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世纪初,清王朝统一全国后,结束了蒙古各部封建主之间混乱割据和连年争战状态,客观上为蒙古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清代前期,清政府实行的轻徭薄赋、严禁越界游牧、赈济养赡制等政策,使内蒙古的畜牧业经济在连年战乱后得以复苏,并不断发展。蒙古地区的畜牧业得到发展,牲畜的种类越来越齐全,察哈尔牧地出现了“千百成群”的繁荣景象。
畜牧业是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蒙古族在内的游牧民族的主导经济,生活的根本来源。经过明末连年战乱,包括锡林郭勒在内的漠南地区的畜牧业经济一度凋敝。17世纪初,清王朝统一全国后,结束了蒙古各部封建主之间混乱割据和连年争战状态,客观上为蒙古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清代前期,清政府实行的轻徭薄赋、严禁越界游牧、赈济养赡制等政策,使内蒙古的畜牧业经济在连年战乱后得以复苏,并不断发展。尤其清廷征服察哈尔蒙古后,为满足军用马匹,宫廷、王公们对肉食、奶食的需要,利用察哈尔等地“宜牧马蕃息”优越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大面积选占优良牧场,设置了官牧场。顺治至康熙年间,在独石口、张家口边外察哈尔丘陵地带建立了御牧场(商都牧场)、礼部牧场、太仆寺左右翼二牧场及八旗牧场,占地面积为“八万四千六百二十五平方华里”。察哈尔八旗牧场官牧丁就有1600多人。后来又陆续建立了盛京边外的养息牧场、杀虎口边外的右卫八旗马场和大青山后的绥远八旗牧场。蒙古地区的畜牧业得到发展,牲畜的种类越来越齐全,察哈尔牧地出现了“千百成群”的繁荣景象。(www.xing528.com)
随着人类自身发展及畜牧业经济的经验积累,到了清代蒙古人对天文气象、环境气候、水草习性的认知逐渐提高,形成自己独特的草原畜牧业生产科学体系。牧业技术更是日益提高,畜产品的加工利用逐渐完善。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畜产品量不断增加。日复一日的劳动实践中,蒙古民族奶制品深加工技术不断完善,奶制品种类越加丰富,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奶制品加工制作科学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