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线备课解读:学科本位的阅读混淆写作

一线备课解读:学科本位的阅读混淆写作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写作学上的模仿,也是抵达写作高地的路径。此新闻稿作为写作的范式展示,学习时能看到新闻是什么样,如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分别是什么样;此新闻稿作为研究的样本陈列,让我们去分析、比对,知道标题要怎么写,导语要怎么写,主体和标题、导语之间,如何关联;此新闻稿作为学习的媒介出现,让学生经由例文的学习、对照,模仿,自己写出一篇新闻稿,而不是去模仿写出小学生版本的《解放军百万雄师渡长江》。

一线备课解读:学科本位的阅读混淆写作

自希腊哲学创立以来,模仿就成了创作的基本方法。写作学上的模仿,也是抵达写作高地的路径。“依托例文,学习写作,实现读写同步发展”是一条正路。路虽正,但也有走弯的时候。关键看用以阅读的例文是什么,例文怎么用。

阅读和写作有关联,但阅读依旧是阅读,写作就是写作。读写,是组合的缩略语。

常见教师出示例文后告诉学生:瞧,人家写得多好!你知道是怎么写的吗?之后,教师进行例文分析,解释出例文中“用了这个方法”。实际上,作家在创作时,从来不是想好用什么方法再写的。这就等于走路前,从来没有人去想要先迈左脚,再挥右臂,都是自然而然,迈步行走的。而我们则挟持例文,将学生带入“技法”的死胡同。

此外,用什么做例文是很讲究的。以学生习作为例,切忌例文本身就是硬邦邦的“方法套作”,是为了讲方法而制造的;用经典片段为例,切忌“完美片段”的孤立存在,如空中楼阁般飘浮云端,即便是学生能借助方法这一梯子登堂入室,也觉得高不可攀;以某种写法为例,最后就是照猫画虎,活生生写成“翻版文”……

例如,太多老师喜欢以萧红《祖父的园子》一文中的片段为例,介绍一种“随意”的写法: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开朵黄花就开朵黄花……这里的方法就是“谁愿意如何就如何”。果然,很快就看到无数的倭瓜,无数的黄花,无数的“萧红”,可学生哪里能体会作家心中的意念,只是以为用方法写成类似的,就大功告成了。这样的教学,无异于向阅读出让了写作的本位,将阅读直接覆盖写作,最终写成“四不像”——不像原作,更不像原创,不像小孩写的,更不像成熟的作品。(www.xing528.com)

从例文学写作没有问题,关键看如何教。我们强调的是——借助例文学习写作,而不是学习例文是如何写的。

例如,我读小学时就有一课“学写新闻稿”,教材中使用的例文是《解放军百万雄师渡长江》。此新闻稿作为写作的范式展示,学习时能看到新闻是什么样,如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分别是什么样;此新闻稿作为研究的样本陈列,让我们去分析、比对,知道标题要怎么写,导语要怎么写,主体和标题、导语之间,如何关联;此新闻稿作为学习的媒介出现,让学生经由例文的学习、对照,模仿,自己写出一篇新闻稿,而不是去模仿写出小学生版本的《解放军百万雄师渡长江》。

例文是用来学习的,不是玄虚高妙的崇拜对象,更不在于抽离出所谓“管用的写法”。例文是学习的凭借,是梯子,是支架,让学习例文时有借鉴,有代入感。最终学生学到的是写作,写成的是自己的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