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利益诉求不同、专业视角不同等多种因素,对许多事物,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有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看法和意见。由此,对某种概念,人们也常常有不同的界定,很难做到绝对的客观、公允。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是人们从不同的利益、专业等视角出发,对事物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的一种客观反映。基于上述实际情况,在概念界定过程中,努力实现概念界定的逻辑自洽,不失为一种明智的追求。所谓概念界定的自洽,是指在一定语境中,概念界定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某种本质,能够体现出逻辑上的顺畅,能够自圆其说。
比如,急功近利社会心态是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社会现象。急功近利社会心态由来已久,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因此,要想对急功近利社会心态作出公允的界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一定语境中努力做到概念界定的逻辑自洽,自圆其说,就是一种比较实事求是的选择。笔者曾在一篇研究一些留守儿童夭折惨剧的文章中指出,留守儿童作为成长中的人类,虽然代表着未来,但作为各种物质、人力资源的消费者,在急功近利的视野中,他们一定程度上被视为负担,因而常常成为被忽视的对象。“急功近利社会心态是导致一些留守儿童稚嫩生命夭折惨剧的根源之一[19]”。那么,如何理解急功近利社会心态这一概念的涵义?笔者必须对此作出尽可能严谨、清晰的界定。为此,笔者从价值追求的核心、基本模式、主要特点、来龙去脉等几个维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20]。
急功近利社会心态追求的价值核心是现实的利益。急功近利社会心态的基本模式是人们以资源和工具的尺度衡量、把握、对待一切人和事。急功近利社会心态的主要特点是习惯于不循正轨、贪便图快,紧盯物化的利益,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甚至漠视人的生命的价值。急功近利社会心态历史十分悠久,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根基。
这样的界定自然难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在研讨留守儿童面临的生存发展困境这样一个具体特殊的语境中,基本能够保持逻辑自洽、自圆其说。
笔者审读过一篇题为《新时代青年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与人文修养——基于2019年中国七城市青年素养调查》的文章。该文涉及“人文精神”“人文修养”两个抽象的概念。作者在文章第一部分,花费了不少笔墨对其进行了自己的界定。(www.xing528.com)
“‘人文素养’与人文知识相关,但更为重要的则是关注以下两个层面:其一,‘内在’的人文精神;其二,‘外在’的举止修养。所谓‘人文精神’即‘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所谓‘人文修养’,则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是‘人文精神’的外化与呈现。本研究围绕‘人文素养’这两个层面,以当下青年对‘人的本质’、对‘人性’、对‘自我、生命意义、宗教信仰’等基本问题的态度和想法来考量青年一代的‘人文精神’,以对弱势群体、对他人及自我的行为方式,来测度青年群体日常的‘人文修养’[21]”。
按照作者的梳理,“人文素养”包括“内在”的人文精神和“外在”的举止修养两个层面。而“人文精神”的外延主要包括当下青年对“人的本质”“人性”“自我、生命意义、宗教信仰”等基本问题的态度和想法;“人文素养”的外延则主要包括对“弱势群体”“他人及自我的行为方式”等。很显然,作者在这里所进行的基本界定,并不“放之四海而皆准”,却基本实现了“自洽”“自圆其说”。同时,这些外延的明确,也意味着后续调查的维度得以明确。
人们构思、写作时常常有这样的感受:概念界定清楚、准确了,后文越写越顺,否则则越写越觉得别扭。这些都说明,概念界定清楚了,后面的议论才能更顺畅地进行下去。概念界定对于全文的写作具有明显的铺垫性。概念界定之所以具有铺垫性,是因为概念是理论、思想最基本的一种载体,而文章的展开则是概念所包含的主要思想的具体展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