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年等基础性概念缺乏公允界定,这种状况与不少青年研究者在概念界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相关。
(一)不符合青年的实际状况
梳理多种青年学教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教材对青年和青年本质属性所作的界定,其依据主要有两个——或者是作者自己的主观认识、主观感受,或者是马恩列斯毛的经典著作和论述。自然,概念的界定离不开人们的主观感受,也离不开一些经典的“本本”。然而,很显然,仅有这两者又是远远不够的。比如,“80后”年纪轻轻,前几年,有些人却说自己已经“老了”,那么,青年是“一直有生气的”的判断如何契合这样的现实?再比如,“从教育的角度,把青年首先看作学习受教育的阶段[34]”,但在当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特别是一些新技术新时尚方面,青年却对前辈进行着“文化反哺”(甚至有人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文化反哺”时代)。把青年视为受教育者的界定,如何解释这样一种“文化反哺”的现实?还比如,“青年是人生年龄分期中的一个阶段,即从少年到成年的过渡”。但这个“过渡”期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前后有多长时间?在当今社会中,因为受教育期的延长,就业、婚恋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青年期事实上被延长了,原先被视为成年标志的一些人生事件比如就业、成家立业等大大延后。一些人年已不惑,但依然没有结束学业,依然没有成家立业,他们究竟是青年,还是中年?因此,毋庸讳言,一些青年研究论著对青年概念的界定,与青年的实际状况往往不能若合符节,难以准确揭示青年的本质属性。
(二)不符合基本逻辑规范
张良驯2018年在《青年学报》第4期发表的《青年概念辨析》,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年研究界界定和使用青年概念的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严谨的梳理。需要指出的是,在当今青年研究界,专题辨析青年概念问题的学术论文多年来较为少见。同时,像他这样以基本逻辑方法严谨辨析30多年来种种界定青年概念成果的努力多年来也较为少见。因此,《青年概念辨析》值得特别关注。
1.随意定义概念
张良驯指出,多年来,“有人把青年概念作为一个可以自我设定的概念。有观点认为,青年不仅是物理上的存在,而是观念上的、法律上的存在;青年概念不仅是一个年龄的载体,而且也是一种思想和理想,一种对制度变化和社会解构的需求;青年不是一种群体概念,是一种自由的思想;青年的自然(生物)属性是一种生命的虚像,更重要的是它是哲学的,宗教的,美学的,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青年不是一种群体概念,是一种自由的思想;‘青年与否’取决于思想和精神等观念性因素,以及是否参与政治革命等社会性因素;青年不仅仅是一种生理现象和青春期的一种心理表现,青年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35]”。
逻辑学定义公式(被定义项=属+种差)中,“=”左边的是被定义项,“=”右边的则是定义项。定义项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相等、重合,“=”才能成立。张良驯列举的上述种种定义中,青年是被定义项,而“不再仅是”“不是”“而是”等都是定义项。以基本逻辑规则的要求衡量,这些定义都十分随意,不够严谨。比如,“青年不再仅是物理上的存在,而是观念上的、法律上的存在”说法,姑且不论把“青年”视为“存在”是否合适,即使“观念上的、法律上的存在”也不能等同于“青年”,两者的外延并不重合。这种界定至少存在着“定义过宽”的问题。再比如,“青年不是一种群体概念,是一种自由的思想”这一界定中,“青年”与“一种自由的思想”的外延如何重合?(www.xing528.com)
张良驯指出的“青年概念使用的随意性”现象,与一些青年研究者忽视基本逻辑规范、规则,混淆概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属种关系),“犯了用比喻界定青年概念的逻辑错误”等直接相关。“犯了用比喻界定青年概念的逻辑错误”,指的是逻辑学关于定义的一种基本规则:定义项中,不可包含隐喻和含混的语词。隐喻是比喻之一种。一个比喻中,喻体的涵义往往具有多义性而不够明确,这就使人们对本体的特征和特质有了解说的无限可能性。这就意味着喻体的涵义与本体的特质之间,往往不能一一对应。因此,定义项中出现隐喻,往往不能严谨、准确地揭示事物本体的特质。本书第四章“概念的基本理论”的第二节“概念的界定”部分中对此已做过具体阐述,兹不赘言。
无视定义规则的界定,只能使青年概念被界定得五花八门。五花八门不是百花齐放,而是无视青年的特征、特质,对概念界定基本逻辑规范无知结出的歪瓜裂枣。
2.随意添加定语
前文已经说过,在概念界定时,对概念“种差”的揭示,也就是在属概念之前加什么样的定语(修饰语)是难点所在。张良驯指出,“有人把青年概念作为一个可以自我设定的概念”。“自我设定”,主要表现在“青年概念使用中存在随意添加修饰语的现象,如‘政治意义上的青年’‘社会意义上的青年’‘生理性年龄的青年’‘社会范畴意义上’的青年。这些说法不是严格的概念界定,容易把大众熟悉的青年概念说得玄乎。如果可以这样随意对概念加上修饰语,那么许多概念都会成为含混不清[36]。”
张良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青年”概念的界定(定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揭示是准确、深刻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他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形式逻辑的一些基本方法。比如,关于概念定义的基本规则和方法等。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在“青年”等基本概念界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还只是一些基本的逻辑问题。要破解青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青年研究的学术水平,还需要研究者更好地拿起逻辑的武器。值得注意的是,对青年概念作出如上这些界定的有些研究者,还是青年研究界的一些知名学者。毋庸讳言,他们在概念界定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基本逻辑方面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使得青年研究界至今还难以准确界定青年等基础概念。缺乏对这些基础概念准确、清晰的界定,青年学何能构建?
界定一个概念的过程中,在属概念之前加什么样的定语(修饰语),取决于研究者对被界定概念所指对象本质属性的理解水平。在界定青年概念过程中存在的随意添加定语的现象,一方面因为一些青年研究者对逻辑基本规范陌生、疏忽,甚至漠视;另一方面则因为一些青年研究者对青年本质属性知之甚少、知之不深。因此,上述问题恰恰反映了一些青年研究者学术涵养不足的深层次问题。多年来,青年研究界一直有学者呼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但一方面,许多青年研究者忙于出问卷搞调研写报告,无暇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对何为青年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理论研究,不少青年研究者一定程度上也不甚了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