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与伪
选题的真与伪来自问题的真与伪,因为问题是选题的基础。真问题经得起事实检验,而伪问题似是而非,经不起事实的检验。比如,“当代青少年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实际上是个伪问题。人们通常认为今天的青少年小小年纪就“三千宠爱在一身”,肩不能担,手不能提,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然而,事实上,当代青少年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不弱。“青少年中的DIY现象,就是生动的例证。互联网为青少年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搭建了前所未有广阔的平台。互联网上无所不包的信息,特别是网友们上传的一些物品、设备制作的方案、步骤、配方等,为青少年们动手DIY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许多青少年在网上晒出自制的糕点、饰品、文具,甚至家具等物品。这说明广大青少年既有强烈的好奇心,也有制作乃至创造的冲动。”[27]显然,想当然、先入之见,使人们把“当代青少年动手实践能力不强”这个伪问题当成了真问题。再比如,前些年,“中国男孩危机”曾经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徐安琪却明确指出:“‘男孩危机’并非是一个振聋发聩的警言,而是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28]”。她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的数据指出,“尽管女生入学率上升较快,但分类统计还表明,教育层次越高,女生的比例越低。2008年女生在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生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1.9%、48.2%、48.2%和34.7%[29]”。她认为,我们不能只看到城市女孩在学业上的进步和优势,而忽略了她们同样是应试教育和性别角色刻板化的受害者。“中国男孩危机”是一个伪问题,“拯救男孩”是一个伪命题。需要拯救的不仅是男孩,女孩子同样需要拯救。“学术界时常有这样的情形,一些研究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面前流于‘无病呻吟’;一些争论看似‘你来我往很热闹’,但仔细考量,却发现论辩双方所争的是子虚乌有的假问题、伪命题,这也是‘学术泡沫’滋生的重要原因[30]”。
研究这样的伪问题,劳民伤财,却不会取得什么积极成果。因此,选题时不仅要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还要对各种资料中反映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研究,从中遴选出真实存在的问题,剔除伪问题。
(二)大与小
1.选题的大与小
这主要取决于选题中所涉及核心概念外延的大与小。选题大,是因为选题中核心概念的外延比较大;选题小,则是因为选题中核心概念的外延比较小。选题中核心概念的外延越小,选题也就越具体,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也就越明确,越有助于研究的开展。“当代大学生的素质研究”这样的选题之所以被视为“大题目”,就是因为选题中所包含的几个重要概念(当代大学生、素质)的外延都太大。
大选题研究是一种综合性很强、抽象程度很高的研究。大选题自然可以做,却是有前提的。主要就是对大选题之中所包含着的很多小选题,人们分别已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积极成果,接下来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综合。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素质研究”这样的选题,需要人们此前已经对某一类“大学生”的某一种、或某几种“素质”进行过具体、细致、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多方面的深刻认识。再比如,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问题,牵涉面极广,涉及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途径、载体、教育者、教育对象等多个方面的具体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这就需要研究者对这多个方面的具体问题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具体突破。在此基础上,人们才有可能对“如何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这个大问题形成独到、中肯的意见。
2.小题大作
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小选题进行研究。一方面,与大选题相比,小选题在数量上相对更多一些,人们选择的余地更大一些;另一方面,大选题中所包含概念的外延更广、涉及的面更宽,因此研究大选题,对研究者自身的学术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在学术研究方面积累还不够深厚、研究能力还不够强的研究者,尤其是学术研究新人来说,驾驭大选题的难度显然非常高。而选题小,往往意味着研究所涉及的具体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中的某个有机组成部分之一。选择一些小选题,相对而言,也许更加合适、更加容易一些。
几年前,笔者指导学生张仁杰撰写毕业论文。他准备写“小学德育实践的研究”这样一个选题。笔者觉得这个选题范围太广,建议他选择一个更小的视角和“切入口”。但究竟选择怎样更小的选题呢?他迟迟不能确定,比较焦虑。某日,笔者去他毕业实习的学校看望他,讨论具体选题时,发现了学校中的“德育墙”,便建议他研究“德育墙”。笔者告诉他,既然学校把这堵墙命名为“德育墙”,就意味着学校把它视为德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学校对这堵“德育墙”内容、形式更新、维护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是可以体现出学校对德育的真实态度的。研究“德育墙”,可以以小见大地反映学校德育理念、行为的真实状况,也可以对类似德育载体的建设和运行等问题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和研究。他眼睛一亮:“对啊,我可以研究这个啊!”笔者建议他请在其他学校实习的同学帮忙,了解其他同类学校“德育墙”设置、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情况,这样可以使调研的范围更大一些,研究的内容更加扎实丰满一些。在笔者的指导下,他很快明确了接下来要做的工作。
研究内容:
●校园德育墙面的概念界定
●小学校园德育墙面符号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设计小学校园德育墙面符号的原则
●构建小学校园德育墙面符号的策略
经过我们反复研讨,他踏踏实实构思、调研、写作,写出了《构建小学校园德育墙面符号的实践研究》。在这篇毕业论文摘要中,他写道:
校园墙面符号向学生传递重要的德育信息,是学校课堂德育教育的重要补充,其功能不可忽视。通过对两所学校的校园墙面符号的实地观察和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当前小学校园中的校园墙面符号存在着几方面的问题:内容单调无特色,不能吸引学生注意;主体指向不突出,不能以学生为主体;德育意义不显著,不能体现教育目的;更新维护不及时,不能实现与时俱进。可见,在实际的运用中,墙面符号的德育意义没有落到实处。
基于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在对校园墙面符号的概念、特点、功能进行界定,并结合调查研究的结果分析,提出了强化目的、优化内容、丰富形式等设计小学校园墙面符号的原则,以及构建墙面符号的三个策略,包括学校要基于校园文化特色、学生的主体性、德育教育意义等三个方面,以更加充分地发挥校园墙面符号的实际德育意义。笔者想通过本次研究深化小学校园墙面符号的建设与德育教育的联系,同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最终,他的这篇论文在学校数千篇毕业论文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
几年后,笔者指导另外一位学生祁菲撰写毕业论文。经过讨论,她确定了《品德评语:班主任工作的可视化窗口》这一选题。这一选题贴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实际,非常接地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选题的“切入口”也比较小,体现了作者从小问题中把握大问题、以小见大的能力。祁菲的这篇论文也获得了学校“优秀毕业论文”奖。(www.xing528.com)
笔者写过一篇题为《说“打卡”——对一种青年文化现象的解读》[31]的论文。之所以写这样一篇文章,是因为笔者发现,现实生活中打卡被赋予了很多引申涵义,已经成为一个被泛化的概念:参与很多人所热衷的事情,并留下一些,或者展示参与的过程、成果等信息(痕迹),这样的行为往往都被视为打卡。笔者认为,从本质上讲,打卡不仅仅是一种追逐时尚的行为、一种实用的方法。青年热衷于打卡的行为背后,寓涵着非常丰富的涵义。青年通过打卡,跟上自己所在文化圈层的步伐,赢得文化圈层的认同,实现群体聚集的目的。打卡也是青年建构自己人生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对于茫然中的当代青年来说,如果去过这些‘一生要去的地方’,看过‘一生要看的风景’,尝过‘一生要尝的美食’,读过‘一生要读的书籍’,他们的人生就会精彩起来,丰富起来。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参与和实践这些‘一生要X的Y’,就具有了通过这些人生‘标志性事件’建构人生演进系统的意义[32]”。
选择小选题,“小题大作”,需要研究者自身对“小题”背后牵连着的方方面面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没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小题”就成为小里小气之题,写出来的文章往往难免视野狭窄、器局不大。
3.区分选题和标题
学术研究过程中,要区分选题和标题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选题指的是研究的题材范围,而标题则是对学术研究成果核心内容、基本观点高度凝练的表达。一篇学术论文可能会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相互之间的关系往往有些“散漫”。研究者必须厘清多个方面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非常明确的基本观点。标题就是对文章内容和基本观点的一种提纲挈领、高度凝练的表述方式。
现实生活中,不少研究者把选题和标题混为一谈,把选题当成研究成果的标题。“2008年,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为主题。据笔者粗略统计,论坛征集到的411篇论文中,大约有168篇或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的发展’为题,或以‘改革开放三十年青年××的研究/演变/特征……’为题目。通过这些题目,我们只能大致把握到作者试图研究的范围,却难以把握到作者意欲表达的观点[33]”。这就是较为典型的错把选题当标题的现象。
多年参与研究、写作、编辑工作的经验使笔者认识到,冠以《×××研究——以×××为例》一类题目的研究成果,往往潜藏着选题过大、未能抓住具体问题的问题。近年来,也有不少研究者喜欢用“基于×××视角下的×××研究”,如“基于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校艺术教育研究”为副标题。写出这种标题的研究者,显然具有一定的选题和把握“切入口”的意识。但是,这一题目的涵义难免令人莫名其妙,题目本身甚至语句欠通顺。因此,如果难以给研究成果(论文)拟出一个合适的标题,只能以《×××研究——以×××为例》为题时,研究者就得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选题是否太大,是否不够聚焦。这其实也是研究者自我判断选题好不好的一个具体办法。
(三)新与旧
选题新不新,并不简单等同于某个选题前人有没有研究过。前人没有研究过的选题,一般自然是新选题,往往意味着学术研究的一片处女地。比如,在青年研究领域,廉思对“蚁族”“工蜂”“洄游”等的研究,马中红对“AI与青年”等的研究,黄海对“街角青年”的研究,都是具有开创性的新选题。对于研究者来说,发现并研究某领域的新问题、新选题,往往可以独辟蹊径,容易有新的建树,容易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发现新选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研究者熟悉相关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现实状况,能够发现和把握人们可能忽视,或无暇顾及的重要问题。
另外,有些选题前人已经研究过,甚至是很深入的研究。表面上看,该选题已经不新,然而,若有人提出了新的观点,或者提出了新的论据,或者以新的视角审视,或者采用新的研究方法,该选题也可能是新选题。当然,研究前人已经研究过的选题,一定意义上讲难度更大。一般来说,前人的认识和见解越精辟,达到的高度越高,后人逾越的难度就越大。因此,旧选题变新,对于研究者来说,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选题的新与旧是相对的。判断选题新还是旧,需要研究者对相关研究领域的历史和现状有广泛深入的了解。这就需要研究者在确定选题之前,必须大量阅读和梳理相关文献,了解相关领域内有哪些重要的选题、重要的研究者、重要的研究成果,既有研究中存在着的空白点、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着的选题空间。事实上,不少研究者往往就是通过文献阅读和梳理,从一些旧选题中,把握住一些需要重新审视,或者接续研究的新选题的。
比如,青少年劳动教育问题是一个旧选题。但是,如果对前人的研究认真进行梳理,我们能够发现,在当今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很多新的问题,如资源富集弱化劳动动力、技术进步改变劳动形态、理念错位淡化劳动意识、社会氛围错乱劳动价值等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刻影响着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发展。因此,在当今中国社会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研究者必须有新视野、新理念、新举措,才可能发现和把握住青少年劳动教育这一领域中值得深入研究的多个新选题。
(四)热与冷
热与冷分别指热门选题和冷门选题。显然,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一些选题因为涉及,或者包含着一些特殊的价值,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类选题往往被视为热门选题。“自2017年年初起,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主办方就在总结上一年度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对2017年度学术发展趋势进行细致跟踪,于年中组织部分学者召开中期学术趋势研讨会,听取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学者和学术媒体对半年度学术热点的梳理和预判[34]”。
因为关注者众多,与热门选题相关的资料信息比较多,关于热门选题的研究成果也有更多机会被传播,影响力更容易被扩散。因此,热门选题常常更容易被研究者采纳。2020年初,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关于抗击疫情,危机和突发事件管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与政府、社会、企业协同治理机制,志愿服务等迅速成为热门研究选题。2020年,团中央发布的“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中,包含了“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的青少年心理及行为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建议”“中小学在线校外教育市场调查分析”等热门选题。
热门选题常与重要会议的召开、重要文件和领导人重要讲话等的发布有关。其优点是及时、“趁热打铁”。而其缺点是,一个选题往往有许多人选择,人们搜集资料的来源差不多,研究成果要出新意不太容易。面对一些热门选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人们先前的学术积累往往并不够,思考的广度与深度等常常并不能水涨船高地与选题之“热门”相匹配。热门选题关注者众,研究成果往往反而容易被淹没掉。研究者要想出彩,除非研究成果特别有新意。
冷门选题,一般是与当时的热点、焦点等有较大的距离,或是一时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问题的选题。很显然,冷门选题并不意味着其包含着的价值一定就小,很可能是因为其所涉及,或包含着的价值尚未被广泛认知和把握。因此,冷门选题并不等于没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陈子善研究张爱玲,就很冷门。那时候,大家比较关注鲁迅、徐志摩、戴望舒、钱钟书、沈从文等作家。冷门选题不太容易引人注目,资料搜集往往也较难,但若有新意,常常会拓宽学术研究的视野和领域,甚至引领学术研究的方向和兴趣点。冷门选题的研究也不大会与他人的研究撞车。
究竟是选“热门”选题,还是选“冷门”选题,这要根据每个人自身的知识结构、对相关内容把握和研究的程度而定。
总之,选题是学术研究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四项工作要做好:首先就得解决学术积累不多、不深、不厚等方面的问题;其次,要努力把准具体的问题;其三,要努力挖掘问题背后可能存在的深层原因;其四,要努力形成独到的见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