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研究的各个环节,如提出研究假设、设计研究变量,构建模型、分析结果,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持。“没有人能看到世界的本来面目,我们都只是透过理论、预设和假定的幔纱来了解世界[30]”。刘少杰指出:“如同面向自然现象的科学研究都是在特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样,面向社会现象的社会调查,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且后者对理论指导的依赖性要高于前者,因为后者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现象。不仅社会调查的理论假设、概念框架和调查指标要依赖一定的理论指导才能完成,而且调查对象的选定、调查主题的确立和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评价,也都必须借助理论思维才能完成[31]”。“理论框架在研究论文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其所包含的核心概念和研究问题是指向学术创新的:或者是收集到新的数据去验证已有的理论,或者以理论为基础解释数据,或者分析批评已有的理论,或者以新的方式在整合已有理论基础上进行建构。理论框架既是学术严谨性的要求,也是实用性的体现[32]”。
理论的指导和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研究者自觉“按照某种理论来设计和展开社会调查[33]”:
首先,实证研究选题的确定,离不开研究者对相关研究领域种种问题现有理论的思考和把握。具体而言,以下几个方面特别重要:对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等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对某方面的现状和问题等,有自己特别的理解和观点;有较强的好奇心,希望通过调研使自己的理解、把握和观点等,得到验证和证明。(www.xing528.com)
其次,对实证研究选题中相关概念的理解和界定,直接关系到实证研究的理论假设、实证研究的维度和指标等各个方面,也关系到对概念外延的准确把握,对实证研究维度和指标等的明确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少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对具体实证研究问题的设计和确定之所以显得非常杂乱、随意,缺乏内在的逻辑性,这与研究者自身的科学思维水平不够高、缺乏概念界定等方面的能力直接相关。
其三,对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评价,需要研究者综合把握多种因素(变量),从多种因素(变量)中,提炼和把握住内在的逻辑关系。这就好比做菜,光有优质、丰富的食材还远远不够,还得有多样的调料,还需要厨师善于准确掌握调料的配比、火候等多种因素,如此,才能做出美味来。这就对人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并非有了数据,就是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过程中,理论思维不可或缺。从根本上说,实证研究的水平取决于理论思维的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