚焦,我们在单元整体式设计中,特别在意精心规划教学的流程,不让教学停留在“拼凑活动”层面,而是推动教学进入“课程建构”层面。教学,既要注重目标达成,更要照顾学情,让目标达成的过程变得愉快、自主,让真正的阅读与学习在课堂上发生且实现融合,让语文要素在学习中,实现软着陆。

精细规划教学的流程详解

依据对单元标的设定,以及对学习的聚焦,我们在单元整体式设计中,特别在意精心规划教学的流程,不让教学停留在“拼凑活动”层面,而是推动教学进入“课程建构”层面。单元的备课与设计基本遵循以下流程:明确目标—教学定位—逐篇施教—统整提升。其中的“教学定位”指的是根据统编教科书单元中不同篇目的不同属性,精炼出适合本课的教学细化目标,进行定位教学。其他环节在下文中借助实例详细介绍。

落实到每一课,面对着本课在学习中需涉及的事实、概念、技能、原理等不同类型的知识,我们强调设计相匹配的课堂教学流程,在教学中进行课程化教学——共享目标、激发动机、新旧知识关联、精讲精练、修正反馈、检查评测。具体见下表,我们参考史蒂芬·耶伦博士的“目标本位教学设计”,主张单元整体式设计,应建构带有课程属性的教学设计。大致流程如下表[5]

续 表

当然,面对不同教学内容的单元教学设计,应做出相应调整,我们在第三板块中,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分享。

以统编四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批注”为例,介绍如何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教学。先以下表整体呈现单元全貌:

续 表

续 表

1.单元首篇教学简述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首次提出“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这是非常重要的单元,其特殊性不亚于策略单元。批注,即是读书的方法,更是让学习迈向深度的必由之路。假如仅是由老师叮嘱说:“请写下你的批注”,学生并未真正得法,而是简单模仿,没有领悟,更没有产生美好的学习体验。如何让批注逆转,走向正向?在充分解读单元学习目标之后,首篇《牛和鹅》这样教,更适合让目标在教学中着陆。

第一,从简单的“注”开始。

板书课题“牛和鹅”,让学生结合预习表述:在作者心中,对牛和鹅的认识,是有变化的吧。起先,作者不怕牛,很怕鹅;而后,作者不怕鹅,尊重牛。学生概述这一认识变化之后,寻找文中相关段落阅读,验证这一变化:“哪些段落写出‘我’为什么不怕牛,为什么怕鹅呢?”学生读文后,画出了第一自然段:

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当学生画下这段时,教师鼓励学生:真棒,会用符号注明了。其实这一本事,早就有了,这就是批注中的“注”。之后,乘胜追击,再请学生找一找“哪个段落让作者发生转变——不怕鹅,尊重牛呢?”学生画出第12自然段:

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掐住它的脖子,把它甩到池塘里去。记着,霖哥儿,下次可别怕它们。”

当学生再次画下段落时,老师再次鼓励:“恭喜大家,旗开得胜,真会标注。”

第二,学习编者的“批语”。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第13、14、15自然段,验证结局——“确实不怕了”。同时,特别阅读此页面中编者的批语:看来,鹅并不可怕,只要不怕它,它就不敢欺负人了。

阅读批语,比对原文完整段落,理解“批注是如何写出的”——原文的意思很完整,批语的表达很简洁;批语是原文的一种概括,一种浓缩,是读者在阅读之后受到的启发、体会,用简短的话语写下来。

当学生通过比对阅读,对批语有了初步理解之后,进入“牛刀小试”环节,让其自由朗读第14自然段,尝试只有批注“尊重牛”的部分。很快就能发现,学生能用简单的话写下批注。例如:“我明白为什么尊重牛”“之前不尊重牛,现在懂得尊重,真好。”初次体验写批语,写得很自然,学习又往前推进一步。

第三,多角度练习批注。

牛刀小试之后,就进入实战环节——读作者“怕鹅”时经历的故事。

让学生阅读故事的第5、6、7、8、9、10、11自然段,老师提出三个要求:其一,凡是读到自己喜欢的地方,用圈标注出来,可以是喜欢的词,可以是喜欢的句子,可以是喜欢的表达方式。其二,凡是读到自己不懂的地方,用“?”标注出来,待会儿向同学们提出,同伴交流。其三,读完这部分故事,用简单的话批注心里的感受。

显然,这部分教学,指导学生从三个角度尝试“批”和“注”。圈画喜欢的部分,那就是从“欣赏”的角度批注,标注疑问的部分,就是从“质疑”的角度批注,当然也可以比对文中编者给出的第一个批注:“事情真是这样吗?”让学生写下疑惑,体会“质疑也可以批注”。写下感受,就是从“启发”的角度进行批注。至此,完成了本课作为单元首篇的重要教学任务——尝试多角度批注。

特别强调,教学首篇《牛和鹅》时,可以提前关注“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其中提示批注的角度有质疑、欣赏、启发这三个最常见的角度。可见,不能“硬教”,实现语文要素的软着陆,我们要有单元统整的教学观念。

第四,完成“走心”的批注。

之前的批注,相对简单且零散。接下来,结合本单元的另一教学要素“体会心情”以及课后练习的要求,教学推进到对描写“心情”语句的阅读理解与批注。

文中作者从开始的“怕鹅”到最后的“不怕鹅”,经历了一个故事。在故事记叙中,作者多次直接和我们分享心情。让学生追踪阅读描写心情变化的句子,集中感受作者身处其间最真实的状态,将心比心,进行阅读与批注。学生寻找第5到11自然段中,所有直接描写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例如:“我吓得脚也软了,更跑不快。”还如:“我的心里很害怕,怕他们看见了会追过来。”“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

当学生对这些描写心情的语言进行系统阅读并写下批注时,会神奇地从看似写“怕”的句子中,体会到“趣”,一种独具童真色彩的趣味感,不知不觉就在批注中被诱发出来了。这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神奇效果。如果只是泛泛而读,没有“批注”的阅读方法和任务,很难去琢磨语言,更难去揣测字里行间的隐逸的意蕴——当时,所有的紧张害怕,其实都是一种纯真与幼稚。(www.xing528.com)

这样教单元首篇,这样带学生初次正式学批注,不生硬,有效果。学生经历了从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多次尝试动笔实践,集中专项地沉入文本去体悟,能达到在第一次学习批注时应有的效果。

批注是重要的阅读方法,也是统编四年级第六单元的首要学习目标。教学首篇,不能生硬给予,应巧妙融合在阅读实践中,渗透在批文入情的体悟感受中。教学,既要注重目标达成,更要照顾学情,让目标达成的过程变得愉快、自主,让真正的阅读与学习在课堂上发生且实现融合,让语文要素在学习中,实现软着陆。

2.单元次篇教学简述

单元整体式教学,首篇和次篇,内容不同,定位不同,教法不同。本单元的教学总目标是“学习用批注的方式阅读”。单元内课文排位的差异,本身就体现着两课教学应有的差别。具体来说,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单元首篇教过的次篇可以不教。教过的不教,这是天经地义的。“不教”也有不教的差别,或者降低教学力度,以复习巩固的方式来体现;或者增强练习的量,进行强化,以提升能力为主;或者干脆回避,教别的内容。这是两篇教学中最大的差异。(2)不同篇目原本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首篇《牛和鹅》,关于批注的教学侧重点在于“批注的角度”。次篇《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关于批注的教学重点在于“针对不理解的地方做批注”。第三篇《陀螺》,关于批注的教学重点在于“体会比较深的地方做批注”。不同篇目有不同的教学重点,每个教学重点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本单元教学的总目标——学习用批注的方式阅读。可见,要“学”的,分散在三篇之中,不可含混。(3)发现不同篇目的教学关联。虽说是不同篇目,但依然可以找到教学的关联,因为都在同一单元之内。例如,本单元还提出教学目标为“体会人物的心情”。因此单元首篇与第二篇,以及第三篇,课文内容中都有对人物心情的描写,课后练习中也都设计对心情描写的追踪与关注。首篇与后两篇课文的教学在这一点上,可以实现能力与方法的关联和迁移,让先后教学变得有承接性,有整体感。

作为单元次篇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究竟该怎么教?在单元整体式教学设计的系统中,这一课可以这样教。

首先,从题眼“窝囊”入手。读课题后,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窝囊”呢?让学生口述自己的解释,并转化为简短的语言,直接批注在课题旁。这是对首篇教学中学会的批注方法的复习和巩固。同时,也是让教学的开始就亮出主题,明确本次教学的重点——批注。

紧接着就让学生标注出文章中能体现“窝囊”的部分,这样的实践,同样是对“标注”的复习与巩固。学生能够找到文中的第14、17、18、19自然段,都是对“窝囊”的较为集中的表述。教师抽取其中的一段进行示范批注。例如,抽取第17自然段,作者怎么写出“窝囊”呢?这段中的“哄堂大笑”和“脸上一阵热”这两处可以批注。关于“哄堂大笑”,教师示范批注“同学嘲笑自己,这样的氛围让自己感到尴尬,非常窝囊”。关于“脸上一阵热”教师示范批注“自己心里很委屈,感觉很丢脸,这种体验就是窝囊”。两处批注的示范,可以用“师生互动讨论”的方式共同完成,因为教与学的难度系数不高,依然是对上节课学习的一种回顾,同时也是作为后续推进自由批注的一种教学准备。示范之后,就是随机批注,让学生在能体现窝囊的描写处,自由批注。此环节教学,练习容量有保证,生生互动充分,学习氛围浓厚。

特别提醒:本单元交流平台中就提示了批注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生生互动”。例如,交流平台中写道:“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批注,了解别人对文章的想法,丰富对文章的理解。”而且教学的流程也应是反复循环的,写下批注并不是就此打住,而应该从文章到批注,再从批注回到文章,走一个来回。依然在交流平台中有提示:“读完文章,做完批注,再重新读一下文章和批注,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会有新的收获。”因此,建议大家在设计教学时,不要“只看这一课”,应有单元统整的意识,前后观照,特别在意对“园地”“交流平台”中对话框里内容的理解。这些表述都指向单元的语文要素,而将其化为教学设计的环节,就是在努力实现要素的“软着陆”。

其次,推进到专项练习。首篇和次篇,在对“心情”的教学上是可以相互关联的。两篇的课后练习,也都提到了“关注人物的心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后第二题,还安排了填写表格。因此,在初步理解窝囊之后,让学生在文中做标注,写批语,填表格,对文本中关于“心情”的信息进行归纳梳理。

学生在批注时,会自觉运用之前所学的方法,将学习向深度推进。例如,通过批注,再结合原文阅读,学生会发现作者的心情大致来说有三层变化:表演之前,充满了期待与自信;表演之时,倍受打击,感觉窝囊;表演之后,产生疑惑,探寻“豁虎跳”的真相。心情有层次区分,批注就有了层次差别,批注和阅读结合得更紧,更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批注在具体的阅读任务达成中,学生能感觉学到了“用得上”的方法。

第三,完成本课批注的教学要点。本课批注教学的重点是“在不理解的地方批注”。本课中,什么才是“不理解的地方”呢?无疑,就是文中多次出现的“豁虎跳”。接下来,让学生寻找出全文写到“豁虎跳”的内容,并集中对所有的描写进行排列、阅读、批注。具体看,写到“豁虎跳”的句子共有9处。让学生直接针对9处“豁虎跳”的描写进行批注。例如:关注文中对作者表演的描述,如实批注并评价作者表演得究竟怎样、评价那个同学对作者的指责是否合理。改变角度,从老师的角度去关注作者的表现,批注这次表演是否成功。理解“豁虎跳”是什么意思、“豁虎跳”和“窝囊”的心情有什么关联等。其间,还可以穿插进行情景模拟表演。经过这一环节的对比阅读,自由批注后,可以集中讨论:“不会豁虎跳就演不好大老虎?”这个问题。

当学生将所有相关信息进行梳理,针对“豁虎跳”进行多角度批注时,我们会发现:这个不容易理解的地方逐渐明朗起来。批注式阅读,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最后,再完成课后第三题的讨论: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我”演得窝囊,可以怎么开导“我”。其实,所有的开导也为本单元口语交际《安慰》做好了铺垫。执教《安慰》时,还可以回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从本课内容入手,让单元的口语交际也显得更具单元教学特色。

3.单元末篇教学简述

作为末篇,在执教之前提出“两问”:第一问:之前都教了些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给出,只是提醒一线教师,未来遇到单元最后一篇时,要有这一问。本单元首篇《牛和鹅》,教学了批注的角度;次篇《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教学了针对不理解的地方集中批注。在明确了之前的课文都教了什么之后,在本次教学中,就要做好回避与区分。《陀螺》这一课,重点教些什么?根据课后练习,我们发现: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在体会深的地方做好批注”。可见,统编教科书每个单元提出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在某一篇课文教学中一步到位的。以统编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每一课教学都围绕着“学习批注”去教,但每一篇的教学要素各不相同。执教时,极其需要明确本课的教学要素,找准教学的发力点。

第二问:为何这篇排位在最后?统编教科书每个单元中的课文排位,并非随意而为。哪一篇排为首篇,哪一篇排为次篇,都有讲究。《陀螺》排为最后一篇的原因,大致有三点:(1)最后就是压轴。压轴的,就是重要的,也是难度系数高的。《陀螺》一文教学批注,重在批注“体会深”的地方。显然,批注对推进深度阅读的最大价值体现就在于此。只有对体会深刻的地方再次关注,再次琢磨,才能自觉推进阅读不断深入。也有认为“质疑”才是批注的最大价值。质疑的批注,价值确实高,更多留给未来,在往后的阅读和思考中去探索;针对体会深刻的地方批注,更多是爱在当下,让阅读在此刻迈向更深之处。(2)最后皆因顺势推演。安排在最后的原因,就是因为“原本就应如此”。本单元教学,之前有从不同角度批注,有质疑型批注,这些都是针对批注的专业化、专属性的学习。“教”的意味浓厚,“学”的接受性质较强。而到了最后一篇,理应转化为一种更加自由,更加自我的教与学的方式——结合自己的体会,自由发挥,在体会深的地方自主批注。(3)最后也需承载功能。安排在最后,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单元中的每一篇都需要承载一定的教学功能。如果说,之前的篇目教学更多注重学习的话,这一篇的教学更加注重运用。因此,在此课教学中,“练”的意味更加强烈,“学”的成分相对减少。教学设计时,“运用方法,自主批注”的环节,应当成为主流。

有了教学之前的疑问和思考后,教学之时还要强调三“放”。

第一,放心。本单元学习到此,已接近尾声。有了前面两次的教学,本次学习应该放心,让学生更多练习批注。练习难免出错,即便出错,也不要担心。特别是单元最后一篇,“再不出错,就连出错的机会都没有了”。更不要说,出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批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与“错”。特别是本案教学“针对自己体会深的地方批注”,更谈不上对错了。只要是自己有体会的,就批注,自己怎么想的,就怎么批注,就都是“对”的。

第二,放手。所谓“放手”就是在教学中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更多进行自读与自觉批注。“体会”不论深浅,都是个人的理解,他人无法代劳。因此,本案教学中,老师要努力淡出,要学会放手。给予宽松的教学环境,营造信任的教学氛围,搭建民主的教学平台,学生更能有体会,批注才会更精彩。

第三,放权。本案教学中,教师要放的有两项权利。第一个是“学习的主动权”,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导。关于批注的学习,应该强调“练、评、读三位一体”,展开循环式学习。即自主针对体会深的地方练习批注;之后进行同伴交往,互相评价批注;之后结合批注,回读原文。这样一轮的“练、评、读”学习之后,然后又是新一轮的“练、评、读”循环往复。正如交流平台中所说:“批注的功能之一,就是让学生再回读时,有更深一层体会。”因此,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可以在这节课中得到运用。第二个是“评价权”。学生批注之后,不要由教师一个人评价,学习伙伴有多少,就有可能有多少种的体会,多少种的个性理解。教学中应该组织生生互评。在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中,也对“生生互动”的学习形式有所提示。

此案教学中,还有一个目标需要达成,即对人物“心情变化”的体会。教学这一核心内容时,有三个“不能少”:(1)能力运用不能少。此课学习批注,指向“自己体会深”的地方。体会源于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检索。课后练习中,让学生体会心情的变化,必须先检索出描写心情的句子。例如课后第二题让学生“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题目中出示五个句子。从检索到整理,从抽取到分析,从理解到体会,批注时,对认知能力的运用与发展是不能少的。批注的是结果,其间学生经历整个发展的过程,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2)方法运用不能少。关注文中人物的心情变化,是要有方法的。变化,源于对比。因此,对比式阅读,对比式体悟,就是最为常用的方法。学习时不盲目,有方法,如有神助。(3)策略意识不能少。要想发现人物心情变化,想要让批注更加深刻,请不要忘记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联系。当你看到一句描述心情的内容时,多联系再批注,再体会。例如,联系自己当时的感受进行批注;或者联系自己过往的经历进行批注;或者联系自己对这句话的认知结果进行批注。能够运用联系这一策略,不论是产生内心的体会还是笔下的批注,都可能不断迈向深入。

【注释】

[1]田本娜.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原理(上)[J].课程·教材·教法,2001.9:35.

[2][美]斯蒂芬·耶伦著.艾维李协编.目标本位教学设计[M].白文倩,任露铭译.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4:76.

[3][美]罗伯特·J.马扎诺,黛布拉·J.皮克林著.培育智慧才能——学习的维度教师手册[M].盛群力等译.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4:4-5.

[4]田本娜.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原理(下)[J].课程·教材·教法,2001.10:32.

[5][美]斯蒂芬·耶伦著.艾维李协编.目标本位教学设计[M].白文倩,任露铭译.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4:151-1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