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大雅》中有歌载:“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绎矣,民之莫矣。”此处的“辑”,就是言语中的和顺之意。“协”提出了言语时的融洽、和谐,而“绎”则表示言说时的喜悦。有了这样的情境,才能“莫”,才有安定。传统文化中如此注重说话,因为言语表达中蕴藏着惊人的力量,言之有礼,言之有情,能促成国泰民安。正因此,孔子的教育分类中专门设立了“言语”科。我们的母语教育,历来重视“说话”。
《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1]统编教科书根据《课标》指导编撰,注重传承优秀的历史与文化脉络,重视对学生口语表达与运用能力的培养,致力于提升社会生活中关键的交际素养。在12册教科书中,都编撰了“口语交际”板块。
什么是“口语交际”,查阅辞书发现,这个词是由“口语”和“交际”组合而成。口语,顾名思义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相对,显得轻松自然,不会让人感觉“文绉绉”的。口语大量运用于日常的说话、讨论、争辩等。《辞海》中对“交际”的解释是:“泛指人与人的来往应酬。”《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交际”解释为“人与人之间往来接触”。探寻辞源可知,“口语交际”这样的拼贴组合,就是提示我们在交际中要见到“人”的因素,要考虑“环境”的干扰,还有基于特殊的“目的”。口语交际就是人与人的互动,其中有各方信息的往来,有各种意思的承接与应对。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CSS)也有相同观点。此标准在“理解与合作”“知识和观点的表达”两个维度的基础上,就“话题”“信息”“演讲”“故事”“多媒体”“语用”六个角度展开描述,强调了学生的实践性,又注重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2](www.xing528.com)
复合而成的“口语交际”,内涵不比形式上的简单叠加。首先,可以将其理解为“口语”+“交际”的并列组合,就是最为基础的能力层——运用口头语言,实现与他人交际往来。其次,将其理解为“交际”>“口语”,就是提升型的能力层——在交际活动中,交际各方借助口头语言实施交际交往,达成交际的目的。第三,从教学层面上理解,强调了“口语交际”的教学重心应该落实在“交际”上。口语交际不是“对空”的自言自语,而是“对人”“对事”“对境”言说,是为了交际的实施且存在的。交际,是口语表达的出发点与动力源,仅这一点就给教学重要的启发——不要将口语交际教学简化为纯粹的口语表达训练,不能在教学中本末倒置。
那么,正面应对口语交际,正式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我们应具备何种的正确的打开方式呢?有一种力量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必须得到认识与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