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地域特征
锡林郭勒地区属于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域内长冬短夏,春秋不显著,冬季干旱、寒冷、风大,夏季凉爽、较湿润。年平均气温0~3℃,结冰期长达5个月,寒冷期长达7个月。锡林郭勒草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其草场类型齐全、区系群落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等特征而成为世界驰名的四大草原之一,属欧亚大陆草原区。草原畜牧业是适合该地区的主要的生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以肉、奶为主的饮食特点。地域气候与生态特点造就了锡林郭勒地区独特的奶制品制作、保存技艺和口味风格。
第二,历史传承特征
锡林郭勒地区自古以来是古代诸多游牧民族的活动地带。他们在畜牧生产中逐渐创制了奶制品的多样加工技术,并赋予了丰富的精神内涵。蒙古民族作为集大成者,以地理、物候为经,以技艺、传承为纬,继承和发展了加工利用乳汁的传统方法,丰富与创新了草原游牧特色奶食文化。
第三,物尽其用的特征
由于草原物产特点,在游牧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掌握了牲畜乳汁加工技术。总结上述章节论述,至迟在2000年前的匈奴时期,已掌握了乳汁发酵、制酪、提酥的工艺。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人们加工制作奶制品的技术不断成熟、精细,达到了层层加工,物尽其用的境界。
第四,崇敬心理特征
依靠自然与牲畜生存的游牧民族,认为自己与幼畜一同分享了乳汁,由此视牲畜乳汁同母乳般珍贵、高尚、纯洁。崇尚洁白的乳汁及奶制品,寓意美好的象征。人们崇敬奶食的心理,具体体现在了风俗习惯中:奶制品生产及食用禁忌习俗,祭祀活动中奶食为贡品,社交往来中馈送奶食,宴请仪典均以奶食开端。(www.xing528.com)
第五,协调性特征
在天地间游走的游牧民族自古以来极其倡导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存。这个观念体现在奶制品的制作、食用风俗中。在长久的实践中蒙古族根据草原生态环境、自然变化、牲畜习性特征、奶汁的产量质量等特点,创制了获取奶汁、制作奶制品的科学体系,充分体现了蒙古族奶食文化与自然环境、牲畜特征的协调性。蒙古族饮食食用习惯也体现了与自然气候的协调。冬季寒冷、夏季干热,夏季以食用奶食为主,冬季食用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符合了季节气候特点和畜牧业生产特点。
原始人类最早在漫长的采集、狩猎生活中注意到了食物中一些种类超越了一般食物意义的特殊功能。在医食同源和医食合一的思想和实践中又产生了“饮食养生”。由于草原生态与游牧生产生活特点,蒙古民族更注重饮食的保健作用。在长久的生活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奶制品类的医疗与保健作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奶制品的特点来调节饮食。例如,吃了油腻的肉类食物,则要吃些酸性的奶制品;夏季酷暑时期人们饮用清爽的酸马奶或酸牛奶,防止中暑,提高食欲;冬季寒冷季节食用牛、羊肉补充体内热量,搭配饮用塔日格、阿尔沁浩乳德等奶制品,调节人体机能。夏季则以奶食类食物为主,少肉食。夏季时节宰羊称为“舒露”,以喝汤补充营养为目的。蒙医学更注重利用草原特色物产——奶制品的医疗保健作用。《简明蒙医手册》《四部医典》等蒙医学书中均记载了奶制品的医用作用。
第七,本味特征
注重原料的天然味道,讲究食物的隽美之味是蒙古民族饮食烹饪特点。奶制品的制作亦如此。在历史发展中奶汁加工技术不断改进、精细化,但始终坚持奶源本味,遵循奶汁在温度中的自然变化,不添加任何其他物质。“本味性原则”是传统奶制品的一大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