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进行时”的常规化教学可以分三个阶段推进。
1.起步阶段。起步阶段的创意就体现在“低要求”上,力求让学生做到“想得到,写出来”。我们提出“只要是你想得到的,就值得写”的写作纲领,符合中国传统作文教学理论中的“放胆”说。宋代谢枋得编写的《文章轨范》,在“放胆文”的引言中写道:“凡学文,初步胆大,终要小心——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此集皆粗枝大叶之文……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3]清代王筠也曾以驯马为例,说明习作要先放后收。他认为作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踢跳跑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放”就是学生写作开放自由的情态,是无拘无束地写作享受。“放”需要借助“胆”。胆量来自何方?来自教师对文质的不苛求;来自将学生放归生活,像作家常说的那样“先写自己熟悉的”。
2.推进阶段。顺利通过第一阶段的写作预备后,学生能搬开阻塞在通往写作之门前的巨石。接下来要引导学生进入“想清楚,写出来”的质变阶段。此阶段尤重“创意”。“想清楚”就是强调作前构思,是思维参与的信号。我们要求学生在写之前想清楚:“我”将以什么角色来写,写给谁看;“我”在写的时候,可以运用什么方法让对方看明白;“我”要融入什么样的情境写;“我”写下的这段话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我”将如何安排这些文字,让它们显得更加清晰……
这个阶段的“教”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心:第一,让情境创设更具“陌生化”。写作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情境要与学生生活关联,但又要有一些陌生化。“陌生化”这一概念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从主体的感觉出发,认为人的一般感觉是对熟悉的事物趋向于机械的、习惯的、自发的感知。艺术的目的与功能在于使观赏主体的感觉陌生,要克服习惯的、机械的认知,达到对事物内在生命的体验[4]。将“陌生化”原理运用于写作教学,就是要瓦解学生对惯性思维的依赖,即要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又要避陈去俗,翻新出奇,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去感受和发现旧对象的新意义,调动写作积极性。那些生活中经历过,但又不常被提及与察觉的情境就是我们需要发掘创设的;第二,让作前要求更明确到位。以往的作文在命题要求上基本都提:“字数达到多少,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这些空话、套话,提了与没提一样。“写作教学进行时”的要求则不同,要求中必须指定写作的阅读对象,即写给谁看;限定写作外围,即发挥想象所受的制约,不能随意;设定写作时作者的角色,处在的场景;设定好写作的目标……这好似赛前说清楚规则,把写作当成一种有规矩的特殊的言语表达经历。第三,让评价更有针对性。我们一再强调对学生创意写作的评价也要有创意,没有统一的格式或要求,要根据创意的不同而实施针对性评价。评价者自己要先进入情境中,设身处地“下水”感受,尝试表达,知冷暖,体察创意的难点、亮点。之后再根据明确的要求对照评价。
例如统编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续写故事》,在正式续写前务必要求学生“读懂故事”,可以用“我”的身份先进入故事情境之中。想一想:在这样特别的生日来临时,父母不在身边,“我”最需要什么?心里最敏感的又是什么?同时,“我”能够做些什么?这些思考无疑给续编写这个故事带来指引。而在真正编写时,还可以跳出“我”的局限,从同学的角度来思考为故事中的人做些什么?满足他的需求等。这样编写的故事,才让前后衔接更紧密,情节更完整,更有可读性。在此基础上写出来的故事,评价的时候也可以针对“是否合理”“是否与之前的故事衔接紧密”“是否满足读者期待”等方面,对整个故事的续写进行综合评定,让本次写作和本单元预测的学习相呼应。
3.提升阶段。随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写作教学进行时”将进入由段到篇的阶段“想得妙,写出来”。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篇是由各个独立段串联起来,写的过程仍旧以段的形式出现,写段后组合成篇。这样设计,一来降低了笼统成篇的难度,避免了混沌的篇章练习中贪多求全的目标混乱,让学生更加充分细腻地体验创意写的过程。
我们欣赏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驰骋,但也重视表达是否符合命题的范围与限制,让其思维不断趋于合理,具体来说从四个方面训练:第一,要求学生作前构要想充分、持久,不要贸然动笔,随意行文,训练全面思维;第二,要求学生作文全程的构思要多角度,不要陷入单一死板的牛角尖,训练发散思维;第三,要求学生的表达抓住关键处,不要不着边际或是平均用力,训练集中思维;第四,要求学生在写作或是写作后的自查自改时,能有选择地从反向逆推,反弹琵琶以求证,训练逆向思维。(www.xing528.com)
例如统编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在写之前就要明确什么叫“围绕中心意思写”。之后再思考:围绕着自己确定的中心,可以如何选材?怎么安排文章的结构?哪些部分的素材能够有效地凸显中心?真正到了写的时候应该如何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样,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在中心意识已经突出的前提下,哪些内容可以删减,让文章更干净?这样的构思无疑是很理性的,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应有的写作素养。
【注释】
[1]夏丏尊、叶圣陶.国文百八课[M]北京:三联书店,2008.
[2]章熊.思索 探索——章熊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3]胡建次.古代文学评点体例与方式的传承[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36-40.
[4]诺亚卢克曼著.唐奇 李永强译.情节!情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