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艺人们都各自回家,魏家班散了伙。1952年的一天,区政府把魏得祐叫去让他交代问题,魏得祐莫名其妙,心想:“我一个长工出身的老农民有啥问题?”后来他才知道区上领导听别人叫他“魏大爷”,误以为他是帮会里的“龙头大爷”,这才发生了一个小小的误会。
1953年,区委、区政府让他恢复魏家班,改称业余剧团。这一下可真是瞌睡遇上了枕头,魏得祐东奔西跑联络原班人员,但他们所在的区、乡也正在筹建业余剧团或演唱组没法聚拢,于是魏得祐把眼光集中在本地区各乡、村。经过一番周折,总算动员了一批中青年眉户爱好者二十余人,其中有蔡文仁、陈吉录、吕成仙、郑朝仁、张云廷(外号张二麻子)、蔡学俊、蔡文刚、柴得春、何天珍、魏元会、吴生金、景菊香等几位擅长吹、拉、弹、唱的文艺爱好者。此外,又招收了10名青年学员。那时人们的封建意识还很浓,谁家的女孩都不愿打发去学唱戏,魏得祐便把自己的女儿魏玉兰、侄女魏惠珍带进剧团,接着郑朝仁又领来自己的妹妹郑玉兰,人员齐备以后,他腾出三间店房让演员住,又让老伴当了业余剧团的义务炊事员。他自己既是教练,又是导演兼伴奏。虽然他已年过花甲,但为了眉户艺术后继有人,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厚望,让演出紧密配合农村各项中心任务的宣传,他跑书店、跑专业剧团找剧本,自己编快板、编小唱请区领导审查,日夜操劳,加紧排练。当年春节,他们就演出了《互助合作好》《领到土地证》《自主婚姻》《罗汉钱》等现代戏和一些传统眉户戏。以后他们又排演了《梁秋燕》《不能走那一条路》《春风吹到诺敏河》《小二黑结婚》《血泪仇》《穷人恨》《刘胡兰》《白毛女》《刘三做饭》等大中小型现代剧目。(www.xing528.com)
由“魏家班”到业余剧团,由演唱传统眉户到演大型现代戏,这不仅是组织形式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魏得祐在戏剧艺术的革新与革命中扮演了一个主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