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看,青年研究者对青年等概念的辨析和把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年龄作为界定青年本质属性的主要依据
这一观点主要包括三种意见。
一是认为年龄是界定青年本质属性的主要依据。谷迎春和杨张乔,以及黄志坚以“性成熟平均年龄”及社会化等相应特点为主要依据进行界定。张良驯也持这种观点。他在《青年概念辨析》中指出:“青年概念的本质属性能够代表青年的本质,决定青年的性质,派生出青年的其他属性。这种本质属性就是年龄[21]”。
二是出于实际工作或制定政策需要,以年龄作为界定青年本质属性的主要依据。郗杰英和杨守建对青年的年龄划分,以及年龄划分的依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他们看到了“人生各个阶段之间的界限本身是模糊的。它不像性别界限,非此即彼。在以年龄来划分这些界限时,要划出适合所有人的年龄界限是不可能的”。但他们也指出,关注年龄问题,是因为“出于实际工作或制定政策的需要来确定青年年龄的界限,只能依据一定的标准,确定一个符合较大多数人实际情况的相对合理的年龄。并且,这个年龄界限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既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也可以根据具体的工作领域作出相应的调整[22]”。方奕也认为:“我们进行青年研究或者制定青年政策,首先考虑的因素是生理年龄,应当和青春期联系起来[23]”。
三是否定以年龄作为界定青年本质属性的主要依据。沈杰是这种意见的重要代表。他认为:青年“年龄的社会标志性功能渐趋弱化”,“这个时期(即“晚期现代性或称后现代性的时期”)原先一些重大标志性事件出现的时序打乱了,甚至出现的可能性都消失了,使最具有客观性和公度性的年龄指标失去了意义。因此,经典的青年概念正在失去其权威性[24]”。
(二)以外在环境因素作为界定青年本质属性的主要依据(www.xing528.com)
李毅红指出,“当代青年概念内涵和外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青年与现实社会的实际联系决定的,是由当代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决定的[25]”。他据此从三个方面界定了当代青年概念的新定义,揭示了其内涵的变化。其一,“身体发育已经成熟”,其二,“人格基本形成”,其三,“社会自立初期”。Jones认为,“对青年的强调不在于年轻人本身的内在特征,而在于经由社会过程(如学校教育、家庭或劳动市场)对青年的建构。年轻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以特殊的方式参与这些制度”。[26]
针对社会发展给青年生存发展带来的新问题、青年社会中出现的种种新现象,在《青年、世代与社会变迁:世代理论的源起和演进》《世代分析:青年社会学的重要研究视角》等论文中,沈杰从“世代”理论视角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后现代[27]境况中,经济和社会宏观背景发生了变化,青年置身其中的具体生活场景呈现出变化,青年自身的主体特征也在经历变化[28]”。“可以预测,进入21世纪之后,青年的新身份可能在世界范围内成为青年期与成年期之间存在的一种常态化的状态。这一点正是新的青年概念或过渡期观点的核心[29]”。
(三)综合多学科视角研究青年本质属性
刘维群指出,“由于实践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认识青年,从而形成关于青年这一事物的几个不同的概念。例如我们如果从青年的机体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功能的特点和规律方面出发,就得出了生理学上的青年概念,如果从青年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方面出发,就得出了心理学上的青年概念[30]”。然而,“由于各门具体学科关于青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不等同,因而在研究的出发点以及方法论原则上也必然有所不同。要想在同一学科当中把这些缺乏逻辑同一律的东西完满地调和起来,恐怕只会是一种理想[31]”。对青年的研究离不开各门具体学科的支持,却又不能把各门具体学科对青年研究的成果简单综合起来。那么,应该怎么办?刘维群提出,一方面,要“从人的主体性结构着手,分析其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并透过人的各种属性所呈现的纷纭复杂的现象,通过对人的本质属性的了解来认识青年的本质属性[32]。”另一方面,要“通过与处于相邻阶段的人的比较来看青年的本质[33]”。需要追问的是,如何“透过人的各种属性所呈现的纷纭复杂的现象,通过对人的本质属性的了解来认识青年的本质属性”?又如何“通过对人的本质属性的了解来认识青年的本质属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年研究界在整合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等多学科力量开展青年研究方面作出了努力。比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等机构通过发布课题、举办学术研讨会,一些青年研究学术期刊通过组织专题学术论文等形式,引导青年研究者加强对青年等基本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研究与界定。然而,同样需要追问的是,30多年过去了,多学科共同研究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的合力是否已经形成?青年研究界在揭示青年本质属性等方面取得了多少积极的成果,存在着哪些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