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群众的地方,就有随地而生的文化活动,群众性的业余演唱特点是爱好者搭班,随地而演,唱者自乐乐群众,群众欢娱娱唱者,水乳交融,精神享受。新中国成立前,酒泉这块地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比较贫乏,每年除庙会演戏外,平时没有其他文娱活动,于是来自民间的业余演唱随之兴起,相继流传下来。
新中国成立前,酒泉县(肃州区)各农村乡镇都有戏剧爱好者自发组成的“眉户”戏班,利用节日、农闲、庙会演出,人称“唱小戏”(专业剧团演唱叫唱大戏)。其中,历史较长、影响最远的有总寨乡魏得祐的“魏家班”,泉湖乡水磨沟村王新年的“眉户班”,铧尖乡小沙渠村王佐亭、冯明信的“风绞雪班”(眉户、秦腔兼唱),屯升乡东二村范玉璋、范玉衡的“范家班”,三墩乡古城村李鸿的“眉户班”,银达乡的业余艺术团等。
1951年至1955年,在原戏班的基础上,相继在河东(包括今屯升、清水、下河清)、河西(包括今丰乐、红山、金佛寺)、总寨、西店、河北、城东(包括今泉湖、三墩、临水)6个区组建了农村业余剧团。1958年至1966年,该县业余剧团发展到99个。其中,中国人民银行酒泉中心支行的业余京剧团,县工会的业余秦剧团,城关镇各街道的文艺演唱队,屯升、清水、临水、总寨、西店、铧尖等乡的业余剧团最为活跃。“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多数业余剧团自行解散。(www.xing528.com)
1979年以后,农村业余剧团相继恢复或重新组建,在群众自发自觉基础上组成了略有规模的业余剧团。至1989年,共有清水镇、金佛寺镇、总寨镇、铧尖乡小沙渠村、银达乡银达村、余新村、屯升乡东二村、马营村、泉湖乡沙滩村等9个业余剧团及12个演唱队,城市内组建了群星业余剧团和职工业余剧团。到20世纪90年代,城市、农村业余演唱团(队)逐渐增多,大大活跃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