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作过程认识,结果关注

写作过程认识,结果关注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程写作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写作过程”,由关注“写作产品”到关注“写作主体”,由关注“外在结果”到关注“内在心理”,这是写作范式的重大转换。[1]其中的第二范式——过程写作,依然为“习作教学”领域中应有的认识,也是最为通用的方法。他们提出了一个认知过程模式,把写作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概括为三个基本的认知过程:构思、译写和修改。在教材中,配以样例,便于学生形象地感知写作过程的五个阶段。

写作过程认识,结果关注

荣维东教授梳理了写作教学发展的三个范式。第一,传统的“文章写作”范式。如从语言学角度,评判文章是否“文从句顺、合乎语法”;从修辞学角度,分析文章的艺术技巧;从文章学角度,分析文章的“内容、中心、结构、语言”等。这种以“写作结果”为关注重心的写作范式,目前在我国依然是主流。这种写作教学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的连接。写作教学目的是要制作出一篇合格的“文章”。第二,“过程写作”范式。过程写作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写作过程”,由关注“写作产品”到关注“写作主体”,由关注“外在结果”到关注“内在心理”,这是写作范式的重大转换。第三,“交际语境写作”范式。建构主义写作观认为写作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对话、交流,是作者和读者基于知识、信息、情感的交际语境的意义生成和共享。这种以“读者中心”“意义建构”为目的的写作,因为作者有了直接的或潜在的对象,明确或者潜在的目的,写作成为一种主体间广泛的心灵对话,这样的写作,对学生来说,是有动力的、有意义的、真实的写作。[1]

其中的第二范式——过程写作,依然为“习作教学”领域中应有的认识,也是最为通用的方法。也就是说,从事习作教学,应该明白“习作是怎么写出来的”,教学要与习作产出的流程相匹配。教育家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育论稿》中说:“过去我们的作文教学,成绩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在哪里?有人说是指导不得法,有人说是命题不恰当,也有人说是批改不起作用,如此等等,大家都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但是在这众多的原因里头,什么是最根本的原因呢?我想,根本的原因恐怕就在于:教学的程序与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严重地不一致。”也就是说,我们先前乃至现在的写作教学,大多从事着“半截子训练”,缺乏一个与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相一致的日常作文训练过程。顾先生说的“半截子训练”,就是针对教学现状中对“过程”的忽视导致效果的低损。

习作的过程是什么样的?(www.xing528.com)

20世纪70年代对写作过程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弗劳尔和黑斯等人的理论。他们采用“有声写作分析法”,分析写作者的心理活动。这种方法要求受试者在录音机前写作,同时把头脑中的思维说出,即有声思考,然后对录音材料进行分析。他们发现过去把写作过程看作一个直线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即写前思考—动笔写作—完稿修改,不能反映出写作过程的真实情况。他们提出了一个认知过程模式,把写作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概括为三个基本的认知过程:构思、译写和修改。这三个过程并非直线排列,而是互相渗透,互相依赖,任一过程都可能在另一过程的进行中出现,并如此循环发展,贯穿整个写作过程。[2]今天的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课程纲领性文件中,也主张这一说法。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公立学校阅读/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框架(幼儿园至十二年级)》中,每一年级都贯穿了“过程写作”的理念:学生通过以下写作步骤获得进步,如预写、起草、修改、编辑等。美国写作教材将写作学习的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例如,《作者的选择》第七册第二单元——“写作过程”第一课的主题是“运用写作过程”,这一课就对写作过程的五个阶段进行了全面的界定和功能定位。预写:在这个阶段你要发现和探索想法,并考虑写作话题。起草:将思想、词、词组转换为句子和段落。修改:通过查看自己的文章,以确保它是清楚的,有条理的。编辑、校订:聚焦于文章的技术方面。出版、呈现:在写作的最后阶段,向读者呈现自己的作品。在教材中,配以样例,便于学生形象地感知写作过程的五个阶段。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是很清晰的[3]。劳拉·布朗在《完全写作指南》一书中分享了一种每个人都能用得上的写作构思方法——“旋转罗盘”构思法(如图)。图中的罗盘提示写作的六个流程,分别是:确定目标、设定读者、头脑风暴、组织呈现、写下初稿、修改加工。在任意旋转罗盘,让指针落在任何一个部分时,我们可以从这一环节开始进入这一项目的构思。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其中的“写初稿”就是起草,而初稿完成之后,还有“修改”环节,修改也可以看作是下一次写作的启动环节,暨初稿写成后进入“二次习作”,继续围绕目标构思、书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