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青年研究中一些基本概念缺乏必要界定的现状,多年来,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思考和实践探索。
(一)界定青年概念需要学力、耐力与合力
陈亮发问:“什么是构成青年研究的必要因素?哪些概念需要进一步解释?准确地掌握青年研究这一命题下的基本元素,可使讨论变得精准、有效。”在《青年研究发展中的几个解释性概念》中,她“提取‘青年、角色、青年发展,社会、语言、青年文化’来做初步的解读。之所以把它们组成两组单元单独提出来,是因为它们与青年研究的元问题有直接的关联,具有基础性、正当性、辩护性和指导性,它们本身即包含元性质。青年研究的元问题一是青年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二是青年在社会中的文化地位问题。对问题的不同理论预设,产生不同的方法论原则和不同的表达形式。但无论哪种元预设类型都绕不过青年和社会的动态结构,摆脱不了元理论、元概念的基本意义[41]”。陈亮的思考具有很强针对性,且比较深入。
2013年5月,杭州市团校·杭州青少年研究所拟在杭州召开“我国青年研究概念及其体系如何形成”研讨会。举办这样的研讨会,是因为会议组织者认为,在现实中,青年研究概念的缺乏,常常导致这样的情况:很多学者来自不同的学科聚集进行情况层面的相互交流,而很难做到学术思想层面的交锋,更不用说促进知识从积累到创新的飞跃。当我国青年研究经历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料的积累之后,如何发展出一定的新的学术概念已经成为学术前进的瓶颈。因此,会议提请专家学者研讨以下议题[42]。
●我国青年研究概念在形成机制上,如何吸收或改造来自现实生活的词语;学者如何发展出新的概念?
●我国青年研究概念体系的形成已经具备哪些因素,主要缺乏什么条件?
●我国青年研究概念体系与国际青年研究学界的概念体系之间应该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我国的青年研究概念如何得到国际青年研究领域的认可、借用,甚至共用?
●我国青年研究领域中首先发展出的概念,如何得到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认可、借用甚至共用?
●我国青年研究如何进一步建立起规范的知识积累脉络?
●我国青年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术规范建设?
●我国青年研究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激励机制?
●我国青年研究如何形成学派?
由于多种原因,研讨会未能举行。组织者函询青年研究界一些专家学者,请他们以文字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部分学者作了回复。
●青年研究的概念的形成,取决于青年研究自身的状况:对青年研究的理解及判断。我认为,青年研究属于一个开放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它可能有若干概念系统,有多种理论方法,因而在概念形成上有多条路径。这些概念的形成可能来自经验现实,也可能来自抽象思辨,乃至超验的灵性或感知。
●是否真的存在一个学科化了青年研究或所谓的“青年学”?答案是否定的。前不久《青少年犯罪研究》发表了一篇关于张荆的人物专稿,其中谈到张早年负笈东洋意欲寻找一家大学专攻“青年学”而未果一事。日本的青年研究与中国相比,可谓发达——“新人类”“新新人类”;依田新的《青年心理学》中文版发行以百万计……但日本只有具体的而没有学科化了的青年研究。
●我国青年研究现在还鲜有新的概念产生。但这并非完全是由于缺少新问题的发现,更主要的是缺乏对新问题进行深度解读的能力和耐心。另外,“新的概念”的产生本身亦非易事,可能要相当的思想和经验积累以及学术提炼。更多的还是“挪用”,即赋予已有概念以新的含义,如陈映芳的“角色”(《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桑兵的“社会变迁”(《晚清学堂与社会变迁》)。
●中国的青年研究目前尚处于“前学科阶段”(它或许可能永远不会学科化。所谓的“转型期”是基于主观逻辑而非经验事实的一种误判,因为持这种观点的人尚不能准确判定这种转型的方向和基本路径问题),但更为不乐观的是它尚处于“史前期”——没有自身的学术史(亦即青年研究的历史叙事)、没有关于研究对象的概念史或观念史(例如关于青年的概念或观念的演化史),甚至就最基本的现实层面来说,我们对中国近现代以来关于青年的重大事件和重大主题的研究(包括关注)都是相当欠缺的。“史前期”的青年研究是不可能有新概念产生的。
●如果说(我国青年研究概念体系的形成已经)“具备了”某些因素,估计更多也是属于主观方面的,即我们有这方面的意愿,也乐于做出这方面的努力。而客观方面最欠缺的是对青年研究的多学科关注和介入。中国青年研究本土学术资源之匮乏(这种匮乏包括学者和成果两方面),在与西方相比中更容易凸显出来。“我国青年研究概念体系的形成”是一个良好的学术愿景和努力方向,但这段路可能相当遥远。
●设定“我国青年研究概念如何才能得到国际青年研究学界的认可、借用,甚至共用”的问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国际社会对中国或中国对国际社会青年研究的关注首先是在问题层面和思想层面,否则中国“概念”的出口估计只能在“展销会”或某些评奖(如一些电影奖项,中国电影会莫名其妙地获奖,但获奖后的电影并没有带来国内或国外票房)活动中。还要提示一句:我们的青年研究尚在“史前期”!当我们对知青和红卫兵问题尚需看西方的“研究”时,我们能够有勇气和实力与国际青年研究对话吗?(www.xing528.com)
●要成为我国青年研究的基本概念,应该符合哪些主要指标,请给出具体的意见:
(1)能够得到大多数青年研究学者的认同;
(2)符合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的基本规范;
(3)具有一定的概括力和解释力;
(4)与其他学科特有的概念不重复;
……
●在国际国内青年研究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基本概念:青年期、青春期、社会化、世代/代际关系、角色、社会变迁、青年心理、同一性/认同、青年文化、亚文化、反文化、嬉皮、群体、族/族群、过渡/仪式、青年运动、叛逆/反叛/逆反、青少年权利、青少年事务、青少年政策、青年社团、现代性、后现代……
●在青年研究领域由我国学者发展出的得到较大程度认可的一些概念:“第×代人”?“新生代”?“鸟巢一代”?都不是!
……
关于“我国青年研究概念及其体系如何形成”方面的研讨,对于中国青年研究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界定清楚青年等基本概念的内涵,任重道远,需要学力、耐力,更需要青年研究界同仁努力形成合力。
(二)多维度深化青年特质的研究
在不少青年研究者学术训练不足、对青年特质认知水平不够高的当下,要想界定出一个关于青年的公允的经典定义,绝非易事。按照“被定义项=属+种差”的定义要求,界定青年概念的关键,在于说清楚在“人类”这一属概念中,青年作为种概念的“种差”。青年的“种差”,就是青年作为种概念与“人类”这一属概念中其他种概念之间本质上的区别。而要说清楚青年的“种差”,就要在“人类” 这一属概念之前加上必要、充分的定语。加什么样的定语才是公允的呢?然而,概念界定绝非仅是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它取决于人们对概念所指事物的认知水平。唯有准确把握了青年的特质,人们才能说清楚青年的“种差”。因此,青年研究者必须花大力气,从多个维度强化对青年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维度。
青年的基本形态。在不同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下,青年包括什么样的人类群体?
青年的基本特点。在社会各种群体中,青年群体有哪些特征和特质?
青年的基本意义。在社会生活中,青年群体发挥着怎样特殊的作用,有怎样的影响?
青年的历史发展。由古至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青年的形态、特点和作用,有过什么样的变化?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规律?
在难以给青年这个概念下定义的情况下,从以上几个维度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不断推进青年研究、提升对青年特质的认知水平。对青年本质属性的认知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准确揭示青年的“种差”。
衷心希望青年研究界年轻学者对这样一些话题持续开展深入的学理研究。这不仅有助于青年研究的深入发展、青年学的构建,更有助于青年研究者自身不断提升学术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