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研究要把“以青年为本”作为价值取向,贴近青年生存和发展的实际,把握青年生存发展中的问题,注重从中把握有理论和实际价值的研究选题,分析种种具体现实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对青年生存发展提出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对策和建议,如此才能有效避免闭门造车自说自话,使青年研究更好地回应青年和社会的需求。但一些研究者认为,青年生存发展中的问题是很重要,但离我的学科、专业比较远。言下之意,他研究非他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有较大困难。这种观点在团属院校教师,特别是团属院校的青年教师中颇有代表性。
(一)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学科为分界
需要追问的一个问题是,学习和研究专业问题为了什么?学习某个学科、专业的知识,不是为了贩卖学科专业的知识,而是运用学科、专业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解决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种种实际问题。吉登斯说:“我并不是漠视自己作为社会学家的角色,但我不太赞成人们在学科之间设立严格的界限。我认为我们最好是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学科为分界[12]”。激进建构主义代表人物冯·格拉赛斯菲尔德认为:对世界的任何描述都与观察者有关,都是从观察者的经验得出的,因此,解决问题和达到目的的路径就不止一条[13]。吉登斯、冯·格拉赛斯菲尔德的见解实际上指出了学术研究者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人类生活中,值得学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知识被分为很多学科,但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却并不只属于某个学科,而是需要人们从多学科视野去把握、破解的。人们专业有别,面对的问题却是一样的。专业只是意味着看待和把握这些问题的不同视角和方法。
通过不同专业的学习,人们能够掌握把握世界的不同方法,对同样的世界形成不一样的“经验”、认识和解决方法。某一学科的知识往往都有明显的学科局限,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困惑的对象事物,却并不是某个学科专属的产物。如果仅限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就难以答疑解惑。关注现实生活,把握和研究人类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这是所有学术研究者共同的基本责任,也是学术研究者取得生存发展空间的契机。青年研究者更多关注现实问题,注重从现实问题中把握研究的选题,注重运用学科、专业理论和方法,对种种现实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履行学者的社会责任,也将从根本上有助于他们不断在研究具体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建构起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方法的系统。
(二)掌握有“生存力”的知识
冯·格拉赛斯菲尔德认为,知识若是有助于解决具体问题,或能够记录有关经验世界的一致性解释就是适当的,就是有“生存力”的。因此,一切知识都是个体在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在跟经验世界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14]。当今很多年轻的青年研究者通过系统的学历教育,获得了不少由基本到“高级”的某个学科、专业的知识。然而,若其“知识”不能“有助于解决具体问题,或能够记录有关经验世界的一致性解释”,那么,它们只是一些“死”的(陈述性)知识,而不是冯·格拉赛斯菲尔德所说的有“生存力”的知识。仅仅死抱着所谓的“本专业”研究,却不去直面现实,从现实生活中把握具体问题,通过专业学习习得的把握世界的特殊视角和方法,习得的某个学科、专业的知识也许就会被束之高阁而没有用武之地,专业学习也许就是一种浪费。
同时,人们还应该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所学学科、专业领域内,很多青年研究者还只是一个初学者。对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他们还只是初步掌握,甚至只是粗知皮毛,未能真正窥其堂奥。他们事实上难以直接去研究本专业中的一些前沿性、疑难杂症性学术问题。他们还要在直面种种现实问题,在自己所学学科、专业和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之间建立特殊的联系。具体而言,就是学会运用自己所学学科、专业理论和方法,把握青年群体中的种种具体现象和问题,分析、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破解相应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对于青年研究者来说,学科、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只有在深入研究青年现象和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才能得到更好的推进和发展。总之,青年研究者必须学习和领会在种种理论诞生的过程中前辈理论家们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方法,在把握问题,界定概念,整合论据,梳理问题和问题、原因和原因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并逐步学会运用在自己的学术研究过程中,才能把“死”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活”的(程序性)知识、有“生存力”的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就是“活”的(程序性)知识、有“生存力”的知识。
青年研究者必须不断强化提升科学思维能力的意识,在开展青年研究的过程中主动下苦功夫学习、实践科学思维的理论和方法,努力实现学术自觉。科学思维能力是青年研究者拥有的一种看家本领。青年研究者科学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就是青年研究学术水平提升的过程,就是青年研究昂首挺进哲学社会科学殿堂的过程!
【注释】
[1]刘宏森.学术批评:青年研究亟待填补的洼地[J].当代青年研究.2014(5):126.
[2]何云峰.教师节究竟应该设在哪天:以劳动幸福理论为视角[EB/OL].知识与价值.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jg3Mjg1OA==&mid=2649792416&idx=1&sn=6e1ba19660b025 de81921d03d55c0203&chksm=87c639d5b0b1b0c31a07b46512d4565ffe2cc18052f6c8f8ec6f90559bdaa98 df45a8a1b728c&mpshare=1&scene=1&srcid=0308B8XLPUgCrY5WUjqYNY0k&sharer_sharetime=1615191368166&sharer_shareid=c6b051684acf885714e2aba052d1d28f&exportkey=AZar3cbXRIj%2Fnc3gUDJhlqA%3D&pass_ticket=FlOR3a7qoB6ZEIWh1AQja7ak9D27tbI3M5wqFozpf7znMP7Gq3C g7ag3efR6wQPh&wx_header=0#rd.
[3]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经典读本(第一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48.(www.xing528.com)
[4]毛泽东.反对党八股[EB/OL].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books/2019-07/31/c_1119479227_7.htm.
[5]罗国芬.农村“留守儿童”污名化是怎样形成的?——以“问题”规模为例[J].青年学报.2017(3):43.
[6]罗国芬.农村“留守儿童”污名化是怎样形成的?——以“问题”规模为例[J].青年学报.2017(3):43;44;46.
[7]罗国芬.农村“留守儿童”污名化是怎样形成的?——以“问题”规模为例[J].青年学报.2017(3):43;44;46.
[8]罗国芬.农村“留守儿童”污名化是怎样形成的?——以“问题”规模为例[J].青年学报.2017(3):43;44;46.
[9]罗国芬.农村“留守儿童”污名化是怎样形成的?——以“问题”规模为例[J].青年学报.2017(3):43;44;46.
[10]张弓婷.青少年运动技能习得困境与体育教学优化路径[J].青年学报.2020(2):72.
[11]《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执笔:方军.理论是问题之树盛开的花朵——《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重点选题构想[J].中国社会科学.2021.1:11.
[12]邓正来、郝雨凡主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回顾与前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3.
[13]黄志成主编.国际教育新思想新理念[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4):318-319.
[14]黄志成主编.国际教育新思想新理念[M].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3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