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系统考量教学目标:一篇解读《一线备课(上)》

系统考量教学目标:一篇解读《一线备课(上)》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知道自己要教的是什么,可以列出一个个“教学点”,而这些“点”都统整于单元教学的系统之中,整个单元的教学完成后,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系统。我们特别提醒一线教师要理解教科书的编撰系统,在此基础上顺势而教,尽力让学习在每一节课上真正发生,这就是一线教师最应该去做的,也是可以做到的。

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考量,并非纯粹限制于阅读“单元导读”中的描述。而是体现在三处的聚焦,让目标本身也成为一个融洽的系统。

1.聚焦知识。本单元需要教什么,学生要掌握什么,教师在过程中要教些什么,在设计前都必须明确。例如统编四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目标是学习“批注”,聚焦知识就要让学生认出“批注什么样”;了解“什么是批注”,要能够“实行自由批注”。可以看出,我们对知识的聚焦,落实在三个描述学习效果的关键词上:知道、理解、能够。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不局限于静态的陈述性知识,而是丰富立体的三维构成,采用美国学者斯蒂芬·耶伦博士的知识类型说。(如表[2])知识可以表现为一种事实,需要积累、记忆;知识还是一种概念,能运用于鉴别同类与相关拓展;知识还变现为一种技能,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自如;融会贯通后,知识还可能形成一种处事原则,或者是获得新知识的原理。

2.聚焦问题。聚焦知识让教师明确本单元要学的内容是什么?要能操练的技能是什么?要获得生长的认知系统是什么?而在此前提下,关联着考虑到两点:已有的知识是什么?掌握本单元的知识,需要的支撑知识是什么?依然以统编四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批注”为例,学生之前进行过批注么?这是全新的、陌生的学习内容么?要能够批注,需要了解的是什么呢?例如“可以用什么符号或文字批注”“可以从哪些角度批注”“批注的形式可以是什么样”。学习批注,需要具有对文本的信息提取、分析、理解、运用、鉴赏、评价等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四年级而言,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已学?哪些可以浅尝辄止?哪些是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

这些问题,就构成了对教学目标考量的进一步细化,也让教学目标从相对笼统、含糊的表述中,逐渐清晰、明朗起来。教师知道自己要教的是什么,可以列出一个个“教学点”,而这些“点”都统整于单元教学的系统之中,整个单元的教学完成后,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系统。

3.聚焦学习。统编教科书的编撰,让整个单元为教学提供了便利,呈现了相对宏观的结构。但落实到每堂课的学习,才是师生互动的重点所在。不可回避的是,学生的学业进步,需要经由学习过程获取,而学习过程就是以“学时”的形式呈现。学时,就是我们所说的“每一节课”。一堂课到底怎么学?学习活动如何设计?这就成为达成目标的致命一环。(www.xing528.com)

我们的整体式教学设计与其他的大单元整合设计不同。我们并不主张老师随意打乱顺序,自由编排课文内容,重组单元结构,任意拖拽相关的互文,这会让教学变得臃肿与零乱。我们特别提醒一线教师要理解教科书的编撰系统,在此基础上顺势而教,尽力让学习在每一节课上真正发生,这就是一线教师最应该去做的,也是可以做到的。相反,单个教师个体的教学重构行为,个性化的教学编排,都无法和教科书编写团队的集体智慧相比。贸然改变教科书系统,无疑是邀约学生和教师一同冒险。因此,我们提出的整体式教学设计,更倾向于针对学习本质的研究,对不同位置,不同课型的教材的学习进行精细教学,让不同气质的学习充盈在单元学习过程中,最后期望单元中的学习能形成合力,一起促进学生的整体水平提升。

聚焦学习,就是让学习活动充分展开,有序推进,实现在不同维度上的生长、变化。学习维度论是美国著名的课程改革专家罗伯特·J.马扎诺博士提出的。马扎诺主张将学习分为五个维度,具体为:态度与感受;获取或整合知识;扩展与精炼知识;有意义地运用知识;良好的思维习惯。[3]学习维度论的五个维度实际上涉及了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策略三方面。其中“态度与感受”提示教学应注重激发兴趣,让学习具备应有的积极的情感;其中的“获取或整合知识”与“扩展与精炼知识”“有意义地运用知识”,针对之前聚焦的单元学习知识,实现了知识从信息的提取到个体的实践内化,之后到自动化地匹配不同情境、需要的灵活应用,实现了个体对知识的同化与顺应。而“良好的思维习惯”则是最有价值的核心学习目标——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田本娜教授认为: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看是由认知因素构成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和一般的认识因素既相同,又有区别。一般的认识因素包括感知、思维、实践三因素,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则包括:感知、思维、记忆、运用四因素。这是由学习是特殊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决定的。[4]我们以马扎诺博士提出的学习维度模型,与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生长轨迹极为吻合。我们主张将其运用在单元整体式教学设计的每一课教学中,同时配合设计教学的检测环节,力求促进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地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