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敦煌县人民政府刚成立,三军文工团紧随进疆部队来敦煌慰问演出。县委宣传部刘永明部长立即召集城区中小学教师当晚在旧新生厅观看了新编秦腔历史剧《北京四十天》,使这些刚获得解放的知识分子从舞台上第一次看到了历史人物的真面目,受到改变世界观的教育。第二天,刘部长又召集城市各完校教师王振华、祁世安、宁兴业、窦侠父、张友仁、何栋、赵长安、陈福源等十多人,在东街校操场集中,邀请文工团的同志教扭秧歌,刘部长带头学习,带动大家。用了两个早晨学会了秧歌步伐和队形变化好多种,并于每天下午带领同学在县委广场看文工团演出的秦腔现代戏《穷人恨》、新编历史戏《鱼腹山》等,看后又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使大家初步认识了戏剧为时代、为人民服务的新概念。刘部长又布置各学校开展文艺宣传活动。
在1950年庆祝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元旦的节目里,各学校师生组织的大型秧歌队,表演了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族人民大团结的秧歌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高楼万丈平地起”的歌声响彻敦煌大地。这些宣传活动既教育了人民群众,也深深地教育着师生自己。
“五四”青年节,在县委宣传部和县文教科的领导下,举办了中小学墙报、歌咏、秧歌、体育竞赛活动。晚会上,由敦煌中学生窦禅夫、张琪铃等演出了《群魔》,三完校教师窦侠父、何栋、赵长安、张友仁等演出了《变工队》等独幕话剧,开敦煌文艺宣传的先声。
“五四”青年节后,刚从北京回来在宣传部工作的朱文彦同志,受县委刘永明部长的委托,到三校找教育主任张友仁同志交谈,发起联合中小学教师演出大型秦腔现代戏《血泪仇》,迎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庆祝党的诞辰——“七一”。这个倡议,通过张友仁同志的串联,很快得到爱好戏剧的教师王振华、宁兴业、严显等同志的赞同。但大家担心以往只演过话剧,演秦腔是个新的课题,是否能演成功。这时恰逢县上进行教育整编,整编后朱文彦同志出任敦煌中学的教育主任,张友仁同志被调任南街校教育主任。在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活动中,南街小学的秧歌队里,由贺承章、王振连演出的眉户剧《兄妹开荒》在街头进行宣传演出。5月底,又通过各学校领导酝酿,感到三军文工团演出的《穷人恨》就是样板,可作借鉴,加上石志刚县长、刘永明部长和李森夫科长等领导的鼓励和动员,同志们终于消除顾虑,大胆工作了。
参加《血泪仇》演出的人员有中学教育主任朱文彦,教师陈道一、赵士贤;文化馆长严显;东街校长王振华,教师窦侠父、宁兴业、何栋、祁世安(负责布景);南街校教育主任张友仁,教师王洪儒、刘吉仁(二胡)、陈福元(服装、道具)及财政科干部赵长安、卫生院大夫袁恩科、民警队班长杨治(二胡、笛子),还有中小学学生张珍彦、许登科、梁全录、窦禅夫、孟希武、李素兰、邓福慈、李尚用(二胡)、薛义文、孙玉玲、王作琪、王振连等。排演地点在东街校礼堂,朱文彦同志负责召集,王振华、张友仁二同志负责剧务和导演,并聘请塞光社师傅钟世奎为技术指导(钟只来了两次),鼓师严正光、钩锣帮子段光裕、板胡师吴秉成等敲打顺唱,协助排练(师傅们的报酬由教师和有关同志捐助)。宣传部派周文生和王光元二同志负责思想动员工作。
参与排练的全体师生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忘我劳动,利用每天下午及夜晚进行排练,星期日牺牲全天休息进行工作。由于多数人参加过话剧演出,对现代戏人物的内心感情容易体会,动作也比较现实,只是唱腔和音乐的使用上感到困难。如扮演田保长的何栋同志最初连四句“二六”总是唱不到板里,但大家发挥了虚心好问、互教互学的精神,共同研究,反复练习,很快就掌握了秦腔规律,顺利地进行排练。中间又得到杜秉德书记,石县长、刘部长、李科长等领导同志的亲临指导,随时改进提高,终于在6月下旬排练成熟。后经县委、宣传部和文教科研究,报请县委决定,把这一群众文艺团体正式命名为“文教剧团”(后经省文教厅指示改为“文教业余剧团”),公推朱文彦同志为团长,王振华、张友仁二同志负责剧务。
《血泪仇》上演前,由朱文彦、张友仁、祁世安三同志与县贸易公司接洽,赊购了紫、蓝色的平布几匹,缝制了大、二、三幕及天、侧幕。经县委及县政府领导决定,于6月30日在旧新生厅卖票演出,以便筹集经费,由南街校校长朱文华负责领导票务工作,东街校教育主任谌国祥同志及教师伊警瞢、黄金玺同志负责后勤。
演出时,由县委出面,邀请文物研究所段文杰、史苇湘、范文藻、黄文覆等同志协助化装,同时前幕上“文教剧团”四个仿宋体大字也是由文物研究所的同志设计书写的。驻防解放军二十七团政治部李主任对剧团宣传演出也很关心,通过文教科长李森夫同志联系,供给所需枪支,大力支持。这都说明党对这支新生的宣传队伍是相当重视的,给予了演出师生很大的鼓舞。大家严肃认真,演得催人泪下。这次演出,使观众受到很大的感染,好多人流着眼泪看戏,薛义文小学生扮演了狗娃,孙玉玲、王作琪、王振连女学生扮演的王桂华,都演得有声有色、有生命、有感情,至今还在群众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
“七一”时在东街校操场搭台演出,观众很早就聚集等待,有的人自动帮助装台挂幕,抬箱搬具。演出中细雨绵绵,竟无一人离开,这种情景,至今使人难忘。
《血泪仇》在很多会议上宣传演出,还为县三干会、剿匪庆功大会祝贺及欢迎马玉林投诚等演出,也曾在秦州户欢迎志愿参军及金华庙为农民演出。场场演出,不论城乡,都是观众拥挤,称赞欢迎,对当时的剿匪支前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舞作用。
“八一”时演出了小歌剧《不拿枪的敌人》,在拥军爱民大会上演出,慰问解放军。这个戏由严显、窦侠父、何栋、张友仁、宁兴业等同志在暑假学习,仅用了两个下午和晚上赶排的,由王振华同志导演,朱文华同志负责乐队。与此同时,各学校分别组织宣传队,利用课余及星期日到街头、农村,为群众唱歌跳舞,宣传保卫国内和平建设的伟大意义。
国庆节时排演了大型现代眉户剧《刘巧儿告状》,进行婚姻法宣传。这出戏由王振华同志负责导演。因为眉户剧有曲谱,音乐完全可以自理,决定由朱文华同志负责乐队,张友仁同志敲鼓,不用再请塞光社的师傅们帮忙,排演时间较快。演出后很受农民群众的欢迎,真正演出了青年男女的心愿,并对一些老年人的思想给予了很大的教育和启发。这个戏的主要演员有高而郁、王振华、何栋、赵士贤、严显、宁兴业、窦侠父、刘勋卿、孟希武、张珍彦等。东街校女教师高而郁主演的刘巧儿是很成功的。同时,年过五旬的中学教师刘勋卿以一个山东人参与眉户剧的演出,足以说明时代的热火炽灼着每个教师的心。这个戏曾在金华庙、兰卫庙、三道闸、羊头庙、秦州户、乾州庙等城乡会场为群众宣传演出,反响很大,同时还传播了新眉户调,带动了城乡群众业余演出活动。(www.xing528.com)
1951年元旦,又排练了秦腔现代剧《穷人恨》,在城乡各处演出,对“土改”运动做了有力的宣传。该剧由高而郁同志主演刘红香,张友仁、严显、王振华、程道一、窦禅夫、何栋、宁兴业、窦侠父、袁恩科、薛义文等同志配合演出。
春节过后,李克让县长动员“文教剧团”的同志们为“人民剧社”“义演”进行支援。当时,教师们从地干学校学习回来,思想经过武装,精神更加充沛,白天积极准备教学计划,晚上参加演出了《血泪仇》和《刘巧儿告状》共三场。场场满座,卖票收入全归“人民剧社”,帮助解决了该剧社的部分困难,建立了社团之间的深情。
为了发动农村群众春耕生产,“文教剧团”于“三八”妇女节赶排了大型歌剧《王秀鸾》。因为县中的校址太远,朱文彦同志教务繁忙,提请辞去团长职务,经县文教科研究认为,戏剧活动属于文化馆业务范围,且馆址适中,对内对外联系方便,便通过了朱文彦同志的请求,改选文化馆馆长严显担任团长,报文教科备案。由教育科长李森夫宣布了省教育厅的指示,文教剧团的活动纯属教师业余文艺宣传,名称上也应加“业余”两字,以便明确性质。从此,“文教剧团”改名为“文教业余剧团”,不过习惯上仍沿用原称。
《王秀鸾》的演出,歌颂了劳动妇女的形象,揭示了积极参加劳动生产是妇女求得自身解放的正确道路。这个剧的女主角仍由高而郁同志担任。东街校小同学何亚平的羊娃演得很出色,获得群众的赞扬。这次演出还扩充了中学女同学邓福慈、王存珍、孙玉珍等作为新演员,参加演出的还有王振华、宁兴业、严显、窦侠父等人。该剧在城乡各处演出多场次,配合了抗美援朝的宣传。在演出大型剧目的同时,各学校还采用连环画、大喇叭、土幻灯,在课余时间进行宣传。如东街校王振华同志的大幅连环画、南街校朱文华同志借用电报局旧废手摇发电机和刘吉仁同志钻研修理后,发电放映土幻灯,在晚上进行宣传。每次外出演出,教师们抬着手摇发电机,步行到东郊窦家墩、南郊渭源庙、西乡岷州庙等地宣传,动员群众捐款购买飞机、大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随着生产的发展,农村发动组织变工互助组。“文教业余剧团”于“七一”上演了大型眉户现代剧《大家欢喜》,宣传戒烟戒赌,动员群众,积极参加变工队,发扬互助精神,发展生产。中学教师赵士贤同志在这个剧中扮演的王三保幽默风趣,东街校校长王振华同志扮演的老乡长忠厚朴实,胡尚珍老师扮演的羊娃妈勤劳善良、勇敢坚强,小学生何亚平和孙宗昌扮演的羊娃、狗娃活泼机智,都博得了群众的好评。
1951年秋,“土改”运动在敦煌农村即将展开。在县委的号召下,“文教业余剧团”排演了大型歌剧《保卫村政权》,向“国庆”献礼。剧团的全体师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农村,到很远的隆德庙和西高台庙、肃州堡等处为农民演出,同时还帮助“人民剧团”排演了秦腔《保卫村政权》剧。接着又排出了秦腔现代剧《白毛女》,于元旦上演。
这两个戏中,现任南街校副校长的李素兰当年出色地塑造了志强妻和白毛女(前半场的喜儿由高而郁教师扮演)的形象。特别令人欣慰的是,她与王志强的扮演者程道一老师,通过戏剧,更加深了感情,促使他们后来结成终身伴侣。东街校校长王振华扮演的黄世仁活灵活现,他爱人高而郁的喜儿演得也很出色。王浩同志的“马腊干”,谌国祥、田振华、陈绪等同志的老实农民都演得不错,至今仍为趣话。
寒假中,教师全部参加“土改”,体验实际生活,接受思想教育。同时,为了配合取缔一贯道,又留下王振华、窦侠父、宁兴业、张友仁、何栋、赵士贤、童契文等同志排练秦腔现代剧《一贯道》。为了使教师们受到实际教育,地委宣传部梅部长抽调东街校王振华、宁兴业去东乡,南街校张友仁、童契文去西乡,分别调查,以便绘制连环画配合“土改”运动,进行教育展览。王振华同志发挥了他的才能,参与绘画了大幅连环画,进行教育宣传展览。
《一贯道》于“三八”妇女节在县委(已搬进原教育馆)礼堂前广场演出。接着在秦州户金花庙、北台、岷州庙、大庙等处进行宣传演出。演出收到一定的宣传教育效果,有力地配合了当时取缔反动会道门的运动。
“土改”后,农村转入了互助合作运动,大搞生产建设。1952年,教师们去地区进行思想改造学习,回来后即开展了教育改革,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又开展了群众性的速成识字扫盲运动,教育工作加重了。这时,教育部也明确指出:教学是学校工作中压倒一切的任务。因而教师们忙于钻研业务,提高教学质量,没有更多的时间搞业余活动,由此停止了大型剧目的排演,文教剧团的组织也无形解散。在寒暑假学习期间,教师们为节日晚会排一些相声、小剧等小节目,以教联名义参加演出,如建新校教师郭寄平、纪生武、习巩、张友仁等演出的独幕话剧《十六支枪》等。直到1956年春节,教育工会领导利用寒假学习机会,组织了大型文艺宣传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中小学教师和中学生以及酒师回家的学生100多人组成的秧歌队活跃在街头,出现了别开生面的“跑驴”等新舞,使群众耳目一新。东街校副校长吴国泰同志主持图片展览,在东大城门前的广场上给群众讲解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伟大成就,配合宣传。晚上又在秦州户舞台上演出了东街校教师金洁泉、李生甲、徐登科等同志排练的独幕话剧《放哨》,南街、建新两校合排的大型歌剧《乡村女教师》和小型眉户剧《卖牛》。《放哨》中金洁泉老师扮演的地主和李生甲老师扮演的二赖子非常生动出色。《乡村女教师》中,李素兰老师塑造了艰苦奋斗、冲破重重困难和阻力,为农民办学的山区女教师的典型形象。参加这个剧演出的还有童契文、梁全录、王浩、张友仁老师及王慧琴女学生。这次宣传演出,大大活跃了春节期间群众的文化生活。这年正月,师生们又去南湖等农村为社员演出戏剧、“跑驴”舞蹈,并举办图片展览,进行宣传。这次宣传演出,可以说是“文教业余剧团”的尾声。
如果说“文教业余剧团”是以1950年演出盛况空前的《血泪仇》为开端,那么它又以1956年春节文艺宣传的成功而结束。“文教业余剧团”在群众中前后活动了六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