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言文教学本质的认识:解读统编备课书

文言文教学本质的认识:解读统编备课书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入选教科书的文言文,可以视为特殊的课文。文言文作为单元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编撰上已经给出明显的提示。文言文篇幅短小,位列单元首篇,确证为单元的精读范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文言文自然有着独特的教学价值。此外,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获得学习路径的开掘。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对文言文体式的认识,记住文言文的文句短小简约,古今表意不同,语言内涵丰富这三个最为显著的差别,整体进一步认识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本质的认识:解读统编备课书

1.服务于目标的达成。入选教科书的文言文,可以视为特殊的课文。说特殊,主要是语言形式,而作为单元中的精读课文,其必须符合《课标》要求对其的统领,也要遵循单元学习目标对其的规约,教学就要服务于目标的达成。文言文作为单元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编撰上已经给出明显的提示。例如三年级下册的《守株待兔》归属于第二单元。本单元学习目标为:“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本课的课后练习就设计了“借助注释,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课后的阅读链接,也提示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本课中作为助学系统的课后练习,明确集中指向“明白道理”这一目标的达成。再如四年级的《精卫填海》隶属于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为:“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课后练习也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完成此项学习任务的同时,学生必然要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抵达第一个学习目标。之后的“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则让学生在对话、交流、畅谈共享中感受神话人物的形象。我们还可以从《课标》第二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感受到这一特质。例如,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4]可见,文言文的教学,必须依“标”而教,要因“需”而学,学习的过程就是朝着目标的进发历程。

2.属于精读教学范畴。统编教科书的每个单元都编撰了精读与略读两类课文,教师面对不同类型的课文也分别实施不同类型的教学,组织进行教读与自读,鼓励课外阅读。文言文篇幅短小,位列单元首篇,确证为单元的精读范畴。作为精读课文,教学中注重落实四个“能”。

其一,能读。例如每一课的课后练习的第一道,几乎统一表述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其二,能说。不少课后练习都安排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同伴交流,做出“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的提示。五年级上册的《古人谈读书》中还提出“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不仅要说,还要结合自己的体会说出学习的收益。说,即是学习的行动方式,也体现着学习成果中的能力生长。其三,能懂。读懂文言文,懂得字词大意,懂得文字背后的深意,第三学段还注重借助资料拓展学习,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不容忽视。例如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中就提出“‘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资料袋中的资料能帮助学生理解知音含义,认识到对艺术的共同认知是交往的基石,从而产生对艺术审美的追求与向往。其四,能用。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文言文的“用处”有三样,用在积累语感上,用在对生活的启迪上,用在文化的传承上。例如学习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就能积累语言,能在言语表达的机智上有所启发,还能感受到《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们风流、幽默的言说风格。

配合着精读,老师也要实施教读,优先让学生充分自主研读,其间实施教学辅助,整个过程努力形成学练一体。例如,关于字词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实施自学。虽然《课标》在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才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5]”。但实践证明,学生完全能够面对浅显的文言文与简单的几个注释,实现一一对应的自学。从一年级入学起统编教科书就安排了古诗词的学习,这让学生积累了体式语感和基本的解读能力,在三年级上册第一次遇到《司马光》的学习时,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体现着独特的价值。文言文是文明演化中所沉淀下来的精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体现着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差异化特征。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文言文自然有着独特的教学价值。最为明显的价值是对文体特征的辨识。让学生在小学就更为广泛地接触文言文,对之后的延续学习将起到良好的铺垫、辅助作用。熟能生巧,阅读量的增加将消减陌生感,增强自信心。此外,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获得学习路径的开掘。小学三到六年级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十余次的实践,能渐渐摸索出从“言”到“文”,再从“文”迈向深度的学习之路。(www.xing528.com)

第一个“言”是语言。学习文言文,自然要优先扫除文字障碍,获得通关的第一把钥匙。学习中会遇到诸如古今异义、一字多义、通假字等特有的字词运用规律,需借助实例,巩固地把握理解。其间还可能涉及指称、省略、替代、典故等特有的语法现象的认知,这些都是持续深入学习文言文所必备的基本功。语言学家洪堡特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6]作为第一层次的语言文字的学习,也有着无可替代的民族标识。例如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中有“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一句。其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将“走”译为“跑”,教师需要讲解“走”字的演变,出示“走”的汉字演变图例,让学生借助可视化思维,明白古今异义的缘由,形成深刻而稳固的知识链。

第二个“文”指的是文章。如果将学习文字界定为微观的价值,中观的价值则在文章层面体现。通过简短却又包罗万象的文字缀合,探寻文章的表达意图与写作的精神主旨,在字里行间往来沉迷。文言文虽然短小,但也是一个闭环的语篇系统。和现代文不同的是,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篇以特有的方式组合,这决定了语篇的独特性,展示了差异化的语言风格。语篇之中的各个部分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联,整个文言文是语义连贯、和谐统一的整体。因此,在学习时就要对文言文的文体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发现文中的逻辑关系,分析言语特质,借助资料等辅助手段探查写作目的,进行文言文特有的体式审美。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次文言文学习《司马光》,课后练习要求“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通过白话文的故事转述,再次巩固对文言文语篇的学习结果。同时课后还提出“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对文言文体式的认识,记住文言文的文句短小简约,古今表意不同,语言内涵丰富这三个最为显著的差别,整体进一步认识文言文。

第三个“文”是文化。钱理群教授说:“经典是民族与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历代前人智慧与创造的积淀;而真正的经典又总是超越民族与时代的,具有超前性。文、史、哲的经典更是关注人性的根本,不懈地挖掘着人类灵魂的深度。”[7]文化就是文言文学习的最高精神享受,也是学习价值的最大化。学习文言文,是必要触及文章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要揣摩文字背后的气象万千,要与古人借助文字,思接千载,脉脉神交,共享传统文化的丰盛滋养。例如六年级下册中的《两小儿辩日》,选自战国思想家列子散文。学习此文,不能仅局限于“太阳大小远近之争”。列子及其弟子编著了这样的故事,难倒了圣人孔子的同时,隐喻着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的求真精神,也对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诚恳治学、谦恭有礼的态度予以高度赞扬。教学也应引导六年级学生进一步感受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与开放,激发其对人文科学的思考与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