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起草后”的教学指令依然存在以下三个遗憾,在教学中应引起重视,适当弥补。
其一,指令的发布位置僵化导致教学操作忽视实际需要。按照写作应有的流程,修改、校订、发表等环节,应在草稿拟定后提出。统编教科书中习作部分的编撰,也将这些指令安置在起草后发布,基本排列在最后的环节。这一位置是无法变更的。由于陈旧的教学思路,导致在教学操作中这些指令容易被忽视。老师和学生都以为起草之后就是习作完成之时,很容易人为地删除这些教学环节。因此,建议教师在备课与设计中,应重视给予提醒,对学生进行要求和指导,跟踪并落实。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我的拿手好戏》中提出“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重点部分是不是写具体了,再改一改”,教师应切实做好这些规定动作,先读,再针对“写具体了么”进行增补,随后调整文字、标点等,进行校订,最后可以以朗读的方式进行发表。
其二,指令的环节粘连导致教学系统缺漏。所谓的系统,依然指过程性写作的五个环节,构成一个自恰的系统。特别是起草后的修改、校订、发表环节,应该清晰明确,不能含混,更不能缺损。当然,并非都要按部就班,顺序推演,可以调整变化,顺应需要,但完整、清晰的过程性指导,能有助于产生期待中的教学效果。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那次玩得真高兴》中,提出:“写好以后,大声读一读,看看你写的内容有没有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和同学交流习作,跟他们分享你的快乐。如果有让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试着修改一下,让别人更明白。”这里的“读一读”“分享快乐”是一种形式的发表。在发表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同伴的评价,再试着修改。指令将修改、校订、发表三个环节粘连在一起。这样操作未尝不可,但如果清晰地分为“对表达快乐的修改”“对语言文字细节的校订”,之后再进入“相互评改”的第二次修改、评价,环节清晰则更容易促使效果的凸显。
其三,指令的泛化雷同导致教学意义消损。总体浏览五十七次习作起草后的教学指令,发现基本上都是“读一读”“改一改”“和同伴互换”“张贴”等,要求雷同率较高,容易因操作的频繁导致兴趣的减损。同时,这样的指令也存在泛化特点,在操作多次后,较难让作者体验修改、校订、发表等实施的真正意义。以美国为例,在2011年NAEP写作评价试题的编制具有鲜明的“功能性”取向。这是基于“写作的本质是交际性”的理念提出的。《2011NAEP写作框架和说明》中将写作划分为“叙述类的写作、信息类的写作、劝说类的写作”三种,进一步强化了写作分类的功能取向,把交际目的性较强的“叙述类写作”视为写作手段,广泛使用在各写作类型中,重新划定了三种写作类型的三种交流目的:“为了劝导说服、为了解释说明、为了传递经验(真实的或虚构的)。”[5]这一“说明”指导下的写作活动目标明确,功能性突出。当作者明白“写下的文章有什么用”时,起草之后要怎么修改,就更加了如指掌了。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推荐一本书》,此文写作,可以划归为“为了劝导说服”。因此,起草后的修改等环节的指令,应瞄准“劝导说服”进行。统编教科书中提出的指令为:“写好后,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大家交流一下,看谁的推荐能够激发起其他人阅读的兴趣。”显得轻描淡写,可有可无。根据写作功能与目的,可以将指令改为过程性、操作性明确,功能性突出的这几条。
(1)找一位对这部书不熟悉或者不爱阅读的同学,将文章读给他听,观察他的反应,听取他的意见。
(2)请这位同学提出“接受你的劝告,阅读这部书”的具体要求。
(3)结合观察以及第一次交流的信息,做好内容的修订、增补。调整好语言细节,争取让这位同学能接受你的推荐。
(4)将习作分享给更多同学,采集不同的意见,完善习作内容,让其成为一篇优秀的推荐文。(www.xing528.com)
修改后的指令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分步执行,清晰明确。修改后的指令分为四步,每一步做什么都非常清楚。教师和学生可以依据步骤逐一执行,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做得明白。第二,针对性强,避免雷同。这一次写的是《推荐一本书》,草稿写就后的指令就针对这一次的习作,不会出现与其他次的相似、混淆、交叉,避免了雷同。这也让起草后的操作环节更有趣,更有意思,更有意义。第三,瞄准上位,实质改变。我们经常将对文章整体框架、结构、布局、构思等提升文章品质的修改环节混同于对文字细节的增删、替换,对标点符号的选用等校订环节,总是在文章的“结果制作”上孜孜以求。这样的笼统含混,剔除了修改的真正价值。“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里的改,更多指向对文章具有实质性改变的修改环节。经过分层指导,发出的指令有助于让教师与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修改层面,取法乎上,改变文章整体品质。
统编教科书习作部分在起草后的教学指令,是教科书编撰的一大进步,弥补了写作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让过程性写作的范式在教学中真正得到落实,变得更加具体可操作,写作效果也随之可见。由于习作内容不同,写成的语篇功能性也有所差别,起草后的教学指令可以不断改进、细化,更有针对性,更加贴切教学需要。期待借助指令,让曾经的“半截子教学”不再困扰教师和学生。
【注释】
[1]荣维东.写作课程范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 0(4).
[2]蔡芸.写作过程与写作能力[J]现代外语,1991(1).
[3]周子房.写作教学设计的基本取向[J]语文教学通讯.2015(6):8.
[4]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5]周子房.写作教学设计的基本取向[J]语文教学通讯.2015(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