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逻辑严谨:如何开展有效青年研究

逻辑严谨:如何开展有效青年研究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述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的作者通过梳理与整合几方面原因之间的关系后,提出:“研究者和大众传媒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行动者”。应该说,这样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基本的学术逻辑框架和规范,较为严谨。正如本书前文所述,把握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这是学术研究的基本使命。

逻辑严谨:如何开展有效青年研究

上述由问题(what)、原因(why)、方法(how)等形成的逻辑系列,构成了学术研究过程及其成果的基本逻辑框架。这个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把握问题(what)、概念界定(what)、分析原因(why)、对策建议(how)。

这就要求研究者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研究者必须明确相关研究中所使用的各种概念(尤其是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保概念的同一性

第二,研究者必须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把准相应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比如,有学者通过题为《农村“留守儿童”污名化是怎样形成的?——以“问题”规模为例》的研究发现,“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与报道中,长期以来存在着‘问题范式’的倾向。有的专家学者和大众传媒将留守儿童群体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特征,或将负面案例不适当地普遍化,让读者误以为这是全体留守儿童群体的基本特征[5]”。这就是“农村‘留守儿童’污名化”现象和问题[6]

第三,研究者必须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辨析,作者指出,出现“污名化”问题的原因,一是“研究者在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进行探讨时,往往有意无意地会描绘问题(如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化发展状况等方面)的规模,以引起社会关注[7]”。二是“大众传媒在对社会问题进行形象塑造时,一方面存在对负面案例报道的偏好,另一方面,媒体也能荟萃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成果与学术观点,并以‘放大器’的方式传播到全社会。”[8]三是“学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规模的权威数据,在经过一些人用不恰当的方式借用于统计推断后形成的研究结论,再通过大众媒体广泛传播,被媒体人依自身理解再有所借用、发挥,并冠以‘父母双全的孤儿’之类的称号,使得原本不是很复杂的问题被极度夸大、扭曲,变得想不污名都难”[9]。(www.xing528.com)

第四,研究者通过对原因的深入分析,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前述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的作者通过梳理与整合几方面原因之间的关系后,提出:“研究者和大众传媒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行动者”。因此,要消除农村“留守儿童”污名化现象和问题,一方面要端正研究态度,直面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存在着的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努力客观、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留守儿童,不以“问题范式”的有色眼镜去观察留守儿童,不把普遍存在于一般儿童身上的问题(甚至很多时候连所谓“问题”都算不上)放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不夸大其词。

有篇题为《青少年运动技能习得困境与体育教学优化路径》[10]的论文,体现了较强的学术逻辑意识。作者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很多当代青少年经过差不多长达14年的体育学习,却篮球足球不擅长,双杠、单杠又玩不好,没有什么体育项目拿手,没有哪项运动技能擅长。毋庸讳言,这种状况不仅直接限制了我国很多专项运动的板凳深度,更直接影响到了当代青少年整体的精神面貌、体质健康状况”。事实上,针对这种状况,国家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努力促进青少年体育运动,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然而,“为何14年的体育课教学难以实现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这样一个目标?为何很多学生通过课外的体育培训班,却可以很好地掌握某项运动技能?原因何在?困境何在?”从这些问题出发,作者首先界定了“运动技能习得”等概念的涵义与意义;接着作者对青少年运动技能习得的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青少年运动技能运用生疏、青少年运动技能认知肤浅、专项运动板凳深度不够等现实问题;在较为全面准确地把握了问题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深入挖掘了影响体育运动技能习得的原因。这些原因主要包括体育运动理念的局限、体育资源投入不足、师资队伍运动技能提升不足等方面;最后,作者提出了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习得优化路径(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更新理念、增加资源投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

这样的研究有较为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对相关概念较为严谨的界定,有对问题较为准确的把握,有对深层原因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较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同时,这几个方面次第展开,逻辑框架合理顺畅;另外,对深层原因的分析,使得对策和建议有了扎实的依据,从而避免了自说自话的状况。应该说,这样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基本的学术逻辑框架和规范,较为严谨。

当然,并非所有的学术研究成果都必须、都能够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不同的研究选题,有不同的研究目标和侧重点。同时,有些学科的学术研究,比如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往往更加注重对具体问题的准确把握和对原因的分析,而并不注重提出多少对策和建议。一些学者认为,搞清楚“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这是学术研究的使命,而搞清楚“怎么做”(how),那是党政机关和具体工作部门该做的事情。这样的意见不无道理。研究者确实要根据具体选题的情况,在问题把握、原因探析和对策建议等方面,有所侧重。但是,不能把学术研究的使命和党政机关和具体工作部门该做的事情搞得泾渭分明,绝对化,甚至对立起来。正如本书前文所述,把握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这是学术研究的基本使命。学术研究者借助于人类现有的、已知的理论、知识、经验,通过假设、分析、探讨等途径和方式,帮助人们全面、准确、深入地认知和把握面临着的种种问题(未知事物)的表象和实质,掌握一些破解种种问题(未知事物)的策略和方法。即使没有提出多少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学术研究的成果也应该按照问题自身内在的逻辑,深入挖掘表象背后的本质,为党政机关和具体工作部门开展工作提供扎实的学理依据。学术研究者要有问题意识、批判意识,也要有强烈的建设意识,把建设意识贯穿于把握问题、辨析原因、探索创新之法的全过程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