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研究首先要解决调查研究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要确定实证研究的选题。这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风笑天指出,选好题,“既需要用到研究者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调查研究方法知识和各种操作技术,又需要研究者具有比较开阔的视野、比较敏锐的洞察力、比较强的判断能力,同时,还需要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②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说,选题好不好,取决于人们是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否提出合适的问题。本书“选题”部分已经说明,“选题是把握问题的成果”,而“问题意识是选题的基础”。
(一)确保实证研究选题的明确
明确要实证研究的具体问题,这是实证研究的基础。然而,恰恰是在这个基础性问题上,不少青年研究者处理得很不好。风笑天指出,“在实际选择一项调查课题时,初学者或缺乏经验的研究者经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只选择一个比较宽泛的或者是比较笼统的课题领域,甚至是某一类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而不是一个明确的、具体的调查课题。”[28]比如,有以“新时代青年公平与发展问题研究”为选题的实证研究。这个选题中包含着“新时代青年”“公平”“发展”等多个概念。这些概念的外延都很广。“新时代青年”有天南海北、城市乡村、男女性别、教育程度、专业职业等多方面的差别;“公平”表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青年的“发展”涉及教育、就业、创业、婚恋、参与等多个方面。选题(题目)中的这些概念前面,都缺乏必要的定语,缺乏基本的限制。这就使得这样的选题大而无当,调研的范围很不具体,很不明确。在此基础上所做的实证研究,在帮助人们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公平与发展问题”方面,究竟能提供多少启示,有多少贡献,值得怀疑。
(二)防止“以偏概全”“层次谬误”(www.xing528.com)
“以偏概全”很容易理解,是指人们以关于某个对象局部状况和问题的认识为基础,去评价或看待该对象的整体。比如,以某所大学中某学院某系,甚至某年级某班为调研对象,以相关调研结果体现“中国大学生××方面状况”。这种调查成果在投稿、各种课题评审材料中非常常见。甚至有些青少年优秀成果中,也不乏此类调查成果。笔者曾看到某省青少年研究优秀成果中,有篇获奖作品题为《××省留守儿童现状研究》。这篇文章标题中说的是“××省留守儿童”,其调研对象却很有限:“本研究报告是在留守儿童问题凸显的背景下,以××省为案例,突出实证分析的特色,对××市(省会城市)××区××二校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别从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健康状况和教育状况四个方面对留守儿童现状进行分析,深度总结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并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提出建立健康的教育模式,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85.7%。”很显然,以××市(省会城市)××区××二校的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却要展示“××省留守儿童现状”,这样的调研必然以偏概全,难以帮助人们准确把握该省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
“层次谬误又称为区群谬误或体系错误,指的是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用一种比较高的(或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另一种比较低的(或非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结论的现象[29]”。比如,以“上海青年”为分析单位,而以“上海社区青年”作结论。需要指出的是,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主要原因还在于这些选题中概念使用不当,相关研究者缺乏基本的逻辑常识,不清楚“属概念”“种概念”“大概念”“小概念”之别,在概念运用过程中,也不注意保持概念的“同一性”,存在着“偷换概念”等方面的问题。而其根源正如本书关于“概念及其使用”部分所阐述的那样,还在于这些研究者在对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方面,缺乏必要的思维训练,根基甚浅,基础较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