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材寻踪“观察力”
之前的分析中,我们也看出《课标》的语言显出生冷、简约、泛化,随之导致的问题是,螺旋上升的框架搭架后,应有的效果并未显露。更为隐蔽的原因在于,布鲁纳的螺旋上升课程建构中有一句极易被忽略的提示:“想方设法把材料转译成儿童的逻辑形式。”《课标》不直接面对学生,需要依靠教科书实现转化,才能成为符合不同年龄层学生不同认知水平的,具有“儿童逻辑”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到这一步,课程才能得到实施,效果才能得到体现。于是,我们有一次聚焦统编教科书,寻找“观察的影子”,发现其星罗棋布,遍地开花。
例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自然的秘密”中《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对小蝌蚪的生活环境以及外貌、动作进行了生动的描写。《我是什么》采用拟人的手法,介绍自然界中水的变化和利害。《植物妈妈有办法》通过介绍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植物知识的愿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口语交际《介绍一种动物》,要求能说出有趣之处,“有趣”的角度可以是特别的外形、特殊的习性、独特的功能等。本单元的“观察”都是看表象,要求学生发现一些“不同之处”,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留心观察欣赏美”中,《搭船的鸟》强调观察事物要抓住特点,从多个角度观察。《我爱故乡的杨梅》则主张多种感官参与观察;观察不仅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尝。《金色的草地》提出观察事物的变化,比较事物的不同之处,会有奇妙的发现。《我家的小狗》提示观察事物要抓住特点。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记下来。本单元的“观察”不只是看,而是要通过多个角度观察、运用多感官参与,发现事物的特点,并记下来;可以写观察日记,也可以写一篇作文。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连续观察生动描写”中,《爬山虎的脚》介绍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爬墙的过程。《蟋蟀的住宅》介绍住宅的特点和修造经过,注意连续动词的使用。《古诗三首》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合适的修辞方法,体会描写的准确。习作《写观察日记》用“连续观察”的方式记录对一种事物的观察,发现变化,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细心地观察;按照一定的顺序全面观察;从观察方法和过程中表现观察者的想法和心情。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时景物皆成趣”中,《古诗三首》区分和认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四季之美》在区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基础上,用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等策略体会重点句子蕴含的景物动态美,从而领悟文本景物描写的语言魅力。《鸟的天堂》去体会美感的不同,通过把握朗读的语气、节奏的变化,理解和展示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月迹》体会景物的变化,体会作者的感受。习作要求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写,注意动态变化,使画面鲜活;强调学习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触摸自然”中,《草原》写了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和远迎、相见、联欢、话别等动人情景。《丁香结》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绘了丁香花的形状、颜色和气味,表达了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以及对人生无常的豁达情怀。《花之歌》以拟人手法写出花的生存空间、做出的贡献和花的高尚追求。《古诗三首》通过对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不同的心境和情感。习作《“变形记”》,达到了“观察”的高层次,要求学生全面观察某一事物,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并对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加工和想象,把观察者的个人情感融入其中[5]。
纵观以上各年级的选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的教学安排,内容都与观察有关,教学目标也涉及了观察力的培养,习惯的呵护,能力的分项训练等,同时也注重各年级的螺旋上升,但是总体而言,布局相对零散,且层级之间的逻辑关联不明晰,大有各自为政的格局。最为集中的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完整的习作单元,整体进行观察力的训练,具有相对集中的样本研究价值,我们基于此做具体分析。这一单元的编撰情况如下表。
续 表
优点:目标统一,聚力聚气。整个单元围绕着观察力的训练,目标极为统一。单元目标就设定为“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并要求“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依据目标,编撰的两篇精读课文都非常贴切。《搭船的鸟》在课后练习第一道题中就提出“想一想,作者对哪些事物做了细致观察?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课后练习这一助力系统明确指向对观察力的训练以及检测。《金色的草地》则设计了“把内容补充完整,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这一练习,再次回顾课文中若干处细致观察的描述。交流平台则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列举课文内容,强调了“留心周围事物会有新发现”以及“细致的观察能够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多的了解”,让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明理得法。习作例文不仅出示样张,还予以批注,集中地指向观察力的提升。例如《我家的小狗》的批注中直接提示“作者观察得很仔细”。《我爱故乡的杨梅》批注中则点明“作者把杨梅的变化观察得很仔细”,还提示学生“要注意杨梅的味道,写得很具体,可以尝一尝”。在最后的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中,按照《课标》“不拘形式”的提倡,让学生自由写印象最深的事物,写自己观察的一处景物,回应整个单元的观察力的训练,借助表达进行检测。同时在提示语中强调“不仅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可以用手摸,用鼻子闻”,多角度去观察,丰富观察结果的表达。
遗憾:支架缺乏,贪多求全。这一单元的教材布局,缺乏对那些观察力不强、观察水平较低的学生的关注,未能提供有效的支架辅助。仅靠精读两篇课文,提供两篇习作例文,能观察、有实力的同学自然“自能作文”。而不善于观察,甚至不会观察的同学,依然感到无从下手。观察力的获得,绝对不是纸上谈兵,而必须是身临其境的。大千世界,气象万千,要观察的有形形色色的人象、纷繁复杂的事态、变化多端的物象,还有瑰丽奇幻的景色,观察的结果不能自动跳进作者大脑中,更不会自觉排列输出,需要作者本人去思索、去判断、去选择。观察材料与观察力的获得,都需要观察者付出努力。一种能力,要通过实践,经历体验,在深入介入之后方能转化为实战的力量。这一习作单元的设计,缺乏了具有观察特质的“活动支架”的设计,没有给观察力的提升提供应有的活动支架。
然而,在此前提下,又对于习作的产出抱有极大的热情与期待,要求一步到位。在一篇观察作文中,要体现多感官,全方位的观察,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观察力才能支撑的写作,不应作为三年级起步阶段的要求。从螺旋上升的课程系统看,也应暂时处于较低层次的。这一学段的观察力培植,完全可以缓步走。例如,先将观察能力分为“眼力观察”“触摸观察”“嗅觉观察”“听觉观察”等几个小项目,注意细化,切口要小,效果就好。同时还要在习作指导中提供“过程性辅助”。例如,可以先进行活动布置,创设情境。在全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观察笔记,积累原始素材。最后再将活动体验和素材转化成文,写的时候强调切中观察力的某一方面,依然可以用自己擅长、喜爱的形式,自由表达。而现有的教材,阅读学习成分远远超过习作,大有反客为主的趋势。真正的到了习作部分,又简化成一道“命题”,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作为与习作密切相关的观察力训练单元,虽然归属于“习作单元”,但从教材的布局上看,“阅读”的意味更加浓厚。虽然编撰者也强调阅读就是为了习作,但这显然对学生能否真正通过读而实现写欠缺考证。不妨再比对同样强调观察力训练的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是统编教科书中典型的阅读教学单元。从整体布局上看,除了没有编撰“习作例文”这一专属项目外,几乎找不到差别。而本单元的习作任务——《写观察日记》实则更加适合三年级撰写。其一,日记写作,具有良好的持续性,是习惯养成的必经阶段,也是最优化路径;其二,每天写日记,能在每一次的片段式习作中,分解观察力的训练项目,缓和了提升的梯度,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其三,日记写作更接近真实性写作,不会导致学生因参与“习作”而对“写作”这件事都产生误解,认为写作就是按照命题写一篇“作文”。要知道,这样的误解可能是长期的指令性写作造成的。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布局如下图:
续 表
续 表
从两表中,能看出这一单元和“习作单元”的差别吗?如果不事先说明,我们很可能混淆。可见,在“阅读”和“写作”的界别上,教科书的定位还是比较模糊的,对写作能力的发展指导上,还有提升的空间。两个单元比对后,我们可以对统编教科书“观察力”教学部分的编撰上,提出一些改良的建议。
2.教材建设“观察力”
其一,微调。在统编教科书的阅读教学板块,凡是涉及观察力指引的,建议做一些微调。例如增加批注的次数,随文批注,指出“作者在哪些地方运用了观察力”,引导学生欣赏“这样的力量是如何转化成文字的?”“是怎么写出来的?”“写的内容,究竟好在哪里?”同时,还可以借助“泡泡提示语”“课后练习”“交流平台”助学系统,更多地在“怎么做”的过程与方法上进行指引,不是一味强调“要做什么”“要做得多好”。
微调还包括涉及观察力的阅读课文,在出现的顺序上应该符合“螺旋上升”的基本逻辑关系。即先是“爱观察”,让学生感觉到观察很有趣,之后是“会观察”,让学生学习到观察的具体方法。接下来,才是“能观察”,提升观察力,为日常生活以及写作提供保障。全过程都包含着观察习惯的养成。到最后阶段,期待形成“主动观察”的意识。微调的整体架构为“有趣—有法—有力—有为”。清晰的发展线索,让学生借助教材在六年学习中,形成系统的、强大的观察力,这股力量不仅仅服务于写作,更能有益于人生。
其二,增容。增加观察力训练的教科书编撰容量。特别是习作单元,触及观察力训练的内容要适当增加。叶圣陶认为:“写作材料都是诸位生活里原有的,不是从生活以外去勉强找来的。换句话说,这些写作材料都是自己的经验。”[6]经验的获取,绕不过的就是实践。例如苏霍姆林斯基就主张“小学阶段进行观察作文”,从一年级开始到六年级,几乎全部都“观察后写作”。他提出:没有亲自观察,没有经历过程,没有留下切身体验,就像“没有阳光、空气、水分,植物无法生长一样”,是无法想象的。而且年纪轻轻,不要陷入回忆,不要依靠加工记忆成文,更不能仰仗技法写就。他呼唤:面对自然时,你还需要一份怀疑与惊讶。苏霍姆林斯基则坚持这样做,为小学1—6年级学生,列出了详细的写作计划。以下表格源自网络:
续 表
提供苏霍姆林斯基的观察作文训练系统,并不是要求统编教科书的编撰完全采纳,而是希望适当增加对观察力训练科目的设计。特别是在第二阶段,让学生参与相对细化的观察力分项练习,更多频次地涉及对观察力的培养,让这一基础能力更为扎实牢固。同时,在第一学段的写话教学板块中,也能设计更多的对图像的观察,或者参与更多与观察相关的游戏、活动,产生观察真实体验。同时,更早地启动“持续性观察”,让观察力的训练伴随着日常的,真实的写作,尽早养成观察的习惯。
其三,变式。改变一成不变的命题布置的设计模式,多安排游戏式、体验式、实验式等和观察本质更为匹配的教材形式。统编教科书确实有相类似的习作教学设计,如进行小实验、小制作等,但依然带有强烈的耳提面命式的指导模式。教科书中仅呈现要“做什么”的内容,之后就是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完成过程操作,最后提交一篇“完美的结果”。观察力的提升是要经历学习的,不能一下求结果。
美国著名的课程改革专家罗伯特·J·马扎诺博士提出“学习维度”理论。马扎诺主张将学习分为五个维度,具体为:态度与感受;获取或整合知识;扩展与精炼知识;有意义地运用知识;良好的思维习惯。单就“运用知识”而言,还涉及五种推理或思维过程:(1)决策,提出并根据标准,从似有雷同的不同方案中做出选择;(2)解决问题,指克服达到目标道路中的限制或障碍;(3)创见,指形成原创性的产品或过程以满足具体需要;(4)实验探究,是对所观察的事物提供解释和加以检验;(5)调研,消除模糊观点或对事件提出建议及辩护[7]。可见,任何一项能力的获得,都是注重过程的。而真正在富有情境的过程中观察,才是对学生观察力的生长、变化、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议除了在内容上有所改变之外,教科书的呈现形式也希望有所变化。例如可以设计成全程辅助写作的模式。下文提供一份适合于四年级的观察习作设计,具有全程辅写的意味。
设计厕所标识
情境与任务:
上厕所,这可是每天都要做的事。不过你是否想过,要是到了语言不通的国家,你该怎样区别男生或女生的厕所,又该进哪一间呢?万一走错了,那可是很尴尬的事。让我们一起来设计厕所的标识吧,用“图像”这个世界通用的语言,来帮助区别。
学习要点:
结合图像,用简单的语言来说明。
写作进行时:
谈一谈:
让我们先来聊聊“上厕所”这件事吧。
上厕所时,你怎样分辨“男女”,不会走错?
也许你会说:太简单啦,看清楚“男”和“女”这两个汉字呗。这有何难?(www.xing528.com)
大家是否想过:如果有个不懂中文的朋友,他又该如何分辨呢?
也简单,看标识呗。瞧,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曾经使用过的厕所标识。相信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的朋友来到中国,看一眼,便知哪一间才是自己该进入的吧。
标识,就是世界通用语言。
泡泡:哇,我能区别哦
看一看:
再来看看三组有趣的厕所标识吧,相信小伙伴一眼就能区分出“男”“女”哦。绝对不会遭遇尴尬。
试一试:
请小伙伴展开想象,也来为设计“男”“女”两个厕所的标识图吧。
首先,请好好构思,设计一幅女士厕所的标识图和一幅男厕所的标识图。
其次,用一段文字来说明,向小伙伴介绍清楚自己的设计
一、我的设计。女士、男士的厕所标识,分别是什么样的。请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概括地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的理由。我为什么会这样设计?请说明自己的设计依据。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的特色。这样设计,方便大家辨识么?请说明自己设计的特色。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泡泡:欣赏一位小伙伴的设计吧
例文展台:
练一练:
完成练习后,按照提示自己校对。
同伴之间可以互相交换看一看,也给对方一个好评吧。
请你按照以下两条标准,给同伴打分,满分为五颗星:
*设计图形感觉新颖
*设计说明看得明白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4]布鲁纳著.邵瑞珍译.王承绪校.教育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64-65.
[5]杨永乐.从观察类单元看统编教材“螺旋式上升”特色[N].语言文字报,2020-6-3(5).
[6]叶圣陶.落花水面皆文章:叶圣陶谈写作[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7: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