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作业设计,并不是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锤定音,而是要不断改进、不断调整,让本次设计更科学,给下次设计做准备。
1.对比改进。本套设计题目100%原创。摒弃了以往那种支离破碎的分析、单调枯燥的考查,题目表述和指向明确、清晰、直接,确保题目规范性。设计后进行实做,并通过多维分析,不断改进。第一是题量调整,如:最开始的设计为共28题,其中选择为21题,非选择7题(含习作),考虑主观书写题量不足,调整为共26题,选择19题,非选择7题(含习作);第二为降低难度,如:第4题“看拼音写词语”原有8个拼音后调整为6个;原第5题“下列四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是哪一项?”答题选项中由8个词减少至4个,降低难度系数。第三为题型改进,如:《黄河象》阅读第25题,原题为:“下列最适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哪一个?A.化石B.黄河象C.化石的形成D.考古工作者的推想”。实做中发现答题选项会误导学生,且此题学生思维增长量也不高,故调整为主观书写题:“有读者认为‘黄河象’作为题目不太合适,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调整后的主观作答则提升到思维能力层级中质疑创新能力的评测。调整后的整体难度约0.66,难易适中;鉴别力为0.46,能比较科学地区分学生的学业水平。
练习各题实做难度、鉴别力表
2.系数测定。一套优质的作业设计,正式发布之前,是需要测试信度、效度、区分度的。当然我们也知道这很难在常态教学中实现。作为作业设计的方法介绍,我们还是将这一部分和盘托出。我们在这套作业发布之后,做了一些测定,以反观设计的实效性,为下一次设计做好准备。
本次作业的知识维度上,主要关注汉字拼音、词句、文学常识、古诗文、表达修辞、现代文阅读、习作等学习与应用;在技能上,关注了学生体会、领悟、应用、表达、解释、推断、总结技能;在能力倾向上,关注了语言理解、社会认知、词语运用、合情推理能力;在思维倾向上,关注了分析型思维、实用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各个知识点的测定考查率占比见下页表。
各维度信度值情况表
经过分析可知,本次作业中对知识维度是极为重视的。其中对习作的关注占30%,现代文阅读占据33%,可见,第二学段四年级中的知识重点在现代文学阅读中,结合学习对读写基础知识的建构是此学段的学习主要任务。同时,作业中也提倡对古诗词、语法修辞等知识的积累,符合第二学段学习特色。从技能维度上说,占比最大的是理解性的技能,其次是应用性的技能,这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指导相吻合,也与《课标》中第二阶段的指导方向相对应。从能力维度看,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成为关键,因为这就是中年级语文学习的核心能力。最后从思维发展倾向上看,分析性思维占据48%,实用性思维占据34%,也都体现了第二阶段的学习总特征。而创造性思维占据18%,则有待于在第三阶段学习中花更多力气培育。(www.xing528.com)
我们还收集了相关的测量数据。针对这份作业设计,做了难度系数和鉴别力测定。本设计同时关注到学习能力有差异的孩子,设计分值p(难度系数)有一定科学比例,整体难度适中。鉴别力是指测试题目对考生知识掌握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本套设计能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分开来。(如下图)
我们还做了信度与效度测定。信度与效度是衡量测量工具的指标。抽取省级示范校四年级全年级学生作为测定对象,取样人数272人,由家长监督完成答题,由多位老师共同评价。本份作业实践可信且有效,整体信度比高。本套设计整体信度为0.87,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水平。
所有的测定数据都将作为下一次测试的依据与参考,让作业设计越来越趋于科学与规范,在真正提升学生能力,助力学生学习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单元作业设计工作量大,在常态设计中无法达成。本文详细列出过程,做出解释,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完成的样本,清晰地呈现单元作业设计的全过程,希望这样的精细化示范能为常态的作业设计带来更多的借鉴和启发。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